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思政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1-01-02

科学咨询 2021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

刘 娣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积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应运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成为学生思想与行动上的指南与典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思想和学识两个维度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从而实现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

一、大学英语教师思政素养提升的意义

大学英语教师在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前提下,在教学模式、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渗透育人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开拓国际视野,加快课程思政的进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

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西方文化以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如果此时作为主体一方的母语文化处于“失声状态”,就会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甚至丢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丧失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1]。因此,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就变得必不可少。英语教师教授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梳理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想政治元素,诸如国家精神、民族性格和社会文化等, 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 既可以进行语言教学, 又可以让学生关注其中所蕴含的中西文化背景, 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拔高课程的思想高度, 使课程富有思政教育内涵。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提高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入

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化,使得很多英语专业教师根本没有用好课堂教学渠道,导致英语课堂与课程思政“分道行驶”。提升英语教师的自身思政素养是非常关键的,将教师的思政素养贯穿于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举止和个人修养潜移默化地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教师将英语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巧妙地融入英语教学中,根据育人目标拓展教学内容,将思政要素与课堂内容有机融合,如把教学中知识点编成中国故事,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知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从而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无缝融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的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融入“思政育人”理念,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加强自身思政修养的紧迫任务,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英语业务知识,更要能够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职责。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政治素养、思政学识、执教素养以加快思政教育和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发展。

(一)增强大学英语教师的政治素养

大学英语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必须过硬,通过言传身教,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政治觉悟和素养是增强思政素养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提高政治素养的必要性。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四有”教师为标准,以“四个信心”为核心,以提高政治素养为目标,加强育人育德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将“四个自信”的深刻涵义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润物细无声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其次,认真学习各类思政文件精神,把握思想动态,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大学英语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要将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追求宣讲到三尺讲台上,践行“四个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内在修养从而感染学生,在信仰层面上做到为人师表。

(二)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学识

构建大学英语 “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 英语教师需充分认识英语教学和“思政育人”有机融合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并且不断积累自身的思政学识,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识功底,做到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既要学贯古今、推陈出新,又要融会中外,尤其是通晓思政教育知识,从中提炼人文精神、爱国情怀等要素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引领学生的政治导向,挖掘蕴含在学科知识中的德育因素,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培育、文化熏陶和能力培养,助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学习,提升文化素养与内涵,培养思政意识和能力,增强理论自信。提升教师的思政学识, 教师将思政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被学生们所接受和传承,加强其文化底蕴和民族团结,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政引导。其次,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师资培训或研修,通过接受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途径,使英语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思政学识。教师思政素养的培养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师可通过阅读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来了解母语文化的精髓,也可以通过阅览史书、地方志等来了解中国历史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地位,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多方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将一些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经济有关的语言材料添加到大学英语课堂内容中,通过开展关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讨论或辩论,以带动和教育学生,理性地把握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积极地学习中国文化,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教师在学习、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思政学识[2]。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执教素养

目前许多英语教师对西方文化了解的比较多,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无法将中华文明及中国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所以需要在英语课堂活动中使“课程思政”教育具体化,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理论信仰入耳入脑入心,更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积极摸索经验,增强和履行对大学生以学科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责任和担当[3]。

首先,英语教师以“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为指南,应尊重课程建设规律,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发挥语言文化中的德育功能,进行合理的德育渗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贯穿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文化教育。教师在讲授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也要输入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红色文化”,在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逐步培养中国文化自信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大力推广“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做有益的补充,指导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挑选内容积极向上,宣扬正能量的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英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特征,找到课程思政与英语课程相契合的点。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1:读写教程》中第一单元的课文标题是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一门外语)。这篇文章既有语言知识,也有德育认知。课文中有很多四级词汇,对备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来说,这无疑使很好的学习材料。教师需要讲解有些词汇的相关文化背景内容,优质大学英语课堂上语言学习和思辨训练是缺一不可的,因为任何语言文字都有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功能。同时,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是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很艰巨,但是付出努力是值得的,因为通过学习英语语言可以让打开了学生们的心扉,让他们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教师应该深入运用这篇文章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目的十分功利,缺乏跨文化交流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文育人”的思想观也应根植于英语教师素养之中[4]。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思政育人”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大学英语教师需提升自身政治修养,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探索将“课程思政”内容与英语知识传授二者有效融合,在英语课程中适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寻找合适的思政元素,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把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等渗透给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