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义的模糊性与精确性的相互转化

2021-01-02马瑶瑶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精确性模糊化模糊性

马瑶瑶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9 世纪中叶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模糊语言学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模糊理论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又有助于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语言学家对语言自身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由此,本文主要探讨语义的模糊性与精确性的相互转化。

一、语义的模糊性和精确性

(一)语义的模糊性

语义的模糊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当人们用语言符号来表征这种“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时,必然会使得语义具有模糊性。换句话说,语义的模糊性是指在A 与非A 之间存在着一个不明确的交界区域,这个区域是渐变的、过渡的、不能一刀切的,我们不能确定某个词语是属于还是不属于这个区域。从客观方面来讲,首先,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例如,水果和蔬菜是人们根据某一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类,两者之间的区别似乎是具有确定性的。但是,《辞海》认为“西红柿”既是蔬菜也是水果,因为它既具有水果的性质,也具有蔬菜的性质,那么蔬菜和水果之间划分的界限就模糊起来。其次,事物的延续运动性对语义的模糊性具有重要影响。例如,“老年”和“中年”是人一生中两个重要的阶段,但是二者之间却没有明晰的界限。再次,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无限性,并且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多维度的,因此人类无法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去概括对事物所有的认识。例如,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客观地给“爱”“恨”“情”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是达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模糊程度。

(二)语义的精确性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大脑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人类是通过语言形式来揭示概念的。概念由两个方面构成,即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语义的精确性就是明确事物的概念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因此,语言的精确性也是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入手确定事物概念的[1]。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领域都没有绝对的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那么语义存在确定性就一定存在它的对立面即语义的模糊性。语义的确定性和模糊性共同处在语言这个统一体中,并且在某一条件下,语义的确定性和模糊性能够互相转化。

二、语义的精确性向模糊性的转化

(一)精确数词的模糊化

数词是指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的词,主要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基数词又可分为确数和概数。一般情况下,表示确数的基数词和序数词所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但是当表示虚数时,数词的意义就具有了模糊性,即“实数精确,虚数模糊”。例如,“百”原本是精确的语言,但是在句中虚指时,就转化成了模糊语言,一般用来形容数量之多。“百里挑一”中的“百”并不是确指数字一百,而是运用夸张的修辞形容人的才华出众;“百鸟朝凤”中的“百”形容鸟的数量多。又如,成语“横七竖八”中的“七”和“八”并不是指准确的实数,而是用来形容东西摆放得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再如,“接二连三”中的“二”和“三”的语义也具有模糊性,比喻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二)精确量词模糊化

量词是指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其本身具有准确性。但是,若因修辞的需要而临时改变某个量词的固有搭配对象,这个量词便可能转化成模糊语言[2]。例如,“一丝微笑”中的量词“一丝”本身的意义是精确的,但是与微笑搭配时,就成了模糊量词,我们无法计量出“一丝微笑”到底是多大程度的微笑。同样地,“一层阴影”中的量词“一层”本身是精确量词,但是与“阴影”搭配后就变成了模糊量词。

(三)精确名词模糊化

词语的概念可以分为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某些名词本来是具有明确的外延的,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而改变了外延或者使得外延模糊不清,于是这些名词就转化成了模糊语言。精确名词的模糊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名词短语的模糊化和名词作为语素的模糊化[3]。例如:名词短语“五官端正”中 “五官”的精确意义指“耳、目、口、鼻、舌”,但是用其形容某人“五官端正”时,并不包括“舌”,这种情况下“五官”就转化成了模糊语言。又如,“北京时间”中的“北京”作为语素并不是指北京当地的时间,而是指东经120°的时间,因此“北京时间”中的北京与作为行政区划的“北京”在外延意义上并没有完全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时间”中“北京”就具有了模糊性。

三、语义的模糊性向精确性的转化

语义的模糊性向精确性的转化主要表现在有些词语的外延意义是模糊的,但是当它们作为一个语素与另一个语素搭配使用时,其语义又变得精确了。在语言中,语义的模糊性向精确性转化的现象比语义的精确性向模糊化转化的情况更为常见[4]。例如,“高”是模糊语素,但是当其与其他语素进行搭配时,往往表达了精确的概念。“高烧”指的是人的体温在39 摄氏度以上的状态,表达的就是准确的概念。“软”是模糊语素,但是与其他语素进行搭配时也可能表达准确的含义,例如,“软腭”“软水”二词表达了准确的意义。另外,为了语言表达的便利性,模糊语素有时还会转化为专有名词表达精确的含义。例如,英语中“Broad”是模糊语素,但是当它与语素“way”搭配形成“Broadway”时,就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被命名为百老汇大街,专指纽约的一条大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精确性并不意味着把客观现实进行绝对的一分为二,而是为了实际需要进行人为的规定。

结语

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的存在使语言的表达更具灵活性,正确认识模糊性和精确性之间的转化,对于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语义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的转化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修辞需要,某些表示数量的实词不再表示精确的含义而转化成为虚数,这时精确的实词就转化成了模糊词。另外,某些名词本身具有明确的外延意义,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外延意义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于是便转化成了模糊语言。另一方面,某些模糊语言作为语素与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之后,有可能表示精确的意义。总的来说,客观对象发生变化、新事物的产生和主观认识发生变化都会引起语言的模糊性和准确性的相互转化。

猜你喜欢

精确性模糊化模糊性
([0,1],[0,1])-模糊拟阵的基和秩函数
餐饮娱乐空间的“边界模糊化”态势探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专辑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数字有形状吗?数字信息精确性和品牌标识形状的匹配效应*
阵列式烟气流量测量装置在脱硫CEMS中的应用
我国村级环境政策末端执行模糊化问题研究
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测量工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