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土豆种植活动中提升中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指导

2021-01-02钱芳芳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种养土豆

钱芳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南麻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226)

种养植区是一个专门环境,幼儿在里面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且从事浇水、除草、喂食等劳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直接操作、亲身体验,认识周围世界、丰富社会经验,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与《指南》精神不谋而合:“幼儿的科学学习在于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学期初,我们利用种养植角种植了适宜本地环境的种植物——土豆。幼儿亲自播种、浇水、除草,照顾小土豆。有了前期的氛围渲染幼儿对于土豆的科学探究兴趣愈加浓烈。土豆的生长过程就是一场神秘的科学探究之旅,在旅程中幼儿发现惊喜、路遇坎坷但是最终收获成功。本文将总结幼儿在探究土豆的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支持策略。

一、营造轻松氛围,维持幼儿探究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和力量,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我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种植物——土豆成功吸引了幼儿对种植土豆产生了最初兴趣。但是,中班幼儿兴趣维持时间短,如果不及时除旧布新幼儿就会出现兴趣疲劳而失去探究的动力。如何才能维持住幼儿这短暂的兴趣并迸发为科学探究源源不断的源泉呢?

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因此,我充分利用走廊种植角的各个角落,为幼儿创设出适宜观察和探究的环境。如:利用墙面环境制作了土豆成长环节图,将土豆在生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通过成长图吸引幼儿,令他们对研究土豆产生初步的兴趣。同时我还选择了可爱的提示板将照顾植物的方法画在上面,尝试让幼儿自主照顾植物。绘制幼儿人手一本的土豆成长记录册,让幼儿把自己所发现的变化记录下来。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渲染幼儿对于土豆的生长产生了疑惑和探究兴趣。有意的环境烘托,能帮助幼儿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就发现了以下有趣的片段。子墨:“快看,土豆原来是这样长大的,先发芽然后长叶子还会开花最后土豆就长出来了!”子墨指着墙面上的成长图很兴奋。欣欣:“可是这个土豆下面的白色的、一条条的、像面条一样的是什么?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子墨:“这是土豆的根吧,你看图片上好像是。我们以后观察自己种的土豆就能知道是不是和这个成长图一样。”

幼儿在环境的渲染中,对土豆的生长过程产生疑惑,带着心中的疑惑他们继续踏上科学探究之路。作为教师,要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观察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困难、产生的疑惑,并且根据幼儿的需要、能力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增添能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新鲜事物,让他们能不断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种植探究活动变得更有趣。

二、结合教学活动,合理的把握探究时机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而科学探究能力又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幼儿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喜欢寻根问底。然而中班幼儿年龄偏小、能力有限,不能理解一些深奥的科学知识。如何才能用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专业的科学知识呢?如何才能帮助幼儿“跳一跳摘颗桃呢” ?

一日在种植区我发现两个男孩因为土豆的根和茎愁容满面。轩轩:“豪豪,哪个是土豆的根哪个是土豆的茎?”轩轩手里端着他的那盆土豆满是疑惑。豪豪:“恩……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什么是根?什么是茎呀?”他们还跑去问了许多其他的小伙伴,但是没有人能解答他们的疑惑。

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于根和茎这两个陌生的概念缺乏认识,为了让他们对这些深奥又陌生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我试着结合《金色的秋天》主题,设计了《小土豆》集体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根据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的特点,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具,采用图文、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清晰、形象的获得土豆生长的科学知识。活动后,幼儿的科学知识、探究兴趣和能力都突飞猛进,能够明确地分辨土豆的根和茎并且学会了用标记给自己的探究结果做简单的记录。

作为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能力不同,结合幼儿的具体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内容,把握教育时机,做到心中有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扩展幼儿的认知范围,帮助幼儿获取相对陌生、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最终帮助他们在科学探究能力上获得质的飞跃。

三、教会探究方法,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科学探究方法的辅助。只有学会使用适宜的科学探究方法并且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科学观察才是有意义、有效率的,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科学认知最终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土豆已经从发芽到逐步成长,根茎越来越长,但是每盆土豆的成长状况各有差异,这就引发了幼儿的进一步讨论和探究。

泽泽:“馨馨,你看我的土豆已经长得这么高了,它肯定是所有土豆里长得最高的。”馨馨:“我的土豆也长得很高,而且它还有这么大的叶子。我的土豆比较高!”泽泽:“我们把两盆土豆放在一起,看看谁的高!”馨馨不同意心泽的说法,两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土豆才是最高的。

那就来一场土豆身高大比拼吧!

两个人搬起土豆靠在一起比起了高低。一眼看去泽泽的土豆比馨馨的高出了一截,心泽正准备开心地庆祝胜利。馨馨:“可是你的盆比我的高,那你的土豆肯定也比我高。”这样测出来不准,我们还是换种方法吧。

馨馨指出了她的疑问并且要求重新测量土豆的高低。可是两个孩子却遇到了困难,这土豆的身高该怎么测量呢?两人来到我身边向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决定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习得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我们平时量身高会用什么量呢?”我抛出问题给两个孩子。“我们会用量身高的秤,那个上面有尺。”泽泽立马就联想起自己量身高的情形。“可是我们没有尺,而且我们也不会看!”馨馨立马否定了泽泽。“那有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尺子?帮助我们比出两个物体的长短呢?”泽泽也很苦恼。“那医生叔叔会怎么给你们量小脑袋呢?”我进一步引导两个孩子。“我知道了!是拿一个软的东西就和绳子一样。”馨馨一脸豁然开朗的表情。“太好了!我想到方法了!我们可以用绳子帮他们量身高,这样就能知道我们的土豆谁长得高!”说干就干,两人立马去美工区找来了一卷毛线,开始测量两盆土豆的长度。“你看!我的土豆比你高!我的绳子比你长!”馨馨很开心地像泽泽炫耀结果,随后拿起自己的观察小本将刚才的结果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两个孩子将学会的探究方法运用到了各个区域需要比较长短的活动中,馨馨回家还向父母询问了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科学探究方法的习得是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幼儿只有学会应用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将自己的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用图表、绘画或跟踪符号记录下来,最终内化为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是要做幼儿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种养植区是一块宝地,幼儿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收获。我们身处农村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充分地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种养植区的独特价值。教师在利用种养植区这一特殊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本地常见种植物——土豆的生长变化规律,还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最终成功培养了幼儿亲近自然、关心爱护动植物的良好心态。正如《指南》精神所指,教师要成为幼儿的伙伴,做他们健康成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给幼儿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天地!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种养土豆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蜗牛看牙医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土豆喝水
土豆的问题
饮料瓶中的云
发芽土豆带着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