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2021-01-02张海涛
张海涛
(河南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常具有两层意义,其一为内部控制内容是否能够实现,其二为内部控制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而且具体的实现程度也自有其表现,首先,企业在设计自身内部控制策略且执行时,能够确保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不会出现脱节脱轨现象;其次,在内控合理设计后,应确保企业各部门按照内控策略进行明确执行,使得内控制定得到合理落实,朝着内控目标完善执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内部控制牵涉到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且比较系统,因此需要企业各个部门进行配合。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时,设计为基础,执行为其保证,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当设计和执行均有效时,方可保证内部控制目的有效实现。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作为一项企业全面的评价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是为了企业实现有关的目标而进行的。现阶段,要证明企业所实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科学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在合理的内部控制范围之内,并推动了企业长期的发展。但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达不到相应的水平,比正常要较低的话,那么在企业经营中所实施的内控制度是没有效果的,是对企业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内控。企业经营中有效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主要有两个部分,企业初始的设计和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有效性。通过 COSO 报告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判断,是内部控制设计方面采取的主要方法,在报告中不但包含了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五要素还包括了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大致框架结构来作为判断是否有效性的依据。然而,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日常内部控制工作中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两个主要因素,最终得出结论还需要通过使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来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工作是要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还要以对企业内部的实施效果等编写的真实可靠性报告为目的。 另外,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报告中也明确了包括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等比较多的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因此,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不仅仅限制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两个方面,还应包含企业所制定的相关目标。因此,企业要保证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有效性,企业需要通过内部控制工作最大程度上确保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符合会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还需要确保所提供会计资料具有真实性,确保相关财务报表没有出现严重错报问题,确保不会出现因为徇私舞弊现象。企业可以合理的选择内部控制政策,让企业作出合理的预估。作为企业的最高层的发展方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在企业内控工作中的作用将会与企业的发展使命以及预估相联系,并通过制定与企业相匹配的战略目标,帮助企业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
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当中主要包括风险控制活动、信息的交流沟通、企业风险的预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风险的处理、风险的识别、企业的内部环境等基本要素。其中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自身内部的环境要素,并为其他的风险要素提供风险管理结构。在正常经营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因素制约着企业的内部环境,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的道德观念、科学化的培训制度、企业员工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工作经验等。而董事会作为企业内部环境最为重要的组成,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内部环境。从企业方面来说,制定相应的企业的战略计划目标,则需要根据计划所规定的任务来做出预期判断。另外,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企业的风险评估还需要严格遵循目标性以及经营性原则。作为企业而言,通常情况下会采取定性以及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充分地了解潜在的安全管理风险,内部以及外部的潜在安全风险企业要仔细分辨。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做出判断处理相应的风险也应在风险评估后并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
二、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创新,企业管理流程的创新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就是对整体的创新,如果要想对企业创新型模式的快速发展产生影响,就要先进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中,每个部门前提都须要获得一定的权力,而且一项任务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并且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要分工明确。作为内部管理控制每个环节都应避免出现问题,可以把每个环节划分为一个接一个的小程序。作为紧密相连的每个流程,对于企业来说他们之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这种问题就有可能影响下一个环节,以至整个企业,不利于对企业发展创新,因此,企业要有新的机制,有一定创新和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并通过全体员工进行监督,使每个员工都具有监督和举报的权利,并防范企业中出现漏洞的程序,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势必会因为企业内部环境的整顿和改善程序,得到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
三、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因素
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若想确保其有效性,需了解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例如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企业是否重视内部控制,是否对其认真执行,使之落实到位。在设计内部控制方案时,应加强对影响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解,以便内部控制得到更为有效的完善。
1.加强重视
若想要企业内部控制具有较高的有效性,需要对其进行深刻认知,了解其重要性。一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概念比较模糊,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员工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这样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一种形式,会对企业经济、社会利益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另外,企业领导层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在其自身重视内控后,才会发挥引导作用,使得其他人员参与其中。
2.科学合理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暴露出内部控制问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并非没有内部制度,而是因为内控制度和实施方案缺乏科学合理性。比如传媒企业,既要考虑到行业自身特点以及传媒行业发展背景概况和发展趋势,又要结合企业自身特有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内控设计,使之符合自身发展及运营目标,而不可单纯照搬其他企业内控方案,避免在运营中出现较多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3.落实到位
企业在设计出内部控制方案,并确保其科学合理化之后,如何确保其落实到位,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内部控制方案执行过程中,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并且在此过程中,参与人员均应按照要求,认真谨慎,在做判断时,应确保其准确及时,使得内控方案得到全面执行。为了保证内控方案贯彻执行,还需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且应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以利于内部控制方案能够顺利实行,使得内控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对于企业经济、社会利益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4.监督约束机制
在内部控制具体的设计和执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此过程得到监督,使弊端得到及时完善。对内控方案进行执行时,需确保监督的连续性,以便内部控制在实施中保持正确性,如此,则需要监督人员具有较高的准入机制,所有监督人员均需具备较高业务素质,并对其道德水平予以综合考量,避免企业利益受到损害,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容是指对于企业当前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出现的问题以及企业经营是否具有有效性需要通过研究评价主体来进行。从国际上最新发布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研究成果得到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企业进行内部评价的重要意义。针对企业财务报告,十几年前的美国就已经针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有效性,提出了相应一些要求,并且在《萨班斯奥克斯法案》中通过。对于内部控制做出了要求,并且在法案中把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财务报告、其他的审计报告都一起称为法定的事项。
二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具体评价方法变化。风险评价方法逐步代替了详细评价方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式。
三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发生的变化。早在19世纪美国 COSO就已经提出了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五要素,到20世纪初又增长了3至4个基本目标。
五、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科学的检查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定出的具体实施的合理性和结果,就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而是否合理需要利用评价主体所规定的体系和工具来实施,并依靠企业自己制定的方法来进行评价,最后才能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通过这种特定方法企业可以检测内部实施控制有效与否,在内控评价时企业主要从以下三个标准进行:一是企业内部控制标准要和企业的发展相同,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并且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检测企业是否具有完善制定的内部控制的标准;三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是否有效和工作人员能否得到快速时反馈。当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控制有很多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而内部控制也在不断的进步,但企业的发展并不能一味的追求新事物,而要根据企业现实情况下,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评价方法。而在企业内控建设中,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运用的比较多,并得到了普及,这也是当下最基础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
对企业内控有效性评价,可通过合理方式及工具来对内控设计、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等。评价活动一般按照以下方面开展,包括:①内控标准的完整性——其要素主要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风险评估。②内控标准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合理性需要其设计符合企业所需,而且保证其能够操作,且具有可控性,而且符合务实标准,具有经济性,可促进企业收益的提高。③内控执行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内控方案得到执行后,可有效增强企业运营水平,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采用合理评价方法可确定企业内控在执行运用中是否具有有效性,评价方法通常有很多,通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定性评价
(1)详细评价法。详细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将国际通用内控框架作为标准,由更多权威组织建立的内部管理控制框架,以评估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在此控制框架的基础上,观察内部控制各个要素是否完备,确定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是否满足了当下社会时代的发展,设计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并且适合企业自身发展与否,之后对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最后通过结合相应的技术和软件程序,检测其控制中存在的漏洞,来评定企业内部管理实施控制的效果,并通过评估要素来确定目标风险程度,以根据特定的流程测试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由此对内控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最终产生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评价结果。此方法在应用时,可对企业内控活动一直到目标风险进行评价,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同时存在明显局限性,例如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参考相关标准,并根据其设计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内部控制方案。最重要的是,内部控制关键要素较多,若单纯的机械套用,为了实现有效性,往往需要较高成本,而且难以达到较高效率,从而导致有效性评价出现偏差。
(2)风险基础评价法。由于详细评价法具有一定弊端,所以在企业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时,通常会选定风险基础评价法来进行。所谓的风险基础评价法,就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不确定风险进行评价,评价和检测企业是否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首先要对评价对象进行一定的风险判断和分析,然后通过广泛的收集相关的信息,最后得出合理的科学评估结果,并且通过在制定内部控制过程中,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出发,应对内控中存在的风险的措施,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细致的整理分析、综合性的汇集,最后进行评价,还要根据企业控制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得出评价结果。此方法在进行评价时,首先从风险开始,控制工作的评价方式主要在企业的层面上开展,之后再来对企业控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很好地促进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开始评价时,首先评价企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需要承受的风险,之后对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进行审查,了解内控设计的合理性,执行是否落实等,然后评价内控方案是否有效运行,最后对内控缺陷进行评估,由此完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
2.定量评价
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过程中,采用的定量方法需要建于评价指标上,因此需要合理设定其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可达到现实要求,也可使得员工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首先应调查分析企业运营指标,是否符合企业结构、运营方法等,由此使得企业工作被量化,并根据评价指标构建数学模型。
(1)层次分析法。此方法融合了定性、定量两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层次性、系统性。通常评价对象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可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但是各个层次并不孤立,其彼此存在一定联系。根据层次的划分,可设置较多方案,并将各个方案进行计算,得到每个方案的总权值,当权值最高时,表明其是最佳方案。其系统性是指各个问题并未分裂,而是将其层次化、条理化,利于问题的具体化,使得复杂问题趋于简单。
(2)模糊综合评价法。此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模糊数学,使得定性方法转成定量研究,将边界不清晰因素进行定量化,通过模糊数学使得多因素复杂性对象得到量化评价。此方法使较为模糊、抽象、无法量化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特别对于主观意识问题,可将其通过数学思维进行量化,使得评价更为有效。
六、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评价方法可使得企业内部保持较高的团结性、稳定性,对于企业当前发展前景和未来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可使得企业获得较多社会信誉。另外内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非常繁杂的一部分,而企业中其他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创新模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审计制度方面的,有组织控制制度方面的。这些方面还有风险管理制度方面的。对企业的创新模式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了一些关键性的环节。因此,企业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并且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不断创新内部控制的思想,将企业提升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