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生成逻辑及培育路径

2021-01-02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一凡

区域治理 2021年27期
关键词:责任感培育责任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一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百年历史征程,无数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承担起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把青春甚至是生命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先锋力量。在此重要时刻,对青年“责任担当”的生成逻辑、培育路径、创新发展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探讨,对于深刻理解青年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青年培育的发展脉络,动员和激励青年在新的赶考路上创造新奇迹,书写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生成逻辑研究

责任担当,早在中国古代就常常被人传颂,从古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到《日知录》中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如今着力培养具有“六有”的时代新人,这些都强烈地反映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一直是现代乃至古代青年培育的重点。近年来,当代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践行多次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新时代赋予了青年新的历史使命,也对青年责任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青年责任教育资源,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确立,深刻影响着青年责任担当培养的教育方针。

第一,历史逻辑:“责任担当”理论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中国古代先贤对“责任”这一论题就做了颇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周易》中提到的“忧患”,便展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岳阳楼记》中所表达的“居安思危”的忧国意识,都明确地表达了古代圣贤对于个人、他人、国家、民族忧患的责任与担当。除此之外责任担当还源于传统文化中“崇德向善”的价值要求和“修齐治平”的高尚德行。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明俊德”“为政以德”等。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就是要培养从“小我”上升为“大我”的责任担当意识,进而使青年在新时期中完善人格、弘扬道德,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理论逻辑:“责任担当”的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最初阐述青年“责任担当”理论的经典书籍中,各界思想家、革命家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明确了青年择业时应肩负起“为人类谋福祉”的社会责任。虽然只是从职业选择的角度出发,但也突出强调了青年应当为“人民幸福”负责的时代使命,且责任重大,这关乎于人类的长久健康发展。一切思想和概念都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没有理论支撑,就如水没有源,树没有根,难以持续发展。其他社会各界学者也认同这一观点,并在其相关著作中阐述了青年在社会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阐述的青年“责任担当”重要理论观点,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创立的,这为今后青年责任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支持。

第三,实践逻辑:“责任担当”的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青年责任担当”的概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生命铸就的红色足迹;是无数青年经过艰苦奋斗、浴血奋战走过的复兴之路。中国青年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是经过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得来的,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实践产物。建党百年来,我们及时总结青年奋斗经验,不断推进青年培育的理论创新,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管理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正确培育青年的重要论断。总结社会实践中的优秀历史成果,形成责任重要论述,这是青年初入社会时的重要行动指南,当代青年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以强烈的自我意识承担责任。

二、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培育路径研究

第一,青年责任担当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当前青年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绝大多数青年在新时期能够做到关心国家、社会与自身,具有较强的国家荣誉感和道德责任感,能够明确自身责任。但是由于青少年正确的思想观念尚未形成和稳定,容易受到外部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在价值取向方面,部分青年注重需求而不是贡献,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下,常常会选择做一个不求功德、只求无过的“佛系青年”,并对自身本领的提升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这种表面上看似“与世无争”现象的背后也凸显了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严重缺失。这些情况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责任教育的缺失、学校培育模式的失衡、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部分青年对自身的片面认识所造成的。

第二,培育青年“责任担当”的理论路径研究。一方面,“责任担当”理论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理论路径也应由传统责任教育入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责任价值体现了青年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即在新时代下将面临的诸多挑战。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骨干与中坚力量。因此,充分认识青年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引导他们秉持科学态度、弘扬国家情怀、传承优秀文化,自觉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新途径,使之保持长久生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一个国家要想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因此明确青年培养的核心问题,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组织协调青年教育培养的社会资源,对于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培育青年“责任担当”的实践路径研究。为了贯彻落实责任教育,教育者就要做到理解青年,与青年同在,想青年之所想,给青年之所需。有的学者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以引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重构教育话语体系为主要路径,从而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新图景。这一理念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质相契合,青年不仅要对自身发展负责,实现人生价值,更要对社会负责,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学者认为,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包含了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担当四重实践理路,反映了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在逻辑统一,四者之间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因此新时代责任教育应当从这四方面综合引导青年努力担当起对世界、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三、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研究的未来展望研究

第一,创新“青年责任担当”理论,引导青年认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青年“责任担当”理论的创新,首先,要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展开对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历史脉络的梳理、总结,在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使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信行的统一,从而帮助我们在历史中获得启迪,在实践中提炼青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经验,引导青年认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深化认识建党百年青年的责任,自觉担当起时代重任。其次,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工作,尊重青年人才的历史作用与现实要求,密切关注青年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发展路径。我们要在青年的责任担当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抓住机遇,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将理论创新推进到更加成熟阶段。最后,用大众化、通俗化的理论读物武装青年头脑。当今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发展道路、价值观念的竞争更加突出,一些错误言论和观点更为隐蔽且活跃。青年对于即将面对的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大众化、通俗化理论来引导他们走出迷途,摆脱思想的束缚,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行动指南。

第二,把握角色定位,深入多学科内容因材施教。新时代的青年处于不同领域之中,具体责任则千差万别。因此要准确把握青年的角色定位,综合运用了多学科内容因材施教。学科的综合性对青年责任的培育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用开放的观念和系统的思维,全面研究不同时期的特征,总结出近百年来青年责任的本质特征与经验教训。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研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整合理论与实践资源。通过“互联网+教育”“融媒体+直播”等方式,使青年获得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学习环境,随时随地按需而学,达到教育的高位公平。鼓励青年以理性的态度,推动教育走向科技创新,实现显性情感与隐性能力的互补结合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不是简单的移植和复制,而是要在对比的基础上深化对青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思考,将新时代青年的培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三,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位培育路径。在当前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加强青年大学生责任和担当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以“理论+实践”为主要培养措施,发挥好学校、家庭和个人三个方面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模式和载体,形成“三位一体”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增强大学生责任感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探索“责任意识→责任认同→责任行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通过责任意识的形成,到内化于心,再到最终体现到行为习惯中的渐进式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有效地提高社会责任感。最后,探索建立“榜样+”的培养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培养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不仅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更需要革命英雄的行动引导。党史就是一本丰富生动的真实教材,认识和研究革命前辈的伟大贡献、初心宗旨和伟大精神,对于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激发智慧,磨炼品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自觉整合“榜样引领”的教育理念,通过多样形式、采取多种平台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疫情期间,通过新媒体报道感人事迹,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理念,宣传抗疫一线的 “最美逆行者”“白衣卫士”的典型事迹以及各方青年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激发起青年内在的责任意识,通过榜样行动引领青年为社会、国家担当责任,这对全面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感起到重要作用。社会责任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创新全方位、多元化、多节点的培养措施和方式,实现渗透式教育,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结合,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育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期望嘱托责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