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律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降低高校校园诈骗率之探析

2021-01-0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蒋文艳谢紫燕

区域治理 2021年27期
关键词:诈骗思政校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蒋文艳,谢紫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高校校园良好秩序的维护,尤其是防诈骗工作要有效推进,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尝试将法律思维和法治意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对于高校管理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探索。

一、近年来高校校园诈骗形势

(一)湖南某高校近两年诈骗情况

为了解分析高校校园诈骗案件的发生情况及特点,特了解到某湖南高校的基本情况和近两年诈骗案件特点。该校为本科院校,共有4个年级,在校生11400余人。通过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频的诈骗形式为刷单诈骗,兼职刷单极易发生大金额诈骗。损失金额位列前三的是网络贷款类诈骗、兼职刷单类诈骗、冒充客服类诈骗。

(二)高校校园诈骗的特点

通过调查总结,高校校园诈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诈骗时段的集中性。开学季、寒暑假前夕、小长假返校时相对来说是诈骗高发时段,该时期大学生往往拿着学费或生活费,诈骗分子极易在此期间骗取钱财。

(2)诈骗手段的多样化。很多骗局可以说是为高校大学生精心设计的,横扫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涉世经验不足的大学生防不胜防。

(3)诈骗形式的不断创新。诈骗分子的犯罪伎俩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更新变化。近一两年较为普遍的交友裸聊诈骗、兼职刷单诈骗等,抓住了大学生抵抗诱惑能力弱、贪图低付出高回报的心理。

二、高校校园反诈骗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科技的传播,社会发展之快速和复杂,在某些不良社会人员的利用下,成为诈骗滋生的土壤。骗子的套路层出不穷,手段千奇百怪,几乎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作为社会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大学生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另外,相当一部分诈骗分子大多经过系统学习与培训,极大地增加了防诈骗的难度。

(二)高校层面的原因

对于高校,在课程教学方面,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只有《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这一门与法律相关的基础必修课。总体上看,课程本身旨在要求学生遵守法律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思维和意识,但没有加深大学生对法律的实践应用。换句话说,此课程更像是一本书的前言,使学习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法律与思想政治两者的教育碰撞,仿佛产生的只是星星之火,静待燎原之势。另外,高校防诈骗的宣传主要集中在讲座、广播、宣传单等传统方式上,对于提高大学生防诈骗能力来说效果甚微,类似机械反复的宣传,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值得高校进行探索创新。

(三)学生层面原因

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仿佛有些陌生。除了《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学习外,多数学生很少接触与诈骗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诈骗没有清晰的概念,亦无防范。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只了解和适应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单纯的小社会,对于广义的社会,认识不充分、经验较匮乏,缺乏警惕心理,容易上当受骗。另外,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随着生活日益富裕,家庭财富积累日渐提高,奢侈享乐之风在大学校园有一定程度弥漫。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尤其是价值观尚未构建完整,缺乏正确的指引,学生之间攀比、虚荣之风和不劳而获的心理被犯罪分子利用殆尽,加大了高校防诈骗的实施难度。

三、将法律和思政结合以降低高校诈骗率的探索

(一)增设防诈骗法律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

国内高校目前没有设置防诈骗方面系统的理论课程,发放宣传单、不定期举办讲座是高校最为常见的防诈骗宣传方式。但即使在高频率的案例分析讲座、传单警示宣传之下,高校诈骗仍时有发生,形势严峻。所以,增设科学化、系统化的防诈骗理论课程是降低诈骗率的探索之一。开设防诈骗法律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顺应了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同时也适合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法律层面了解诈骗的法律性质,了解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犯罪,如何用法律知识筑起诈骗防线,避免被骗。更为有益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大学生建立一种用法律视角审视社会万象的思维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重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被骗者,任何“免费的午餐”背后都有天大的陷阱,一旦深陷,不可自拔,思想受挫、健康受害、经济受损。对于施骗者,侥幸的“获益”不仅仅会遭受思想道德层面的谴责,更加会受到法律法规的惩戒。以此,将法律思维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认清诈骗的性质和危害,了解骄奢淫逸、攀比虚荣不可取,“天上不可能掉馅饼”,避免任何形式的被骗和诈骗,要树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二)四方联合开展系列模拟实践活动

诈骗套路层出不穷、手段持续翻新,如果联合学校、公安、家长、社会四方力量,共同参与策划,开展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模拟实践活动,对于减少校园诈骗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学校选派从事法学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教师,公安选派阅历丰富、典型案例掌握全面、具有较强预判能力的干警,动员和征集活跃在各行各业且对防诈骗有独到见解的家长精英和社会志愿者,强强联合、集思广益,对可能出现的各类诈骗情况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一一展示出来,让大学生更加生动、直观且深刻地了解诈骗形式,认识到诈骗的“真面目”,加强对诈骗的警惕性,从思想上起到更好地预防作用,从根源上降低高校诈骗率。四方联合开展系列模拟实践活动,对高校防诈骗措施提出一条思路性建议,就怎样联动四方、活动怎么开展、形式如何设计,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三)充实师资力量,开启对思政教师的法律化培养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随着多元文化和思想的渗透,高校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诈骗屡禁不绝,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转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尤其是思政教师,政治性虽强却大多空有理论,不擅运用。在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往往体现为照本宣科,没有在融合法律与思政的前提下教学,必然容易偏向思政方向,法律领域涉及甚少。就素质教育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就防诈骗来讲则更为欠缺,故而降低高校诈骗率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对思政教师进行法律化培养,提高思政教师的法律素养。这一点与建议增设防诈骗法律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是相对应的。通过系统培训,全面升级思想理念,全新打造师资队伍,使课程要求与教育水平相匹配。在思政教师、法学专业教师和法律研究机构人员之间,搭建交流互助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转变思维,求新求变。让新型的防诈骗法律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成为一门学生接受并能实际应用的学科,使法律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上达到更为深入的融合,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制度、建设法治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样,这是一条探索之路,有待局部试点,去实践去检验。

四、结语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主阵地,建设安全、稳定、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对全体师生至关重要。近几年,高校校园诈骗整体呈现犯罪手段多样、骗术翻新快的特点,案件多发、高发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无论是大学生、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当高度重视。本文从学生、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诈骗案件泛滥的原因,结合高校现状,分别从教育形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几个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将法律和思政结合,以降低高校校园诈骗率的操作建议。在此指导下,各方力量共同协作,以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共同创建美好的大学校园。

猜你喜欢

诈骗思政校园
特别提醒:收到这条诈骗短信,千万不要点!!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诈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远程诈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