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三个基本点

2021-01-02兰州大学王慧芳

区域治理 2021年27期
关键词:着力点劳动者劳动

兰州大学 王慧芳

我国高度关注劳动问题,每年“五一”开展劳模表彰大会以及发表相关重要讲话,形成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三个基本点,对于激发广大劳动群众以实干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出发点:坚持实事求是、党的领导、以人为本

把实事求是作为基本出发点。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我们党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对我国劳动问题和情况的深刻把握,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关注我国现实情况,其中,“实事求是”的“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是”指的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1]。我们党基于国内外情况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刻认识到劳动在实现奋斗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辛勤的劳动助力我国现代化建设。我们深知实现中国梦,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依旧任重道远。因此,要实事求是地认清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明确劳动对实现美好生活理想的重要意义,号召中华儿女“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把党的领导作为核心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优势,所以我国的劳动的事业要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关于劳动重要论述把党的领导作为核心出发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党员自身要严以律己,做合格的劳动者。劳动在党保持自身政治性、先进性、纯洁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员是万千劳动群众中的一分子,劳动者最光荣,中国共产党坚持为广大劳动者谋幸福。另一方面,党员要积极参与到劳动过程中,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情感,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2]。党员干部带头劳动,以身作则鼓励广大劳动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团结一心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做到以上两点,党领导的劳动事业才会更加蓬勃发展。

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只能由中国人民书写。同时,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每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离不开人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迈向未来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3]。工人阶级是人民的先进代表,要充分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激励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创造活力,进而更好地实现奋斗目标。正是我国人民的地位和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事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

二、着力点:倡导观念先行、精神引领、榜样示范

把观念先行作为思想着力点。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劳动观念能更好地引导广大劳动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把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作为思想着力点,以此来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事业发展。劳动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是平等的,光荣属于任何一份工作,提倡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分年龄、不论职业、不分岗位,只要参与劳动就是光荣而伟大的,每一位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劳动者都是美丽而崇高的,因为中华民族取得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成果都是广大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每一种劳动都有意义,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都是在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是在为中国梦的实现助力。

把精神引领作为价值着力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汇聚强大的正能量,也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锻造劳动品格。在长期实践中,我国的劳动人民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坚信劳动才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核心,正是这种不计个人得失、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激励着广大劳动者;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发展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精神力量,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需要大国工匠和高技术人才。把精神引领作为价值着力点,所谓价值着力点就是引导广大劳动群众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的意义何在、劳动为了什么。自古以来劳动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收获获得感和幸福感。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时期,“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成为人本质力量的确认,这是更深层次的一种幸福,这时不劳动反倒是痛苦的、不满的。

把榜样示范作为关键着力点。榜样在示范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榜样就像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可以影响一群人,要把榜样示范作为关键着力点。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一个都是勤勤恳恳的劳动模范,聆听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收获了感动,同时明白了什么才是榜样。20世纪90年代起,每五年我国就要召开一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以表彰那些在一些领域表现突出的先进人物。他们虽处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但是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无私奉献。我们对劳模提出的要求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不仅自己要做好工作,而且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让勤奋做事、勤勉做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4]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凝心聚力,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

三、落脚点:实施重大方针、政策鼓励、宣传教育

把重大方针作为突出落脚点。党和国家的事业空间很大,需要劳动者为祖国事业添砖加瓦,因此关心和爱护广大劳动群众就是关心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劳动创造一切”,无论中西、无论古今,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永远不变。劳动是平等的,要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劳动,只要是为国家和民族事业作贡献的劳动都值得尊重。同时要尊重知识和创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就没有科技的发展,掌握专业知识的劳动者才是专业人才,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创造力。因此,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相关制度,开展技工培训相关课程,加快技术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至关重要,劳动者练就过硬本领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掌握的能力越多,才能具有越大的创造能力,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获得主动权。因此,尊重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关系到劳动者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通过建设一支庞大的掌握知识、技术、创新本领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从而助力人才强国战略。

把政策鼓励作为具体落脚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劳动者待遇,促进劳动关系和谐。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通过法律、制度和能力建设调整劳动关系,加快健全工作体制,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二是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让劳动者生活有保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同时关注失业问题,通过鼓励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失业保险,让突然失业的合同制工人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三是完善基础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环境,保证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条件,保障广大工人阶级劳动群体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有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把宣传教育作为重要的落脚点。一方面,“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今日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辈辛勤劳动的结果,要宣传劳动的意义,倡导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阶层的群众围绕劳动创造幸福开展主题理论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少年强则国强”,教育首要抓的是孩子,“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5]。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办法等方面作了具体指导,把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段和教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劳动素质也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进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为祖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接班人。

在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内容,把握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深刻领会关于劳动重要论述对我们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指导意义,积极投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

猜你喜欢

着力点劳动者劳动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新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学好集合的三个“着力点”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热爱劳动
坚持把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