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的公共管理大数据共享机制研究*
2021-01-02湖南工商大学刘人春邵红燕
湖南工商大学 刘人春,邵红燕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面向公共管理的政策信息学的科学基础与方法都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引入,公共政策分析相关学科得以突破原有边界,应对更复杂的科学问题。更有将数据挖掘、社会计算与传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经济学、社会学方法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公共管理问题。尽管我国公共管理大数据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公共管理数据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各自为政,分而治之”的现象,这就对我国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政府的公共服务平台是以方便部门工作、降低成本为实际的利益导向,而不是为了便捷服务、满足群众需求,这就容易导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协同性差、互相推卸责任、不配合等;缺乏与群众的沟通,缺乏线上线下沟通途径,公共服务职能单一;部门缺失缺位,资源分散,从而导致效率低下,进而引发公共服务供需不匹配;群众现实需求和问题反馈部门不匹配、解决问题与实际操作部门不匹配、考核过程与考核结果的不匹配[2]。以上问题反映出我国目前公共管理大数据运维与管理的缺失,亟待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公共管理发展的需求。
二、公共管理大数据运维与治理的发展趋势
虽然从总体上,公共管理大数据发展还缺乏有效的集成,但是,在局部上,近年来政府、企业等逐渐将大数据应用于公共管理和服务,涌现出了一批典型应用和研究。
杨正洪[3]通过探讨大数据分析系统、智慧警务平台、云计算系统、应急防控平台等具体案例,研究“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及系统性问题,探讨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案例,研究了现存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郑宇[4]对“城市计算”的概念和主要应用进行了概述,针对城市运行大数据的获取、海量多元异构数据的管理、异构数据的协同计算、虚实结合的混合式系统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城市计算领域的常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总结。杨旭、汤海京和丁刚毅[5]认为,大数据除了来自互联网、海关、交通等部门外,还来自各个社会组织机构,并且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产生数据信息,并反馈到数据信息中心。在公安与警务大数据方面,黎伟挺[6]从省市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大数据进行提取分析,为社会共治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在政府应急管理方面,马奔和毛庆铎[7]认为,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思维,并对应事前准备、事中响应、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急管理的三个阶段,概述了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应用的具体实践形式和成果,进而对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在我国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实效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公共管理大数据治理始终是公共管理建设的主要内容,它的宗旨要求管理大数据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实现各级各类公共管理跨部门、跨领域、跨平台之间完整及时的信息流转和业务的安全共享。公共管理大数据是公共管理大数据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治理的核心内容,对跨部门的协作有重要作用[8]。公共管理大数据可划分为基本信息和扩展信息两大类,即所有公共管理部门都需要的对象基本情况的描述信息和对应了公民、企业与政府部门交互活动的业务专用信息[9]。因为信息技术发展阶段的限制和需求多样性、信息资源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部门之间相互信任难,信息共享范围不广、效率太低,信息资源更新不及时、不一致,业务协同困难等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有必要对公共管理部门基础信息资源治理探求出一种更合理的运行模式。
三、基于区块链的四种公共大数据共享机制
针对当前公关管理数据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以及数据安全隐私凸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治理协同方法,将区块链多方协作、安全可信等特性应用到数据标准的构建、数据安全的保障和数据共享过程的控制。
(一)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质量协同模型
区块链具有点对点、分布式、难篡改等天然优势,利用其共识机制能够让多方达成高效协作,可以构建标准数据、数据安全以及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安全协同治理模型。区块链的密码学原理,可以支持参与节点的共同维护、相互信任。通过共识机制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以及连续性,形成难以篡改的标准数据库。
(二)多方协作的标准管理方法
在标准数据库模型的基础上,给出标准的数据管理方式。模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含身份认证模块、监督辅助模块以及权限认证模块,这一部分主要负责用户认证管理,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督以及奖励。第二部分主要由行业标准链构成,负责存储和读取行业标准数据信息。使用者在身份认证模块注册成功后,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来进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交互。
(三)数据安全共享和访问控制机制
探索在区块链技术下的公共管理大数据安全共享方法模式和共享方案,在数据安全存储、数据安全共享、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完善模型的构建方法,设计一种数据共享加密方案,实现数据安全共享中的安全业务,本课题拟结合区块链技术在安全性和效率性上的优势,综合底层技术架构和安全管理机制两个层面,以形成完整的公共管理大数据安全共享的保障方案。
(四)基于智能合约的数据更新机制
通过建立基于规则的数据和标准化智能合约,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的外部数据以及读取区块链自身存储的内部数据,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该机制减少数据标准化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工干预,保证系统按照事先商定好的规则绝对可信地执行审核操作,实现数据标准维护的高效性和客观性。
四、总结
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决策者应该吸纳有技术和资本能力的社会主体共同致力于公共事务,同时承担协助普通人参与发展进程的责任。应当充分借助区块链这类具有高度开放性、高度互助性的信息技术工具,促使公共决策责任机制变革,一方面确保公共决策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克服海量数据造成的各种风险,强化公共决策的民主性以及决策者辅助普通人发展的责任。
相关链接
区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阐述了基于P2P网络技术、加密技术、时间戳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构架理念,这标志着比特币的诞生。两个月后理论步入实践,2009年1月3日第一个序号为0的创世区块诞生。几天后2009年1月9日出现序号为1的区块,并与序号为0的创世区块相连接形成了链,标志着区块链的诞生。
近年来,世界对比特币的态度起起落落,但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之一的区块链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在比特币形成过程中,区块是一个一个的存储单元,记录了一定时间内各个区块节点全部的交流信息。各个区块之间通过随机散列(也称哈希算法)实现链接,后一个区块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随着信息交流的扩大,一个区块与一个区块相继接续,形成的结果就叫区块链。
什么是区块链?从科技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等很多科学技术问题。从应用视角来看,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基础。而区块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基本上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