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发展与现代经济的融合
——让“唐蕃古道”焕发青春
2021-01-02■邵辉
■ 邵 辉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青海西宁 810001)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起步延至逻些(拉萨),踏勘出了一条由中原通向“世界屋脊”的“唐蕃古道”。随后的时光,沿此路线,驿站连绵、驿马倥偬,使臣、商贾、僧侣往来不绝,成为了商贸、外交、传教、军旅、迁徙之路,多重文明交汇于此。“唐蕃古道”的形成进而与泥婆罗道相连,贯通了中国与尼泊尔、印度等南亚诸国联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丝绸南路”。 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积淀,多姿多彩的历史在“唐蕃古道”上演义,遗存下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驼铃相闻、舟楫相望、跨越时空,“唐蕃古道”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上跨越,歌颂着一段千年不朽的传奇。当今,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焕发“唐蕃古道”新机,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经济目标、人民群众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需要我们携手努力,推动“唐蕃古道”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一、焕发“唐蕃古道”青春意义所在
千年“唐蕃古道”沉淀着中华民族奋进、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传承着文明、团结、友谊的和谐氛围, 秉持着交流、开放、合作、包容的精神。这与我国当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开拓创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一脉相承。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凸显了焕发“唐蕃古道”青春的重大意义。
(一)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生活质量
“唐蕃古道”沿线省份多为少数民族聚居,与内陆其它地区相比,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相对落后。按2012年统计,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省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贫困人口突破1000万人,占到全国贫困人口15%。贫困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贫困区域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20年虽然已经全面脱贫,但防止返贫任务依然艰巨,实现共同富裕依然艰巨。让“唐蕃古道”焕发青春,增强地区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地区间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无疑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通过发展特色畜牧业、生态农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带动“唐蕃古道”沿线省份整个区域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沿线省份整体走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只有把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与全国人民在康庄大道上携手同行,才能使民生福祉达到新的水平,才能体现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体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的格局
“唐蕃古道”建立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上,其重要生态地位凸显出草场、湿地、林场、河湖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凸显出倡导绿色发展、推动环境保护、达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此,推动“唐蕃古道”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是要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入手,在正确处理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上,要以保护生态、开发资源、改善民生三者关系为出发点,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唐蕃古道”沿线的最大优势、财富和品牌。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焕发“唐蕃古道”青春,必须是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古道,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民族文化交融的古道,必须是团结、友善、包容、开放的古道,必须是具有绿色、协调、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古道。这种格局的建立完全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凸显区域合作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按照发展阶段变化和改革开放新形势,丰富完善区域发展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通过部署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行实施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多种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区域优化和协调能力显著增强。作为西部最大区域的“唐蕃古道”,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应该与其它区域发展格局相提并论,把“唐蕃古道”列入国家重要战略发展意图提上议事日程。这不仅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唐蕃古道”沿线省区处于西北地区重地,属于国内资源富集区和主要消费市场的中间带,是承接我国中东部产业转移的理想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推广地。从全国一盘棋角度考虑,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聚集高质量发展要素,在发展中促进区域间的相对平衡。从国家实施的策略看,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唐蕃古道”上的重要名片。随着公路、铁路网络建设的加快,“唐蕃古道”将成为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重要路上通道,其沿线省份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二、焕发“唐蕃古道”青春的可能性
“唐蕃古道”无论从历史角度、地理位置,还是战略角度,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深远意义难以估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认定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任务。并从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的对“唐蕃古道”沿线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对口帮扶。从国家的各项政策举措看,焕发“唐蕃古道”的可能性已经存在。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唐蕃古道”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政策保障
从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上看,国家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涵盖“唐蕃古道”在内的西部地区。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提出要从国家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并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间,国家多次在重大会议中不同程度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并相应出台配套政策制度,采取诸多措施落实执行。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西部大开发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多项举措为“唐蕃古道”焕发青春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与此更加贴近的是,2008年国务院制定《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随后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意见》,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相应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这些政策直接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唐蕃古道”焕发青春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双循环战略为“唐蕃古道”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种提法正好契合“唐蕃古道”的青春焕发,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双循环格局的形成。从地理位置看,“唐蕃古道”成为中部与西部连接的大动脉,作为“外循环的交融点”与“古丝绸之路”交汇,形成了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主线;与“尼蕃古道”相连,跨越尼泊尔、印度进入印度洋,成为中巴、孟中印缅三大经济走廊的交汇地带,汇入海上丝绸之路。
无论从内循环角度还是外循环角度,“唐蕃古道”的贯通,将在亚洲、欧洲经济发展中凸显出重要位置。“唐蕃古道”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三大经济走廊节点,使两条经济大动脉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相互支撑,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南、西亚区域性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建立,同时也将陕西、甘肃、青海直接由“内陆腹地”推到了“ 前沿阵地”。“唐蕃古道”在国家层面突出了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密切了与中亚、南亚、西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并成为与中、南、西亚各国人民开展人文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这不仅有利于改变“唐蕃古道”沿线地区封闭落后、观念保守的状态,解决地区间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同时更有效的是对吸引外资、技术、人才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更有利于改善“唐蕃古道”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为中西部地区为对外开放提供广阔空间,形成海陆统筹、东西相融的新一轮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此带动整个中西部经济发展。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为“唐蕃古道”焕发青春提供了先决条件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水系发源地位于“唐蕃古道”,贯穿于青海、甘肃和陕西三省,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焕发“唐蕃古道”青春,其意义在于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唐蕃古道”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明确定位,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国家确定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不谋而合,为“唐蕃古道”焕发青春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焕发“唐蕃古道”青春的路径设想
“唐蕃古道”的发展从国家定位和政策制定上,与西部大开发、倡导“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诸多政策制定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的增强国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与推动“唐蕃古道”沿线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在制定发展路径上,要结合“唐蕃古道”的历史渊源、民族结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确立发展方向。
(一)建立“唐蕃古道”畜牧业生态区
全国五大牧区中“唐蕃古道”沿线涵盖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草原面积达25.6亿亩,在全国面积过半且形成连片。草原是“唐蕃古道”沿线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广大民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于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改善民族地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唐蕃古道”沿线畜牧业饲料主要来源于天然草场,在畜牧业发展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牲畜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自然灾害严重,文化教育、生产观念、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不及内陆地区。维持牧区生态平衡及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青藏高原乃至对整个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区域性的共同问题,有必要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在资源、开发、技术、保护、管理等模式上形成“唐蕃古道”特有畜牧业生态区,化解人类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通过制度建设、教育培训、技术传播、畜牧存栏总量调整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通过运用多种融资渠道等进行筹集,建立“唐蕃古道”发展基金,用于草场建设、生态保护、种畜改良、技术开发及相关畜牧业循环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唐蕃古道”畜牧业协调、平衡发展,鼓励、扶持养殖业扩大投资。建立产区和销区的“联合企业”,形成以点带面、宝塔型、网络化的产业化经营局面,实现以龙头促加工、以加工延链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区域间合作, 形成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现代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浪潮中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牧业装备、技术、管理等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打造高原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建立“唐蕃古道”循环经济区
“唐蕃古道”沿线四省区山水相连,青藏铁路从西安通至拉萨,犹如一条金色的纽带,将“唐蕃古道”神秘、神奇、神圣的特色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草原文化串起。沿黄土高坡一直向西形成了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青藏高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唐蕃古道”建成一个整体性的经济带,打造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使之成为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经济带。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唐蕃古道”循环经济区建立创造了条件。青藏铁路作为横贯“世界第三极”的一条重要经济大动脉,沿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陕西省矿业种类较为齐全,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诸多矿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甘肃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9种,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1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藏北“资源走廊”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高达6万亿元,有着中国“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17万亿元的矿产资源。青藏铁路一线贯通,连接着唐蕃古道的起始点已成为四省区资源开发的“快车道”,为青藏高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巨大的原动力。
从政策导向和循环经济推广情况看,“唐蕃古道”沿线省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自然资源禀赋、区域地理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要素,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也成为了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2011年12月陕西省发布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在制度管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激励措施、法律责任等多方面进行了明确。围绕推行循环经济的不同目标,四省区全面开展了建设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形成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各具产业特色的循环经济基地。不同地区的实际成果为“唐蕃古道”建立循环经济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进“唐蕃古道”循环区势在必行。
(三)打造“唐蕃古道”生态文明先行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其载入国家根本法。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国家的指向是需要有一个生态文明先行践行者。“唐蕃古道”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上看,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道国家生态屏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地、是人居环境最需要改善现实地、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地、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唐蕃古道”沿线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高地意义重大,最能体现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过程中看出,唐蕃古道沿线先行步入。2012年6月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将青海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2014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复《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年甘肃省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9年3月陕西省出台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青山保卫战等诸多工作方案;2020年6月西藏印发《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加快建设美丽西藏的决定》和《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加快建设美丽西藏的实施意见》。四省区的共同点是,在全社会倡导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强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推进绿色文明崛起。四省区从不同层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各地总结的现实经验,为“唐蕃古道”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区从政策保障上、制度建设上、具体落实上、取得成效上,起到了示范作用,推行“唐蕃古道”先行区应该是水到渠成。
四、金融要为焕发“唐蕃古道”青春献计献策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在新时代新阶段的浪潮中,焕发“唐蕃古道”青春在金融体现上,就是要密切结合“唐蕃古道”现实情况,结合党和国家对金融行业的要求,献计献策,推动“唐蕃古道”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一)金融结构与金融能力的匹配推动“唐蕃古道”焕发青春
焕发“唐蕃古道”青春的宗旨是绿色、环保、生态、富民、和谐、共生。结合地区实际特点,按照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思路,金融各业、金融市场、各种信用方式在进行金融活动中,其网点分布、业务设置、规模确立、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上,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高效率、高科技、高环保的推动其生态、均衡、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在金融能力上对标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理解“唐蕃古道”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高质量的金融供给,推动“唐蕃古道”在质量上、效率上、动力上进行变革;推动融资便利化、实效化、精准化,最大限度推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为“唐蕃古道”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更大的空间。
(二)金融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的衔接推动“唐蕃古道”焕发青春
聚焦党和国家确立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结合“唐蕃古道”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在金融资源配置上进行事关全局性、系统性、深层次的合理、有效配置。按照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金融宏观政策,在把握构建“唐蕃古道’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和原则要求基础上,围绕加快培育完善供需体系、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特色生态农牧产业发展,助推以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绿色环保等一批新型产业的兴起,为金融信贷投入提供了新的注入点。
(三)金融服务与金融保障的提升推动“唐蕃古道”焕发青春
在推进“唐蕃古道”发展中,金融服务要以生态、绿色、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充分运用货币交易手段,增强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供优质金融融资服务,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更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通过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运用多种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科技、金融创新、金融力量,助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助力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的问题,化解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不同步的矛盾。在金融服务提升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政策落地保障、金融安全保障、信贷资金保障、利率执行保障、金融风险保障。在具体执行中,推动“唐蕃古道”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到最底层。按照推动“唐蕃古道”发展总体思路,在银行信贷资金规模上,通过优惠利率、补贴利率等方式,将资金真正运用到推动绿色发展的行业和产业上,落实到普惠、三农、民生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好统筹发展与金融安全要求,把安全发展贯穿在金融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完善风险治理,加强风险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金融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唐蕃古道在历史上曾经闪烁着文化、团结、和谐、共生的光芒,当今她更应该成为江河融合带、民族团结带、生态环保带、循环经济带、高原修养带、文化传承带、和谐共生带、民生福祉带。让“唐蕃古道”焕发青春,她将承载着新的使命,也孕育新的生机,激扬新的活力。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让我们一起见证焕发“唐蕃古道”青春在开放中蝶变,在开放中超越,在开放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