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时代价值

2021-01-02阮朝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民主

阮朝宇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关键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代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被誉为思想解放的“宣言书”,它的形成对于打破思想“坚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学界对这篇讲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们有的聚焦这篇讲话对开启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历史性贡献,如令狐乔丽认为,这篇讲话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阐释了新的国家治理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1]朱晓征认为,这篇文献其形成的过程、价值和意义都具有其特殊性,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占有重要作用。[2]也有的聚焦这篇讲话的时代价值,如苟安经认为,讲话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我们能从中学到继往开来的智慧和方法。[3]本文主要以我国当前所处的新时代为落脚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以期探寻这篇讲话对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一、“宣言书”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打破思想“坚冰”,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

1976 年10 月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这两年时间里,我国的政治生态得以恢复正常。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一批批人才不能重返工作岗位,企业工厂等体制老化、固化、僵化,严重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总之,思想闭塞、固步自封和止步不前的状况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举步维艰,全社会亟需一场思想大解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政治团结

1978 年年底,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一开始宣布中央决定从1979 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决定受到与会代表的支持和拥护。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必须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这样才能凝聚全党共识,团结一致“向前看”。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在讨论发言中指出,对过去一段时期以来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影响很大或者涉及面很广的问题,中央需要考虑做出决定。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响应和拥护,大家对此展开热烈地讨论。会议进展到此时出现了一种“向后看”的趋势,代表们强烈要求中央下决心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彻底地纠正。但由于与会代表中大家的思想不一致,有的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采取欢迎态度,而有的则强烈反对。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如何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成为摆在邓小平同志面前的一件大事和难事。

(三)转变工作重心,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7 年邓小平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以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到各省考察、调研期间,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等重要思想。1978年9 月16 日,邓小平同志在吉林考察途中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4]9 月18 日,他在鞍山又严厉地批评道:“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5]他提出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对我们国家的企业进行改造,“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6]他还提出要提高工人的物质待遇,实行按劳分配,增加企业发展自主权等等。这些新观点、新理念的提出是现实的需要,说明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

思想封闭导致的是本本主义、自我封闭、裹足不前,为了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为了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破禁锢思想的“坚冰”,进行一场浩浩荡荡的思想解放运动已成破竹之势。

二、“宣言书”阐释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在“宣言书”中,邓小平同志开宗明义,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他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7]在他看来,思想解放的问题事关如何正确对待党的指导思想的问题、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实现国家前途发展的新问题。因此,要把全党解放思想的问题当作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来看待。

邓小平同志认为党内同志的思想还处在僵化半僵化状态,但这不能怪他们,毕竟这是一定历史时期造成的结果。包括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受到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受破坏,官僚主义盛行、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一旦思想上固步自封,脑子里的条条框框就多了,就会出现随风倒现象,本本主义就会盛行。因此,不打破束缚思想的“坚冰”,不把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从“本本”中解放出来,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根本就无从谈起。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来看,“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他将思想僵化的危害提到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说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他认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9]所以,他认为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正确地对待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才能把党的事业继承好、发展好。

(二)指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在“宣言书”中,邓小平同志认为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就是发扬民主。过去就是因为“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10]所以,要实现解放思想,就需要发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以及加强法制保障。

改革开放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由于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好的意见不那么敢讲,对坏人坏事不那么敢反对,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11]发扬政治民主,就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 对待党员群众要做到不随意进行言语上的攻击;其次,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要用民主的方式对待党员群众,不能妄自尊大、用不合理的方式把自己的意志强压给别人;再次,坚决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和党员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且任何人不得侵犯。发扬经济民主,就要对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个体经济主体生产的自主权限。以往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低下。要实行权力下放,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充分发挥各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好工人农民的民主权利,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生产的热情和动力。保障民主,还必须要加强法制建设。法律是保障民主的最有力的武器,没有法律来捍卫民主,民主就是空洞的,无效的。以往法制不健全,“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变了”,[12]这种状况是不健康的,必须对此加以改变,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以刚性的法律确保民主的实现,才能营造更好的民主环境。

(三)提出解放思想的创造性

邓小平同志在“宣言书”中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真正立足于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不至于总是按本本上说的做。因此,实事求是就要求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加强学习、增进本领。

要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需要有敢闯、敢拼的劲头,要有创新、创业的勇气。邓小平同志认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干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越国际先进水平。”[1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大胆创新,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新起点、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都是他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体现。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管理上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他强调必须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4]官僚主义导致经济管理出现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通过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改革上层建筑中阻碍经济基础的不合理成分,这样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就需要加强学习。对于学什么,邓小平同志认为“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15]这不仅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而且指明了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全党同志既要加强理论学习,又要结合实践要求,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能脱离实践空学理论,这只会导致本本主义。通过树立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真正地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才能真正地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和要求。

三、“宣言书”蕴含的时代价值

邓小平同志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涵丰富且极具现实指导性,是经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它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实事求是的价值取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所提出的思想观点,包含着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利益,他强调,“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6]他要求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这在当时重集体利益、轻个人利益的时代背景下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他重视保障工人农民的民主权利,希望通过对工人农民民主权利的维护,唤起大家生产的积极性,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他充分相信人民,认为“我们的人民是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的”。[17]他反对对人民提出的异议采用压服的手段,主张领导干部要倾听人民的声音,有什么困难和人民解释清楚,争取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这些论述都表明了邓小平同志在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坚守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时代要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定为全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把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作为共产党员的本职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8]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仅要依靠人民展宏图、谋大业,还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一种担当和责任。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20 年,我国如期取得了决定性的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这标志着困扰我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这是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生动、最鲜活、最有力的真实写照。

(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民主的社会环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和现实所需,营造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孜孜以求的目标。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政治体制中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这一原则以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如果只讲民主,不讲集中,这只会导致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在历史上有过惨痛的教训;但如果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又会出现权威主义,不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因此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确保人民民主的有效性、真实性,我国在政治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贵的成就。

当前,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和发展,不仅保障了人民权益,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同时还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有效地维护。坚持党的领导,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也是每一个公民维护领导核心的自觉行动。在党的领导下,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成为了可能,人民当家作主得到了最大的保障。立法治国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我国在推进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中,不仅积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同时在民主实践中更加注重提高法治化水平,不断增强民主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集中指导下,人民民主得到了有效地维护。进入新时代,在民主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条协商民主的新路径,通过推进政党、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更好地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9]

(三)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发展是实事求是的核心要义

改革创新,实质就是破旧立新,改变一切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旧思维、旧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20]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止步不前是没有出路的,唯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才能摆脱落后的劣势,赶超先进的水平。对于僵化的体制机制,也要大胆地进行改革。不论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还是其他各方面体制,只有进行改革,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事实证明,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没有大刀阔斧地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就不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目标;没有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错误,就不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社会的前进。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1]要通过深化各领域改革,激活体制机制的强大活力,同时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效地治理效能,以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调研途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要求在新的实践中要有新开拓。改革开放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虽然遭遇了“逆流”,但我们依然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住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海”中去,在内外联动的过程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权益。同时,要推进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创新就牵住了事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创新的重要价值。因此,唯有加大创新的力度,这样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

(四)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拥有9100 多万名党员,领导14 多亿人民,不仅使命光荣,而且责任重大。如何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增强执政能力和提高执政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号召全党要继续学习,要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风,要学习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为执政全国打好基础。在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也号召全党同志进行学习,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技术科学,一个是学管理学。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2]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23]可见,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传统,也是我们党赢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一方面,要学习新思维。第一是战略思维。保持战略思维,就要求分析问题要从全局出发,着眼于大局,要系统分析,切不可一叶障目。第二是底线思维。保持底线思维,就是在想问题、做决策时,要充分估计到可能产生的利弊得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切不可盲目乐观。第三是法治思维。保持法治思维,就是在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切不可主观臆断。第四是创新思维。保持创新思维,就是要打破传统、打破常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高效地处理问题,切不可墨守陈规。第五是辩证思维。保持辩证思维,就是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分为二,分清主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搞“一刀切”。这五种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指导,学习和树立这五种新思维,对于增强领导干部的领导本领、工作本领、执政本领、发展本领等各种本领都具有一个统率的作用,能够切实增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学会斗争,培养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强调要学会斗争,目的是为了和平、为了发展,不是为了争霸、为了扩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但复兴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要经历风雨、爬坡过坎。学会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是对未来发展的预见,也是保持战略定力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作为斗争的“主角”,要“经过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24]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党建设得更加强大,领导干部才能成为党靠得住、人民信得过、国家用得着的人民公仆。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民主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生态民主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实事求是”定乾坤
刘少奇: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光辉榜样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