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医校合作,校校联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2021-01-02丁爱芹范祥科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科教职工

丁爱芹 范祥科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健康发展服务中心,贵州 凯里 55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身心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必备条件和前提。2019 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15 个专项行动,其中第五个专项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2020年12 月9 日,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722 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要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共同体,加强医校合作,推动各地各高校与当地精神卫生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畅通学生转介就医通道,增强医学专业力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医校合作,校校联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一、“医校合作,校校联动”的发展及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新生入学心理普查中心理偏常的检出率为8%左右,与目前中国人精神病1/13 的比例相当。每年大学生因抑郁症等原因自杀的学生比例在2/10,表明大学生中有少部分是需要精神学服务的[1]。

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因此需要从这三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高校具有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优势,医院具有精神医学模式优势,在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专业资源和技术得天独厚。

医校合作优势与作用早在几十年前就被认识到并广泛宣传[2]。随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焦虑、抑郁情绪增多,罹患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比例大,需要服用精神药物的学生增多。因此,与医院精神医生的合作成为应对当前心理问题的一种最佳选择。

医院与高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是时代需求,也是国家的宏观指导。《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建立多学科心理和躯体疾病联络会诊制度,与高等院校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严重不足。截止到2017 年,我国能接待心理咨询的咨询师不到3 万人,远低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其他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每1000 人配备一个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的建议,那么,中国大概需要130 万名心理咨询师。虽然高校拥有较多具有良好专业背景和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但心理咨询中避免双重关系的设置和来访者的种种现实考虑和顾虑,会让有求助需求的教职工望而却步。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为广大高校教职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进行校校联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医校合作”心理健康模式的工作内容

医校合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转诊在我国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少部分高校走在时代的前列,率先建立了医院精神科和高校联合工作模式,就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2017年,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建立医校合作的高校明显增多。医校合作的工作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信息通报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评估和干预是医校合作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学生出现情绪严重低落、极度痛苦、烦躁不安、习性明显改变,甚至出现自残自杀行为等严重情况时[3],需要联合精神科医生进行协助诊断和处理。

通过医校工作群或与医院联络人沟通,汇报学生的症状和心理咨询师的初步判断和疑惑,请医院精神科医生结合精神病学知识进行远程初步诊断,若医生怀疑是精神疾病症状,则迅速转诊。当医生反馈不符合精神疾病的症状或者诊断标准,而是现实刺激下导致的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存在严重生命危险时,要及时将学生送往医院接受心理治疗,以实现危机干预,防范意外的发生。以防范自杀或自残行为为目的的住院建议安排在精神科的封闭病房,由医院负责病人的安全,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对于高校转介的学生,辅导员要持续进行跟踪关注,发挥监督作用,防范意外发生。对于某些具有“病耻感”而对他人隐瞒自己病情的学生,如果存在明显的自杀倾向和自残行为,接诊医生有义务向学校通报相关情况。

(二)绿色转诊通道与学生台账记录

鉴于学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高发的现状,医校合作后应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医校确立合作关系后,需要建立工作交流群,每个单位指定一两名负责人,医院可以把近期医生出诊表和值班表传到工作群中,方便联系接诊医生和转诊沟通。

通过转诊前的工作交流群对接或者与值班医生沟通,节省了现场信息收集时间,降低了与学生沟通的难度,减少了就诊过程中对学生的刺激,保证了学生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医生通过转诊前收集信息,可以形成对学生的初步诊断,若案例特殊或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还有充足时间进行交流会诊,有利于及时诊断学生病因,也有利于提升医生的专业技能。

医院和高校都需要建立完整的学生转诊记录,追踪完整信息,信息从开始转诊记录到出院、休学或者复学。双方均需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症状表现、诊断结果、治疗过程、处理结果(住院、吃药、休学、复学等)、恢复情况等。

高校工作人员通过这些以时间轴为主线的纵向记录,可以大致了解某位学生的病情及发展趋势;医生通过记录,可以较好地了解某位学生的疾病发展情况和诊断康复情况,并对治疗方案进行反思、改进和提高。高校工作人员通过浏览学校所有转诊学生的记录信息,即从横向出发,可以大致了解目前高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集中病症、总体愈后等信息,为后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医院工作人员通过查看大量高校转诊学生的案例记录,可以总结高校学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高发时间、疾病类型、药物效果等,有利于后续工作的改进提高。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教职工同样可以利用绿色转诊通道。

(三)医生高校坐诊与心理咨询师门诊实习

2018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医生不得在非医疗机构执业,且限于学校编制、精神科医生人手不足的现状,请医生到高校是一个不太可行的事情。而罹患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学生时有出现,尤其是在每年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后和每年春季精神病高发期,罹患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学生会增多。无医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应对这种类型的学生存在较大难度。

邀请精神科医生到学校坐诊是解决上述问题较好的方式。坐诊的医生要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可能存在精神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和精神疾病诊断。医生坐诊时间和次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安排。在每年心理普查后,可以安排集中坐诊,对筛查出存在精神病倾向的学生进行诊断。若在平时教学中发现了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如果症状较为明显和严重,可以走绿色转诊通道;若症状不太明显,可以对这种类型的人员进行登记,达到一定数量后安排精神科医生坐诊。

为了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常见精神疾病和严重心理障碍症状的了解和识别,增强相关问题的诊断能力,可以安排其到合作医院精神科门诊进行跟班实习。通过观察门诊病人的实际症状表现和与精神科医生的沟通、交流、学习,提升心理咨询师对相关问题的识别、诊断能力。若合作医院开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学校心理咨询师可以先到门诊进行跟岗实习,待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心理咨询门诊接待,提升对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干预能力。

(四)精神卫生联合科普宣传工作

精神卫生知识的联合科普和宣传工作,是高校和医院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健康中国策略的重要途径。精神卫生知识联合科普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科普精神卫生的基础知识和精神卫生理念,使人们提升精神卫生意识;第二,科普常见心理疾病的相关症状和表现,使人们了解相关疾病的常识;第三,降低和逐步消除精神类疾病的“病耻感”,提升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接纳度。

关于精神科普和宣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请精神科医生到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如介绍抑郁症的表现、识别和应对;第二,开展线上和线下的相关宣传,例如,以每年的3 月21 日“世界睡眠日”和10 月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进行宣传;第三,组织师生到精神科参观、学习或者组织学生社团到医院开展志愿服务,让师生了解精神疾病,提升对精神病人的接纳度。

(五)医院和高校加强工作人员学习交流

邀请精神科医生到学校为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委员等人员开展精神病学相关培训,派遣高校心理咨询师到精神科实习是“医校合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培训要结合具体的受众群体设定主题。

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可以侧重对常见精神疾病的详细介绍、对精神疾病的初步判断、常见精神疾病的常用药物与用法、用量等。虽然心理咨询师没有处分权不能用药,但是通过了解常用药物和剂量,可以对恢复期咨询学生的症状和药物、剂量的匹配度有一个初步判断,简单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有利于识别出非药物副作用的新增症状和表现。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重点设定为常见精神疾病的识别、精神病医疗和患者监护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对于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干部的培训,主要内容为正常和异常心理的诊断原则、常见的异常表现、常见的精神病症、发现异常如何处理等。

为了更好地推进“医校合作”,提升两个单位人员的熟悉和了解程度非常有必要。为此,医院和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互访交流、心理沙龙、案例分享、座谈会等活动。在交流中,高校心理咨询师可以对高校心理健康的工作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学校历年心理健康工作重点及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兼职队伍情况进行介绍,使精神科医生认识和了解学校的全貌,以保证以后工作的顺利对接和开展。

(六)医院和高校联合进行课题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医校合作”的工作模式有助于综合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学、精神病学等角度,深入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大学生精神障碍的发展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精神科医生和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和合作,联合申报课题。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特点,方便收集数据,医生熟悉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研究方法,精神科医生和高校教师合作开展有关大学生精神障碍的课题研究,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实施健康中国策略的时代背景下,“医校合作”是一种趋势和必然要求,“医校合作”开展早的高校和医院也可以总结、反思和完善合作体系,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为后续需要“医校合作”的高校和医院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校校联动”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初步构建

借助医院精神科医生的专业优势进行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快速识别、转诊和治疗以及心理危机的干预,这种医校合作优势已经被发现和利用。同时,严重心理障碍者数量的增多、大众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和对心理健康需求的提升,使得心理健康人才不足的弊端日益凸显。整合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人才,满足更多人群对心理健康的服务需求,“校校合作”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和选择。

(一)教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互助

1.高校对本单位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局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对教职工服务的意识不强。有调查显示:高校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足,40%的教职工“不满意”“不太满意”;高校教职工对心理咨询服务有较大需求,50.41%的教职工希望个体心理咨询由第三方提供,只有4.88%的教职工选择学校部门提供的心理咨询[4]。具体来说,高校对本单位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每年的心理普查、讲座培训、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科普宣传等已经超负荷运作。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设置要求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只能是单一的咨访关系,而高校教职工与本校咨询师除了是咨访关系外,还是同事关系。即便单位比较大,咨询师和来访者互不相识,但来访者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单位的人和事,尽管有保密原则,但来访者仍会存在很多顾虑。

2.心理健康服务校校联动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提升地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形成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通过建立校校联动,能有效汇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通过专业人才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可以增强相关人员的学习动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同时形成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促进当地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

第二,有利于整合和利用心理健康资源,为高校职工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与外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相比,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定期的继续教育保障、专业的督导机制、较高的职业伦理、丰富的案例经验等,因此,能为教职工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第三,给教职工提供便捷服务,降低教职工的经济压力和时间成本。建立校校联动的高校会把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相关资质信息和值班时间向教职工公布,有需求的教职工可以根据自身时间选择合适的咨询师,减少了时间成本。同时,联动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价格低于外面的机构,降低了教职工的经济压力。

3.心理健康互助的范围

校际心理咨询互约。预约其他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既可以避免去社会各机构甄别选择咨询师的烦琐和担心,又能减少求助本单位心理咨询师的顾虑。可以考虑将建立联动的校校间咨询作为职工福利,为每个职工提供一两次免费咨询的机会,机会利用完后,以联动学校之间达成的低于社会心理机构的优惠价格进行咨询。联动学校可以建立预约平台,并在咨询前核验教职工的身份。此外,每个学校都要指定一到两名联系人,进行工作对接和危机问题的及时反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联动学校间的专业心理服务人员可以相互合作交流,也可以应邀到联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以丰富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内容,增加广大教职工的参与度和新鲜感。

(二)心理案例交流和朋辈督导

为了更新高校心理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其实践技能,高校每年都会选派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出去进修学习。但是限于工作的实际情况,每年进修时间较短,一般是学习某个疗法、听某个专题讲座、参加某个工作坊等,专门进行案例分享和督导的进修较为少见。因此,各联动的学校间组织定期的案例交流和朋辈督导,能快速解决案例中遇到的困惑。同时,本地学校的学生具有很多共同点,问题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案例分享、案例探讨和案例归类,可以总结出高发问题,并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

(三)学生社团交流和合作

联动学校的各个社团可以借助此搭建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和心理育人的功能。通过社团间的校际交流和互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眼界,提升其社交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如,联合开展心理情景剧多校巡演等,全程由学生策划、组织、评选等,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同时,可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联合宣传和科普活动

每年的5·25 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是高校传统宣传活动开展的时间。从2020 年开始把5 月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延长到心理健康活动月,每年的3 月21 日“世界睡眠日”也成为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的时机。随着活动逐年开展,创新性降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弱化。而高校间的联合科普宣传和成果交流,可以重新激发活力,起到督促的作用。

四、“医校合作,校校联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工作展望

“医校合作,校校联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是现有资源和条件下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和工作方式。该项工作具有涵盖内容多、涉及合作多、可借鉴经验少、制度体系不完善等特点,为了顺利有效地推进该项工作,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心理健康服务,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完善。

(一)完善合作相应的工作和管理制度

“医校合作,校校联动”是一个较新的工作方式,为了使合作更有实效、更加流畅、顺利推进,需要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进行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应的工作制度为其提供保障。

(二)“家-校-医-组-社”的全方位合作

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时产生的,也不能隔离时空和现实世界解决,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加强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组织、社区等有力合作。

(三)合作单位的评价机制和需求反馈

让合作落到实处、做出实效、发挥作用是合作的初衷。合作单位要形成合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已有合作内容和效果等进行评价,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加的新需求等进行探讨和反馈。

(四)合作经验的反馈和辐射带动作用

各合作单位把合作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分享和反馈,争取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交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可使后续合作单位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少走弯路。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科教职工
精神科护士再任职后的压力分析及对策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我院精神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精神疾病对于单髁人工膝关节10年疗效的影响
精神疾病患者影像检查中的整体护理应用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浅谈高中工会女教职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