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梁漱溟道家思想

2021-01-02赵海蔚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梁漱溟道家儒家

赵海蔚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梁漱溟先生曾将古今东西学术分为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修持涵养(简称“修养”)四大类别,并指出古代诸子之学现在都被当成了哲学,其实它们的本质是修养之学[1]365。显然,在梁漱溟先生看来,古代中国哲学家走的是实践哲学的路线,这一点如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近些年来,美国学者重新思考了哲学概念,确认了实践哲学同样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来分析和研究中国哲学[2]。以老庄道家为例,其偏于精神的修养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3],是一种精神上的实践。因此按照梁先生的说法,诸子之学就是修养之学、实践之学,是关乎人的身心的学问。

一、“道”与生命体验

梁漱溟深受道家影响,这可以从其哲学思想中窥得一二。梁漱溟学问贯通中西,其生命哲学理论自成体系。梁漱溟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流动的生命,是一种绵延,宇宙现象则在生活中之所现[4]。梁漱溟的生命宇宙本体论暗合了道家的思想。在老子那里,“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道”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创造力。万物蓬勃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新的一种表现。《老子》第四章说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5]道充满宇宙虚空之中,渊深而没有穷尽,犹如造物主一般,是万事万物的生命之源。因此梁漱溟先生说:“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6]129在梁漱溟看来,宇宙是有活力的,“道”也是有活力的。这种活力的体现就是生命回归本质。梁漱溟认为生命与生活本质是相同的,一体两面,一为体,一为用[6]92。这是体用、形上与形下、道器的问题。在哲学意境中,人的生活得到了升华,人的生命得到了回归。值得注意的是,梁漱溟认为道家学术上主要的贡献乃是治身之道,至于那些人生观、宇宙观,虽与其修养之学密切相关,倒非主要的[1]394。

在梁漱溟看来,道家的学问最后还是要体现在身上才行,道家改造人的生命,要从日常生理活动开始,自觉、自主、自如。道家功夫,即是通过大脑恢复其自觉性能而已。自觉之后,便能自主、自如[1]340-341。在梁漱溟看来,达到自觉是关键的一步。中国的文化素来被看作觉性的文化,即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智慧的觉解。因为人的生理、心理是有一定规律的,得道之人便是发现并运用这种规律,这样的人,道家称之为真人。正如梁漱溟晚年口述,一个人不自觉,因为头脑和心思都用到外边,照顾到外面;道家却是把那个在观察外边的“它”转回头来,把不自觉的变成自觉,那便有一分的自主性[7]。

二、“道”与儒学互补

“欲认识道家,莫如从儒、道两家之比较来讲。”[1]393梁漱溟以直觉解释“仁”“四端”和“良知”,把作为认识方法的直觉,演变为具有实践功能的道德范畴。这样,儒家之学俨然成了现代的生命哲学[8]。梁漱溟认为孔子人生哲学在于一个“生”字,这种生命哲学,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内心更加自觉性地贴近中和之道[9]。在此基础之上,梁漱溟认为儒家为学本于人心,趋向于人生之自主、自如。道家为学所重在人身,从而趋向于通明自如之境[1]339。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化日新月异。这是一个融合中西、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和重释,又包含了对西方文化的回应、选择和吸收。在此过程中,儒学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和更新,道家也不能例外。梁漱溟有感于时代变迁,认为儒道两家难以与现代学术合流,通晓心理学的人不能了解儒家,了解儒家的人又不通晓心理学[6]136。关于人之心理,梁漱溟指出人心不仅是概念思维,还是一种实践智慧,基于人的直觉和证悟[10]。因此,在梁漱溟先生看来,儒家与道家学术应该在保留其实践性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

说到儒道互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经过长时间钻研,很难窥其深奥。因为统治者的集权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人读史,只知有儒,罕知其他。新文化运动的精英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举批孔大旗,勇气可嘉,但也给后人留下了“儒学就是传统文化,批儒就是批判传统”“孔子就是儒家,批孔就是批儒”这些颇为偏狭的观念[11]。

中华文化,正确来讲应该是儒释道三教共同支撑起来的,单个儒家不能代表,单个道家或佛家亦不能代表。也有学者说是一体两翼,以儒家为体,以佛和道为双翼;还有学者说以儒为表,以道为同,即具有黄老道家的倾向。不管如何,正如梁漱溟所言,儒家不能离开道家,道家也离不开儒家。

三、“道”与人体奥秘

梁漱溟一生践行修养之学,却时常谦虚,认为作修养工夫的学者需要躬行实践,不能停留在言语思想上,《老子》一书文意深奥,自己并不擅长老庄讲的修养功夫。谈论这些为事出有因:第一是养生学是传统医学、体育和武术的源头,可以从后往前推论;第二是对它们进行比较,可以知道殊途同归;第三是这个时代仍然有践行古之修养工夫之人,可以为鉴[1]395。在梁漱溟看来,道家与中国武术文化、医学文化不可分。要想更好地体悟道家文化,非得接触中医和功夫。说到中医,梁漱溟认为中医本于道家,“其经络学说来自反观内照”[1]344,这些都是古人的亲身经验,并非空穴来风。后世道家内丹学所谓的周天功夫,为古人通过内心虚静至极的精神体验而启发其自觉,针灸学和脉络学由此而来[1]344。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正是源于先秦的道家养生之学。“中医的理论及其治疗方法、一切措施,无不本于道家对于生命生活的体认。”[1]341显然,梁漱溟对中医的本质有所了解,中医的确与先秦道家有关,中医里的奇经八脉、窍穴都源于先人的实践。古人曾言,十道九医,正是医道同源之意。得道的人或者说体道者,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了如指掌,因此梁漱溟赞叹道家对身体的了解、运用,对于医学上的贡献,居功至伟[6]131。

或许梁漱溟新奇的生命哲学正是建立在其丰富的人生体验之上,梁漱溟认为恢复自身的健康,靠的其实是生命自己的力量。外药有效果,因其恰到好处,开发出自身的生命力。如用之不当,不仅开发不出生命力,反而妨碍生命,这就不是利生了[6]126。外药使身体处于被动,不如主动开发生命的本来能量,如静坐或者锻炼[12]。

梁漱溟这种积极的养生观正是现代社会需要重视的理念。中国人自古就有文武兼修的习惯,远在先秦的孔子所教导弟子的“六艺”里,就有驾驶战车和拉弓射箭等与武有关的技能学习。无论是哪个时代,君子修身不仅要修其精神,而且要修其体魄,这也是《易经》所倡导的健行之道。正如梁漱溟所言,中国种种学术,特别是关于身心自然之学,最后都是回归于道家[6]129。

结语

相对于哲学意义上的学问,梁漱溟认为道家思想更多关乎人自身的修身养性之学,这与儒家之学是相通的,都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内圣外王之道。关于如何更好地去认识道家思想,梁漱溟还隐晦地提出可以通过学习中医和武术等与道家有关的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奥秘,同时也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对于身心亚健康呈常态的现代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综上,梁漱溟先生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别开生面,给予后人以深刻的启迪,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梁漱溟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谁更需要读书
梁漱溟的“不贪”
漫画道家思想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