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策略研究

2021-01-02田洪勇

科学咨询 2021年46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面积建构

田洪勇

(重庆市开州区九龙山镇东坝中心小学 重庆 40549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倡导大众数学,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引领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数学化地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培养是数学教师的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哲人阿米尔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要以教师的引领、指导、扶助为前提,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数学化地去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生活实际问题,让必备的数学素养内化于学生。

一、教师要有教育情怀

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敬畏自己的工作、勇于责任担当,把教育工作作为一种事业、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信仰,才会更好地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倾注自己对教育的情怀,才会更好地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会更好地去思考自己的工作、喜欢数学、研究数学。用自己的爱和勤奋工作去为学生铺垫、成就学生未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

犹太民族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民族,他们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在全美200多位有影响力的名人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犹太人占了一半,根源是他们嗜书如命,大量阅读。在小学阶段,尤其是数学学科,一定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读懂题目要求,读懂题目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读懂题目中的“陷阱”才能避免出错。比如:应用题中出现不同单位,读明白了才会去统一单位或者换算。倍分关系的描述,相遇问题的“同向、相向、背向”等,只有通过阅读、真正读懂了题目,才能解决问题,我一般要求学生没读懂题目不下笔,似懂非懂下笔解决问题也是徒劳。

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书写时要求字要写得工整,格式整齐,能让自己或者他人一目了然。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习惯。从多年的教学反馈中,因学生书写潦草造成失误的案例非常多,其根源是书写潦草和凌乱,一方面学生是由于思考速度快、大脑反应快,书写就跟着快,由于快速思考,思维的全面性和缜密性会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不该错的地方出现错误。另一方面是真正的书写问题,在书写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信息传递错误,比如:在统计中发现,有学生把17逐渐变成了11,16变成了10,更有出现抄写题目漏字的现象,导致对题目的曲解。由此可见,良好的书写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培养善思习惯,做到慢与等待

要想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运用其解决问题,就必须通过学生自我思考才能解决,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下,一个班的学生参差不齐,他们知识的积累量、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一样,面对这群学生,老师无能为力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但老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培养学生数学的基本素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的发展面对的是一个永久学习的学习场,而不是一所终身离不开的学校。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我一般会把课题内容问题化,提出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大胆预设和验证,并记下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思考结果,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不准立即请教,要自己再思考,重回问题,读懂问题再思考,在有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同桌进行分享,分享思考的方法,分享思考的结果,准确表述,做到认真倾听,与自己的思考比对,并对同学的思考提出评价,赞同或者是补充、纠正。我们在学习植树问题的练习中有个题目:“在一个正方形边上植树,四个角都要种,从一边看有10棵,问一共有多少棵树?”,课中让学生估一估,一个同学不假思索就说出40棵,因为10×4=40,许多同学在质疑,有的直接否定。到底是多少自己解决吧。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从独立到同桌分享,许多同学都举起小手,最后分享了这些方法:①10×4-4=36(每边10棵,4个角的树重复算了一次)。②9×4=36(每个角上的树有秩序地只看一次,加入到每一边中计算)。③10×2+8×2=36(横行每行10棵,竖着两行没算的8×2)。④(10-2)×4+4=36(每边不会重复计算的有10-2,4边就是(10-2)×4,再加上4个角的4棵。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分享,全班分享,同学们乐于发表自己思考的成果,氛围热烈中有质疑、有顿悟、有豁然开朗。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等待,让学生思考是慢的艺术。

(二)重视思维策略指导

养成独立思维习惯是一种良好品质,要想有效解决问题就需要思维的策略,科学思维才能更好地凸显思维成果。

1.学习生活中要有质疑验证的习惯

要数学化地去看待和处理数学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的观点和方法,有时要用质疑的眼光来审视,要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多问几个为什么,必要时自己再验证,获取经验积累。

在思考过程中形成问题分析解决素养,学习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解决问题时可从条件入手,读懂题目、分析在此条件下会产生哪些新的结论与问题对接,也可由问题入手,解决此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进行对接达到问题的直接解决。如简单问题:一辆汽车5h行驶300km。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属此类。比较复杂的对接问题,如:一个三角形底长5m,如果把底延长1m,面积就增加1.5m2,求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求原来的三角形面积,已知底长5m,没有高,延长1m就形成底是1m,面积是1.5m2的三角形,有底有面积,就能求出对应底上的高,不难发现,两个三角形高相等,这样对接成功,高:1.5×2÷1=3m,原来的三角形面积:5×3÷2=7.5m2,问题解决思维的方法很多,不一一赘述。

2.理性思考的思维分析策略,从多角度找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预设问题解决途径和方法,有时一些问题不能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需要从多角度理性思考,逐一筛选优化,最终能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比如平面组合图形的计算。图形计算最基础的方法是先有规则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去综合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因此,学习中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领悟、熟悉、灵活运用中学会思维的策略。见到平面图形求面积。首先,看是否是学过的规则平面图形,是就直接算。其次,如是组合图形,优先考虑用“割”的方法,分割成学过的能计算出面积的平面图形,分别计算出面积再相加,不能分割就考虑能否用“补”的方法,在原图形基础上,补上一个学过的能计算出面积的图形,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能算出它的面积。新图形面积减去补上图形面积的差就是原来图形的面积。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行,考虑图形之外图形的和差关系求出图形面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一定会从我们的思考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培养问题解决素养。

3.用新旧联系探究解决新问题的策略

目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呈现了一个教材框架编排,问题前置和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比较中寻找到新的方法。充分利用旧知去解决问题是学生问题解决的重要策略。如小数乘以整数的乘法中就充分运用了旧知推新知的方法。如3.5×3=?呈现问题时学生不能直接进行计算,属于新知内容。教材就充分利用旧知解决问题。如:①利用乘法意义把3.5×3转化成加法计算,3.5×3表示3个3.5相加,3.5×3=3.5+3.5+3.5=10.5,就充分运用了乘法意义与小数加法。②把小数3.5赋予带单位情境的数,如3.5元,利用学过的单位换算,把3.5元转化成35角,35角×3=105角=10.5元。赋予其他十进制单位都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最后通过比对,35×3=105与3.5×3=10.5发现了因数小数位数与积小数位数的关系,从而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计算就更加快捷。在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中,从思考预设、猜想的角度,充分运用新旧知识的直接联系或者间接联系,探寻它们之间的连接点、达到问题的解决。有了这种意识,就为新课内容及问题前置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这种方法的初衷是推陈出新,在数学新方法呈现的时候经常出现,作为老师一定要把握推陈—出新的关系,避免推了陈没有出新,旧知识的复习准备是运用以前的经验解决问题,得出的是一个可以运用的正确结果。即3.5×3一定等于10.5,在结果等于10.5时,我们不用把3.5元转化成35角,也不转成加法,怎么思考?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去探究、猜想与验证,进行思维的碰撞,探究出3.5×3=10.5的计算方法。相比原来运用单位换算的计算方法就轻松得多了。要让学生重新建构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做到出新。

4.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接纳、倾听、思考、评价

在学生数学素养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与人交流分享、共同学习。因此,学生的思维成果表达,与人分享交流是重要的素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学生思考与表达,耐心等待尽其所思,以表述思维成果为途径倒逼学生认真思考,比如在“沏茶”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思考、设计、动手操作,能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整个过程,不同学生思维成果不一样,有开水、有茶叶、有茶杯。烧开水必须有固定的顺序: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其他环节学生思维不一样,学生在倾听中收获,在争论辨析中明理。能正确面对自己的思考不周全,虚心接受同学建议,也乐于帮助别人进行完善和补充。在独立思考、合作共学共进的氛围中学习收获。

四、数学知识体系建构素养

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有所获,获得学习过程的挑战,自我展示的愉悦,成果收获的鼓舞。但知识的收获更具成就感。

(一)学会反思

反思是我们自我调节、主动改变的有效方式。作为老师,我们要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指导策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有成功体验,是否轻松愉悦等,对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可行策略加以优化继续实施,效率效益最大化。

作为学生更应主动反思,老师要有意识地指导、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学生要课后反思,包括:学习准备情况、学习参与情况、问题解决情况,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弥补的地方,与同学的共进情况等。在学科知识上与老师要求目标比对,与同学的掌握情况进行比对,发挥自己的长处,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制订好弥补的计划和具体整改措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同时,要虚心接受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建议和意见,乐于接受他人评价,要用学习的心态接纳一切,评价不是指出问题的存在,而是更好地去调控改变自己的行为,做得更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学会知识建构,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要养成科学建构学科知识的良好习惯。知识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堆积,而是有序建构,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同类的知识在比较学习中建构,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原有知识上进行建构,如小数乘以整数,就可以在整数乘以整数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进行计算方法建构,在比较后,小数乘以整数的法则就一句整数乘以整数来描述。小数乘以整数,按照整数乘法去乘,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在积里从右向左取几位,点上小数点。类似的例子非常多,在新旧知识联系和对比区分中进行建构。养成良好的知识建构习惯。同时可以借助知识整理,如笔记、图表、画思维导图等。其次,逐一阶段目标的完成,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层叠逻辑性,只有前一阶段掌握了,后一阶段的知识才能有效跟进叠加。比如图形与几何,面、体的循环往复认识,整体感知、长度、面积、体积,基础知识、变式提升拓展等。学习中不忘让学生进行讲述与复述,巩固重构。知识问题化策略也是建构的有效方法,把学科课程问题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响应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习。根据遗忘规律,要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现、重构,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养成学会倾听、分享表达、善于质疑的习惯。在倾听中学习别人、理性思考与评判选择性学习获取与建构,学会包容。在分享自己的成果时获得自信,勇于接纳别人的合理化建议,不断修正自己。良好的质疑习惯不会盲目接纳别人的观点,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质疑的习惯。更会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育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功夫在当下,着眼在未来。奠基学生成长,助力人生价值的实现,在成就学生的路上,我们无私浸润,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面积建构
怎样围面积最大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最大的面积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解决问题的设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