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鬼谷子》有感
2021-01-02许鹏
许 鹏
(重庆市涪陵第十八中学校 重庆涪陵 408000)
笔者读着《鬼谷子》,蓦然发现书中充满了先古圣智,并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广泛的契合。笔者认为,他们都凭借以下几个方面来预见未来。
一、凭事物的变化及其规律性预见未来
马哲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有规律的。这就意味着,倘能把握事物的变化及其规律性,便可以预见该事物未来的走向。《鬼谷子》在《谋篇第十》(一)中论述道:“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人与人打交道、策士游说也要按规律办事。
书中讲述了“高德康识时造英雄”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羽绒服市场并不被人看好,它臃肿肥大、样式老旧,当时最流行的是皮夹克,很少有人将注意力放在其貌不扬的羽绒服上。但高德康认为,“百姓现在的生活还不是特别富裕”,而物美价廉的羽绒服需求量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波司登之所以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就是得益于高德康抓住了服装市场发展的规律。其上述言论完全迎合鬼谷子的谋篇和马哲历史唯物论之社会基本规律的原理: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之所以不太关注物美价廉的羽绒服,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太低,百姓生活不富裕,虽然流行皮夹克,但它的流行更是加深了人们买不起衣服的信念,再加上羽绒服还处于初生阶段,产量少、样式不时尚,人们在消费观念上便偏向于一再节约,消费取向偏向于流行中的皮夹克。另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羽绒服在服装行业会不会有地位,不可仅从当时的行情断定,经济水平迟早会提高,人们迟早会把某种本该物美价廉的服装视为生活必需品,与其把机会拱手让给别人,孰与抢占这一先机,率先开发和批量生产羽绒服。意即:高德康善于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成功地预见到了羽绒服的光明前景,故而掌得先机。[1]
二、凭意识的能动性与作用预见未来
马哲认为,人类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还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意识的能动性。这就意味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属性、变化、规律则可预见未来。《鬼谷子》在《抵巇第四》中说:“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而对这些迹象的反映可以成为预见未来的凭借。
书中有一则“陈平脱衣消灾”的典故。西汉开国功臣陈平在楚汉相争时,从项羽处偷逃出来,在投奔刘邦的中途来到黄河边,上了一条渡船,陈平知道眼前的船上有异常但是别无选择。“他敏锐地观察到,船上这几个人窃窃私语,相互传递着眼色”,怀疑其怀中有宝,怕是要被谋财害命,于是陈平以天太热为由一件件地将上身衣物脱下,动作极为平静、镇定,既让船上的大汉觉得自然而然,又让他们看到了自己身无半文,最终让他们放弃了谋财害命的想法、脱险于虎口。意即:陈平通过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眼见耳闻所得知的信息为据,预见了自己将被谋害的可能性,提前脱衣才得以消灾。
三、凭真理的条件性预见未来
马哲认为真理是有条件的,它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的,如果超出了这些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就意味着,倘能抓住真理的条件性,看到真理可能变为谬误的潜在性,便能预见事物的演变、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鬼谷子》在《中经》中提出:“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淫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之。”意即,探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凭借他的形容、言语,并以此为据制定游说、制约他的具体办法;但此法不能用在“有守之人”的身上,因为他们很正直、不易受利益诱惑,也很理性,将自己的真情隐藏得很深。《中经》所述之处世哲学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它也是有运用条件的。[2]
书中讲述了一个“互利共赢”的故事。一家专营儿童玩具的公司在创业初期,产品销路不畅,于是董事长到处推销,召集各代理商,向他们介绍新产品。董事长刚开始所提的“以一流的价格”购其“二流产品”的提法,是任何人乍一听都不能接受的。代理商们心想,“一流的价格”还不如去代理目前市场上已经成熟的一流公司的玩具,便将董事长的提法当成谬论来看。然而,董事长说明长远利益后,代理商的看法就变了。董事长说,目前他们公司缺乏开发一流产品的资金,若大家肯“以一流的价格”购其“二流产品”,则在将来能够形成与目前业界唯一“一流”的玩具公司竞争,届时再给予大家优惠,保证产品能够以物美价廉的优势抢占更多的市场,则你我都得到了好处。董事长这样的讲解无疑是指明了他之前的想法是可行的,在考虑到长远利益的条件下是具有真理性的。意即,正是因为董事长抓住了真理的条件性,阐明了其推销言辞作为真理的条件,才正确地预见了代理商们最终扩大订单、加强与其合作的“未来”,才敢在众代理商面前直陈出那么一个看似荒谬的提议。
四、凭具有必然性的因果联系预见未来
马哲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倘能准确掌握事物变化的各种原因,便可预见其未来结果,从而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防止重蹈覆辙。《鬼谷子》在《决篇第十一》中说:“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即无论是过去的经验、发展的趋势还是平时的状况、表现,都可以作为我们预见未来、科学决策的佐证。
书中提到了一个“职场回头觅香草”的故事。王山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物流企业销售部门工作,后因发现上司脾气太大而跳槽到了一个完全不能适应的工作环境,于是后悔不已。后来,他在网上浏览到一则招聘信息,以前的公司在招聘人才。他思之再三,鼓起勇气给原公司的人事打了一个说明想要回去的电话。人事不解,认为“好马不吃回头草”,而王山不卑不亢的“不放弃好机会”的言辞打动了人事,半小时后收到了聘用信息。半年后,王山凭借独到的谈判技巧和决策能力,迅速推广业务,一战成名。意即,王山之所以能重返原公司并创造佳绩,是因为他深知以下原因及其后果:1.如果自己继续在不适应的环境工作,自己可能永远也不能成功;2.如果自己没有谈判技巧和决策能力并在原公司有所展露,人事是不会同意他回去的;3.如果自己不回去,原公司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好人才,孰与迷途知返,解公司燃眉之急,也好给上司一个好印象,使上司的“坏脾气”不发在自己身上。是故,我们可以用已知的原因预见对应的结果,并以此为据,行明知之举。[3]
五、凭事物发展的状态预见未来
马哲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这种不显著的运动状态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倘能准确把握微妙的变化,便可预见其可能引发的质变;而坏的量变引发坏的质变,因此,探知不良量变时,要防微杜渐、及时抽离。《鬼谷子》在《抵巇第四》中有言:“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如果发现了细微的“隙”却不能及时堵住,则一定会溃于蚁穴、引起巨大的不良后果;而这里的“巇”就是量变,它是我们预见“大隙”这个质变的凭借。[4]
书中有一则“王翦‘自污’以求安”的典故。自古以来,兔死狗烹的案例屡见不鲜,王翦深知自己作为一个老将,若带60万兵出征伐楚,必致秦王嬴政猜忌其功高盖主,进而危及帝位,终遭枉杀的质变,于是他决定向秦王嬴政装出自己老迈昏庸、求财贪财的“自私德性”,终秦王才打消了对他的猜忌,放心将60万兵交于王翦并成功灭楚。意即,王翦以贪图名利而自污,是基于他对秦王多疑德性的深刻把握和对秦王“恐其反叛”的疑虑的微妙涧隙的认知并以此为据作出准确的预见——不自污,不仅不能再创战绩,反而可能枉死于帝王之疑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多方面均与鬼谷子的思想不谋而合,且为我们预见未来、科学决策提供了众多凭借,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