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和实践
——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2021-01-02包筱玲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服务文化

包筱玲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 东阳 322100)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重要地位。现阶段,乡村文化遭受多元化价值观带来的影响,文化资源和载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优秀传统人文思想面临危机,传统民间文化面临失传,乡村文化振兴迫在眉睫[2]。在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多方式持续深化文化服务乡村的振兴意义重大、刻不容缓。2018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要求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地方高校凭借其面向区域发展的特征和文化传播的功能定位,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成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力量[3]。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之一,地方高校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体现。现阶段,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应秉承“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原则,主动融入地方,为地方乡村文化建设服务。

一、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

与身处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乡村文化振兴上独具优势。

第一,地方高校具有地域上的优势。从地域上来看,地方高校所处位置均离大中型城市较远,一般来说以靠近县区和乡镇为多。这样的地域优势使得地方高校对乡村的整体文化发展、存在问题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在师生开展服务和实践方面都有地缘距离优势。并且,地方高校生源一般以本地区及周边地域学生为主,地域上的接近性让这些学生对于本地方文化有更多的认知和认同。

第二,地方高校具有文化优势。作为地方文化高地,地方高校可以发挥“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繁荣乡村文化,提升村民的思想综合素质,帮助村民掌握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区域发展,有很多专业内容都与乡村文化振兴有一定的契合。例如,开设一些面向地方非遗文化的特色专业以及“三农”专业、电商专业等,能够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

第三,地方高校具有人缘优势。近年来,乘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东风,地方高校发展迅猛。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引进、社会影响都与日俱增,服务地方、负责乡村建设的能力也在加强。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为区域培养了一大批服务地方、服务乡村的人才,他们可直接参与地方的技术提高、教育发展和行政建设等,促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笔可贵的社会资源,有利于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新的突破。

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式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师生,主要以精神化、人才化、知识化、文化产业化等方式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以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一)精神化

乡村文化于内体现为共同的优良文化理念、思想道德观念,于外体现为促乡风、扬家风、树民风。良好的乡村精神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地方高校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将乡村精神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过程,使优良的乡村精神通过传承、创新更好地发展。

(二)人才化

人才战略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策略,地方高校可为乡村文化人才供给发力。地方高校通过提供师资、技术技能、课程等平台资源支撑,培育乡村贤才,提升村民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建设[4]。地方高校还充分利用专业教育资源,培育经营人才、信息人才及管理人才,以现代技术、管理理念等来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和附加值。

(三)知识化

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地方高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地方高校是传承创新乡村文化的不竭动力。乡村文化的特色是显性和直观的,由村容村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地方高校可利用其完备的知识文化体系将动态直观的乡村文化转化为文化项目,实现知识的体系化。

(四)文化产业化

地方高校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发展力。产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和支撑,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需要进行产业化的运作[5]。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挖掘和提炼乡村文化,运用组织和专业技能,实现文化的产业转化。

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服务机制和平台

在地方高校的乡村文化振兴中,实践较为浅层、范围有限、活动单一,地方高校的服务半径较小,许多地方高校仅仅为某地提供服务,服务范围有限;而教师本身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乡村服务方面投入时间较少。在考核和评教中也缺乏对教师参与服务乡村服务实践的绩效考核机制。这些都暴露出地方高校缺乏一个系统的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

(二)缺乏校村协同融合发展的实践

当前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动,多是单向的输出型活动,缺乏校村融合、协同发展的意识,缺乏相关的融合发展实践。

地方高校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协同效应[6]。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为地方高校建立精神交流的平台,更是地方高校形成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专业的有力支持;地方高校通过发挥教育、服务等功能,助力乡风文明、产业发展。

四、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是浙江省首个职业本科大学,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也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

(一)成立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形成校地合作运行机制

联合地方高校、政府和行业企业等,成立“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下设文化研究院、文化实践团、文化培训中心、乡村文化品牌推广中心,形成“一院一团两中心”格局,着力打造一个集文化理论研究、文化实践指导及文化品牌推广“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

研究基地设有金华市首批社科类研究中心“东阳江文化研究中心”“江浙木雕文化研究中心”,开展“面向三农”职业教育特色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成立“校园文化研究中心”,重视挖掘地方文化价值,组建“文化宣讲团”“文化实践团”,形成校地合作运行机制,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传播校园文化精神。

(二)四轮驱动,推进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利用研究基地师资、学生社团的优势,全方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四轮驱动”工程:聚集一批地方文化研究领域的教授学者,组建一支专家讲师队,推出一支文化实践师生团队,开发一套个性化的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方案,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服务。

1.文化研究院:地方高校专家教授提炼乡村文化要素,开办传统技艺专业

首先,提炼乡村文化,形成文化成果。文化研究院的“东阳江文化研究中心”“江浙木雕文化研究中心”,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形成系列成果,对地方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如亭塘文化、东阳书院文化、婺文化、东阳木雕文化艺术等。“东阳木雕工匠精神读本”立项为2019 年度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填补了东阳木雕理论及文化研究上的不足。

其次,校园文化提炼,融入乡村文化基因。文化研究院的校园文化研究中心,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内涵。让地方文化研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孵化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智囊库的作用,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这些文化既挖掘和传播了地方优秀文化,又将文化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对师生起到引导、激励作用,促进学校办学品质和境界的提升。

开办特色专业,传承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技艺。学校自2008 年开设了全国首个木雕艺术设计专业,以“江浙木雕文化研究中心”为支撑,传承东阳地方木雕文化技艺,创新人才培养手段。研究所结合地方文化产业优势,开展木雕文化、室内文化、园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以课题的开展来带动分院及专业的特色发展,使专业的建设与专业文化的注入密切融合。

2.文化实践团:地方高校师生开展服务三农文化实践

学校设有文化实践团,注册志愿者人数达3000余人,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近7000 个小时。

首先,师生送教下乡,开展长期支教。从2008年开始,学校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共组织30 支队伍,约900 名师生参与暑期支教活动,将关爱和陪伴带给乡村的留守儿童和“小候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师生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乡村,教授语数英、琴棋书画、擒拿格斗等课程,支教之余还开展安全教育、垃圾分类宣传调研、新农村美化、文艺晚会、走访老党员等乡村文化建设项目。

其次,校村结对开展“三农”文化实践。为精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学校与东阳市江北街道甘溪村举行结对共建。学校的5 个分院分别与甘溪村的5 个自然村结对。以高校为主体、以村党支部为纽带、以农户为依托,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把新观念、新知识带到农村中,实现校村之间优质资源的互利共享,在教育、农业、环保、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常态化的交流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3.文化培训中心:地方高校文化讲师团引领文化培训

首先,校文化培训中心以校成人教育中心为依托定期开展农业培训,提供智力人力支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送知识到田间地头等多种有效的培训形式。培训课程聚焦乡村振兴,包含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多项活动,帮助参加培训的农民学政策法规、学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和专业本领。近年来,学校已组织了300 场次的培训活动,接受教育的农民超8000 人次。

其次,以专业师资为依托,反哺地方传统技艺培训。东阳区域木雕及古建筑产业从业者中,有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证书的仅占5%,急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层次的教育平台进行木雕传统文化与古建筑营造技艺挖掘研究、技艺创新发展、价值交流推介。依托学校木雕设计制作专业师资和大师工作室专家资源,以地方非遗传承人群为对象,学校已连续3 年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班,解决了地方非遗文化传承的当代新问题,提升了传统技艺传承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平。

4.文化品牌推广中心:地方高校聚焦乡村文化品牌包装和推广

首先,聚力文化产业规划,聚焦乡村文化品牌包装推广。实施文化品牌服务计划,通过校村“一对一”结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等形式,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等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高校文化产品与乡村基层文化服务融合创新;组织文化宣传服务队、周末文化工作队、主题党日活动团、暑期讲师团、校村结对服务、大学生农村文化建设夏令营等,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乡村文化宣讲服务;组成乡村文化品牌服务队,通过梳理乡村的历史和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形成内涵特色;此外,鼓励支持师生通过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活特别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使地方高校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

其次,学校致力于乡村文化品牌的包装。如学校与当地梨枫村结对帮扶12 年,为全面改善该村的风貌,专门派出专业教师,为梨枫村整体品牌形象进行规划建设,并对乡村旅游规划出谋划策。2020年暑期,学校宣传部、艺术学院致力于当地“十佳村”项目建设,派出两支师生团队共20 余人,参与新厅村、钟店村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对乡村整体的品牌形象打造,让新农村建设更具系统性,新农村的建设更具文化底蕴,面貌改造也更为统一。在市“十佳村 十差村”评选中,两村都名列十佳名单,这都凝聚了师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力量。

结语

地方高校应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将地方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能力相结合,服务于地方乡村文化振兴;切实承担好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文化创新的使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文化支撑,努力让高等教育成为助推“重要窗口”建设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