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研究

2021-03-13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陪伴社交差异

刘 瑜

(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0)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和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及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都在感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压力不是成年人的专有感受,而是所有个体乃至婴幼儿都会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感受。研究表明,幼儿和成人一样会有心理压力,当幼儿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时,在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反应,如认知、情绪、情感等产生变化,消极的压力使人产生负面的焦虑,带来不愉快的情绪[1]。当个体长期遭受压力或者压力程度太大时,就会产生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的改变和影响非常敏感,尤其是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非常重视同伴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由于他们的心智水平成熟度较低,因此,在处理问题的模式方面与成年人和中学生存在很大不同,当生活中遭遇困境和压力时常常会不知所措。当小学生面临的困境和压力积累到无法排解时,就会产生退缩、自卑、无助、孤独感等消极心理体验,严重时还会产生社交焦虑障碍等其他问题。

社交焦虑最早被称为“社交恐怖”。1970 年,马克斯(Marks)提出了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这一概念,并指出其基本特征是害怕自己在社交处境中让别人认为是可笑的[2]。孙宗敏认为,社交焦虑是当个体置身某种与人交往的环境中时感到的强烈恐惧和不安情绪,个体为此表现出回避倾向[3]。之后也有其他学者提出有关社交焦虑的概念,虽然具体表述不一致,但其含义都包含以下四点:第一,个体处在真实的或者假设的社交情景下;第二,个体经历的情绪体验是害怕或恐惧;第三,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评价偏低;第四,个体会因此产生回避或退缩行为[4]。

2020 年春季,多地延迟返校,采用网上授课等措施。为了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各地教育部门联合高校组织开展了相关心理疏导工作,例如,开通微信、QQ、电话等形式的心理辅导热线,录制心理疏导视频供学生观看,利用网络自评量表等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经历了独特的居家学习之后,小学生的社交焦虑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本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某小学为例,调查了2020 年返校后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疏导、缓解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开封市某小学四、五、六年级6 个班级发放36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8份,有效率85.56%。其中四年级82 人,五年级104人,六年级122 人;男生176 人,女生132 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美国拉·格雷卡(La Greca)等人于1988 年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后由马弘等人于1993 年修订,共有10 个题目,按照三级评分:“从无”计0 分、“有时”计1 分、“一直有”计2 分。主要测试内容包含两大因子:一是害怕否定,如担心被取笑、担心小朋友不喜欢自己等,共6 条;二是社交回避及苦恼,如周围都是不认识的小朋友我感到害羞、我和陌生的小朋友说话感到紧张等,共4 条。最后计算10 道题的得分,分数越高,社交焦虑水平越高。根据李飞、苏林雁、金宇等人《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中的结论,总分≥8 分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可能[5]。由于时代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语言习惯,把题目中的小朋友改为同学。该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Cronbach'sα(克朗巴哈系数)系数为0.81。

(三)数据分析

使用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被试小学生基本信息

被试小学生的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被试小学生基本信息表(n=308)

(二)小学生社交焦虑总体状况

被试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结果如表2 所示。从表2 可知,社交焦虑总分大于8 分的有83 人,占被试总数的26.95%,社交焦虑总分为5 ~7 分的学生有72 人,占被试总数的23.38%。通过查阅2017 年对该校小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2017 年学生被试的社交焦虑总分大于8 分的为18.60%,可见,2020 年小学生可能有社交焦虑的人数所占比例提升,而存在社交焦虑的可能性也明显提高。

表2 被试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n=308)

被试小学生与中国城市常模比较结果如表3 所示。从表3 可得:通过与中国城市常模和2017 年对该校小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研究比较,发现近年来小学生社交焦虑总分和各项目得分更高,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总体水平上升,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可能性也相对更大。

(二)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性别差异比较

不同性别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 可得:不同性别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同,在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和社交焦虑总分三个项目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害怕否定评价项目上,性别差异极其显著。

表3 被试小学生与中国城市常模比较

表4 不同性别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比较(n=308)

(三)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年级差异比较

不同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 可得: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同,在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焦虑总分上,得分随年级递增,但是这种差异不显著;在社交回避及苦恼这一项目上随年级增加,得分增大,年级差异显著。

表5 不同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比较(n=308)

(四)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父母文化水平差异比较

父母不同文化水平的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比较结果如表6 所示。由表6 可得:不同文化水平的父母对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社交回避及苦恼项目上差异显著,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的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父母至少一人上过大学的小学生。

(五)小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家人陪伴时的差异比较

不同家人陪伴的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比较结果如表7 所示。由表7 可得:不同家人陪伴对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是从各项目得分可以看出,父亲陪伴的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最低,其他家庭成员陪伴的孩子,社交焦虑水平最高。

表6 父母不同文化水平的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比较(n=308)

表7 不同家人陪伴的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比较(n=308)

三、讨论分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高度竞争与合作要求学生从小学会适应这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通过对比本研究和2017 年的研究发现,该校小学生社交焦虑程度有所扩大,即有社交焦虑可能性的学生在增多,不同性别的小学生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高于男生,这可能和男生、女生性格特点相关,与女生相比,男生大大咧咧,更粗心,不像女生细致、敏感,更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差异不显著,但随着年级升高,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提高,由于升学压力的不断提升,学生在升入六年级会普遍反映学习压力明显,学习压力到来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的紧张等问题,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引导其合理看待考试和成绩,给予人际关系方面的支持帮助,是非常有意义的;不同文化水平的父母和不同家人陪伴的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也有显著的差异。结合近年来常见的孩子不愿上学的现象可以发现,大多数不愿上学的孩子的家庭里缺少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并且很多母亲表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就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味地要求成绩,从而导致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降低。

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原因,对被试学生中得分在16 ~20 分的8 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访谈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最近有哪些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你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你和家人关系怎样,你对老师的看法是怎样的,谈谈你对考试的理解。通过访谈发现,这8 名学生对于和家人关系这个问题回答的相关内容最多,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学生和家长关系比较紧张。通过访谈发现,这8 名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有7 名学生明确表示因为之前考试不理想被父母责骂,现在虽然责骂少了或者父母不怎么责骂自己了,但仍然对考试和本人抱有消极的态度;有4 名学生因为长期被父母贬低而自我否定,害怕自己回答得不对或说得不好,进而导致上课不敢发言,课下与同学相处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担心被朋友抛弃或孤立,这些担心和顾虑都可能导致小学生出现社交焦虑。

很多家长对于教育孩子存在一些担心和焦虑,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成绩不够好,考不上名校等,这些焦虑在无形中也会传递给孩子。建议家长要加强家校合作,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子女的人际关系,多角度地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父亲较少参与教育的女生的家长,更要注意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多引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遇到事情时该怎么寻求帮助、宣泄不良情绪、解决问题等。家长不应该以工作忙碌为理由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更不要认为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不会有什么焦虑。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变化,这样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第一时间察觉到并给予支持。另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作为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子女,和子女之间保持积极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爱而不娇,严而不苛,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这样当遇到一些容易引发焦虑的事件时,孩子就能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焦虑的力量,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猜你喜欢

陪伴社交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陪伴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社交距离
陪伴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