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01-02柳尧洋廖珮君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评价

柳尧洋 廖珮君

(1.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契合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战略规划需求,将训练具备创业意识以及开拓型人才作为基本目标,是训练接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创业技能为主要价值方向的教育理念以及模式。”[1]2010 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谈到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机制,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高度结合,为我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路径。

应用型高校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重任。在传统的办学观念下,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过于注重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不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而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体现,课程是其主要实现途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也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2]。为了更好地了解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展情况,需要先探究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本文对辽宁省沈阳市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应用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调查问卷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沈阳市6 所应用型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这6 所应用型高校中,沈阳大学、沈阳医学院、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工学院4 所高校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变为应用型示范高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这次调查依托于网络平台发放,所发放以及回收的问卷均是300份,有效问卷295 份,问卷有效率98.3%。依据人口学变量,随机抽取各个样本高校。

(二)问卷设计

本问卷在以往文献基础上编制。问卷采用选择题李克特五点量表两种题型,包含五个维度,共24道题。五个维度包括被试的人口与社会学特征、创新创业课程认识、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情况、创新创业课程参与情况和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每一个维度下设置3 到5 个问题,有5 个选项,1 表示非常认同,2表示认同,3 表示基本认同,4 表示不认同,5 表示非常不认同。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创新创业课程的认识程度

创新创业课程可以被视为素质教育的细致化以及深化,这门课程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也可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彰显出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观念[3],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你是否了解创新创业课程”问题的回答,43.2%的学生选择“了解”,56.8%的学生选择“不了解”。按照年级的分布来看,大一的学生共有81.9%选择了“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大二的学生有50.2%选择了“不了解”;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的分别是38.2%和23.6%。

调查结果说明,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清楚创新创业课程,这将阻碍应用型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即便是处于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依旧存在较高比例的学生不够了解创新创业课程。从学生选择创新创业课程的动机来看,55.3%的学生表示创新创业课程为必修科目,不得不选;34.6%的学生是有创业意愿,想通过课程提升创业能力。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目的缺乏正确、清晰的认识,需要学校积极引导。

(二)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情况

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必要的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资源在师资、教材、场地等方面与常规课程存在很大差异。在“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问题中,有68.9%的学生选择“不太重视”,说明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为学生配置必要的教育资源。在对创新创业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仅有14.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共有64.9%的学生对授课教师“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经过进一步调查可知,如今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普遍是班级中的辅导员,并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亟待改善。经调查,高校使用的教材主要为学校统一征订,尚无校本自编教材。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不高,希望教师可以联系本校的具体状况设计教材。在调查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时发现,有86.5%的学生选择“仅有教室”,9.6%的学生选择“教室和校外相结合”,这说明应用型高校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场地选择。

(三)创新创业课程的参与情况

学习并非学习者以非主动的方式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主加工信息的进程,学习成果的优劣依赖于教师的传授,更取决于学习者对知识加工的过程[4]。课程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而学生的课程参与是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对创新创业课程的互动情况调查中,有26.9%的学生表示多次主动参与课上互动,有43.6%的学生表示从未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这表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课堂的互动较少。在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中,有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授课,讲授内容过多,难以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方法上,学生青睐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是否参与过课程建设”的调查中,有89.6%的学生从未参与过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应当在课程建设、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利。

(四)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估和对课程实施影响要素的具体分析[5]。在对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方式的调查中,75.6%的学生选择“提交创业计划”,14.1%的学生选择“依据平时成绩”,10.3%的学生选择“暂无任何评价方式”。对于“你是否满意目前的评价方式”,45.6%的学生选择“满意”,54.4%的学生选择“不满意”。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没能具体落实,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情感认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这种复杂体现在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丰富的评价内容。在对评价主体的调查中,有25.8%的学生选择“只有教师评价”,53.6%的学生选择“教师和小组共同评价”,20.6%的学生选择“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调查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主体较为丰富,评价方法趋于多元化。在对“你期待创新创业课程采用哪种评价方式”调查中,选择“创业计划书”的学生占53.6%,选择“依据平时成绩”的学生占24.8%,选择“开卷考试”的学生占21.6%。对于“你认为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重点”调查中,有21.3%的学生选择“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有36.5%的学生选择“了解创业知识与技能”,有42.2%的学生选择“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创业热情”。综上所述,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是未来应用型高校的努力方向。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不了解,所以应用型高校需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时必须预先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顶层设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建立健全独立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打造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用型高校需要以产教融合作为切入点,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教授差异化的内容。再次,清晰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各应用型高校应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经费保障。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创新创业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创业经历,应用型高校要牢记“引进和培养兼顾,以培养为主”的指导理念,立足于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知识水平和创业能力,引进行业中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者担任校内专业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首先,高校必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分支发展机制。根据师资队伍情况将教师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实践型等,实行差异化评价,构建具有平稳性并且存在理论基础和丰富经验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其次,应用型高校要考虑学科的未来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在立足本校实际的情况下,可以引进或选拔创新创业领域的带头人,发挥其引领作用。再次,在产教融合方面,每个应用型高校需要努力让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联系专业特色,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

(三)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应用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评价的目的,构建多主体、多维度、多阶段的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三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学校;三个维度,包括效益、制度、人力;三个阶段,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在三个评价主体中,政府根据创新创业课程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决定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力度。企业衔接学校,根据创新创业成果落实转化情况,提供一定社会资源。学校则承担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推动项目走入市场接受检验,开发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三个维度中,效益是创新创业课程所取得的成果转化情况,制度是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依据,人力是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配置。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制定课程效益评估模型,明确创新创业课程效能;构建立足本校实际定位的课程体系,明确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依据;根据各项制度,匹配一定的师资队伍。在三个阶段中,教学前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创业意愿,将学生分流,对学生实行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方案;课程结束,针对不同层次的课程方案,实行多元导向的评价方案。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任务,主要包含内在的价值认同强化制度和外在的物质激励制度两方面:内在的价值认同强化制度指对取得教学成果的教师予以表扬,提升任课教师的荣誉感、成就感;外在的物质激励制度指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提供一定晋升渠道、经费资助,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处于“无学科、无组织、无归属”的三无状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组织造成严重威胁。应用型高校应努力改革创新创业课程管理机制,改变创新创业教师的尴尬境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质量。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应聘、管理、考核、职称评定方面,应当合理调整,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评价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