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地理渗透劳动教育的探索
2021-01-02黄世聪
黄世聪
(广东省斗门区乾务镇五山初级中学 广东珠海 519100)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相应的劳动体验,所以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初中学生可以在极具知识性、实践性的地理教学活动中认识劳动、了解劳动以及正视劳动,充分培养初中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形成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有效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一、立德树人
所谓立德树人,指的是坚持以德育为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及高尚品德的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明确强调了要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要将立德树人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行,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本要求,落实和开展劳动教育,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思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劳动教育的开展,是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及劳动习惯的重要教育途径,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以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劳动知识教育与劳动技能教育有机结合,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促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树立劳动观念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涉及了诸多方面,其中有资源、土壤、气候、地貌等内容,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内容,将地理课程知识与劳动教育进行充分结合,为学生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充分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劳动观念,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进步。以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针对鱼米之乡形成的条件进行探究,了解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了解江南水乡的主要物产,明确当地的物产丰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那么在本节课程教学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结合鱼米之乡的形成条件,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农业发展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白江南水乡四季分明,夏季气温高,冬季不太冷,雨水充足,土壤肥沃,江河湖泊众多,灌溉便利,经过人们的长期开发,形成了我国农产品最为丰富的鱼米之乡,有效为学生渗透劳动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让学生可以切实地认识到劳动对于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劳动感悟
情境教学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方法,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自身劳动感悟的有效提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劳动感受,提升自身的劳动意识,促进自身良好劳动品质的形成。以八年级下册中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青藏高原自然景观的主要自然特征——高和寒,掌握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其次,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地理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以及风土人情进行形象化、立体化,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接着,地理教师再引入一些青藏高原种植业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结合青藏地区地形图,自主探究农作物的具体种植位置,有效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感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最终实现初中地理学科劳动教育有效性的提高[2]。
(三)引入生活元素,培养珍惜意识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它具备极其重要的育人功能,是丰富教师教学思想、拓展学生综合发展的大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相关的生活化元素,引导学生明白劳动成果是劳动者用汗水换来的财富,它凝结着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有效促进学生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意识,强化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以八年级下册教材中“西北地区”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是要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以及变化规律,认知西北地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首先引入西北地区的景观照片,然后为学生讲述一个生活化小故事:甘肃省泰安县的一名村民,他已经二十岁了,在他的记忆当中他只洗过一次澡,从小就必须精确使用每一滴水,妇女们在耕作田地、家庭养殖的同时,还需要外出找水。以图片和故事让学生可以切实了解到西北地区的突出特征——干旱。通过这种形式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意识,从而且切实实现劳动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渗透意义[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地理课程特点,以多样性的教学形式来为学生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