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图书馆赋能思政课建设路径探索
2021-01-02郭全珍
张 祎 郭全珍
(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5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关键课程”“不可替代课程”[1][2],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3]。高校图书馆兼具信息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4],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关键阵地。因此,深度参与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对其赋能路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及图书馆功能概述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和文化中心,教育职能在持续延伸。现阶段,思政课改革的浪潮为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自身升级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从关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对思政课作了新的定位,把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具有特殊的时代属性和规律,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育人功能层面,思政课承担着知识武装人、理论掌握人、价值引领人的使命,是推动大学生获取政治知识、坚定政治立场、健全道德人格、深度了解党和国家发展大势的专门课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学校传播和教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育人导向层面,思政课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使大学生思想更加契合时代精神与文化诉求,实现其向上向善、自由全面的发展,进而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二)高校图书馆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逻辑思路
近年来,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重要指标的图书馆,正积极思索和践行转型之路。一是在战略定位方面,坚持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事业为己任,持续发挥图书馆的育人价值。二是在业务革新方面,坚持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结合,立足传统业务、拓展新兴业务,不断延伸图书馆功能边界,为高校建设发展、社会整体需求提供有益保障。三是在功能重塑方面,坚持总体性与全面性相结合,适应大环境下的新战略、新理论和新思想,进而催生出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空间拓展、管理和服务体系升级、资源整合和馆藏建设等新形态。
以上三点均表明,高校图书馆现有成绩已为赋能思政课建设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将会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态势分析
SWOT分析是由Ken Andrews提出的企业竞争和战略分析模型[5],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象内部存在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外部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探寻发展策略的方法。国内学者陈昭楠最早将SWOT形势分析法引入图书馆研究领域[6],其后该方法被广泛应用。
(一)空间维度
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搭建了多种线上线下的空间和平台,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撬动了图书馆的功能升级。优势(Strength):舒适的育人空间。高校图书馆的馆舍通常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是兼具人文关怀与人为色彩的载体。其庄严肃穆、宽敞明亮的内部环境和便捷高效的线上服务平台可以为思政课提供良好环境。劣势(Weakness):空间利用率不足。虽然当前高校图书馆搭建的交互式学习空间、学术研讨空间等拓展了图书馆空间职能,但是再造后的空间大多仍被用来满足图书馆基本职能,完整的思政课空间利用生态链条并未打造。机遇(Opportunity):多彩的文化活动。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报告厅和多功能展厅等场地和数字化网络设备可供开展红色主题展览、经典电影放映、先进人物报告会等活动,能使大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思政教育知识和英雄典型事迹。威胁(Threat):网络空间较难把控。网络在传播方面具有的广泛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可能会传播与主流意识社会思想形态不一致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政课育人氛围仍然任重道远。
(二)资源维度
图书资源承载了多维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均可助推动思政课的开展,并有利于学生更好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优势(Strength):丰富的各类资源。图书馆拥有馆藏资源和信息资源,这是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先天优势。此外,图书馆是高校先进信息技术的践行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功能。劣势(Weakness):资源导向性不明显。目前,资源建设更多地向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倾斜,与思政课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数量相对不足。就业务结构来看,现有资源的基础服务比重较大,而与思政课相适宜的校园文化建设、阅读推广等延伸服务比重较小。机遇(Opportunity):“第二课堂”的文化熏陶。图书馆具备独有的文化氛围和场域情境,是“第二课堂”的重要传递载体,在其中开展各类校内校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接受心灵洗涤和净化。威胁(Threat):主体责任意识不明。校内多数机构和工作人员对图书馆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与思政课建设的关联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利用图书等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挖掘使用不够。
三、高校图书馆赋能思政课建设的实现路径
《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2018-2022年发展战略》提到,推动图书馆转型发展,要致力于拓展图书馆现有职能[7]。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文化自信建设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空间层面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提升各类空间使用效率
随着移动图书馆、智能AI等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应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不仅仅要围绕藏、阅、用等传统功能,更是要聚焦用户的时代需求,通过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休闲区、学习区、研讨区,实现育人服务的个性化。在空间功能层面,图书馆既要成为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又要成为学习和科学研究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8]。要通过打造完整的空间利用生态链条,提高现有空间利用使用效率,依托各类文化活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良好载体、为第一课堂进行有益补充。例如,可以围绕思政必修课的核心内容,借助交流与共享空间,将思政课育人实践嵌入到大学生的读书场景,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辩论赛、演讲赛、红歌赛、微视频制作比赛、历史情景剧表演比赛等,让机械单一的课堂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2.以数字信息设施建设为突破,强化网络空间管理
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事业,一百年前基本成型的传统图书馆形态已经改变,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方式与教育模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数字信息设施建设可以在思政课建设中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党史、馆史、抗疫史等德育主线推动数据库建设、开辟思政教育专栏,为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提供理论遵循。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网络监管优势,将网站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与网络空间相结合,推动舆情数据库和控制机制的建立工作,有针对性地引导师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规律产生准确认知,使其明确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推动思政课建设效率提升。
(二)资源层面
1.以资源整合为途径,推动思政教材建设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2]。就馆藏教材资源来看,高校图书馆应严格遵守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立足高校思政课面临的科研实际和教育实际,成立思政课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定期选择和采购优质的思政课程建设所需资料,并通过组织专家论证的方式,确保采购书籍的时代性和方向性。同时,要加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书籍的经费投入,将优秀书籍作为采购首选[9]。就电子教材资源来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保障高校教师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电子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思政课特色数据库或网站,对于庸俗或与时代潮流不符的资源定期清理,通过更新的方式,保证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与新时代的需求相符。
2.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
图书馆可以通过其特有的文化氛围、知识熏陶、人文关怀和场域情境等资源实现它的思政教育职能。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除了要加强正面的理论灌输,还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10],其教学形式的建设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下一阶段,高校图书馆可以设置党的理论政策的权威性报刊阅读专栏,在图书馆大厅张贴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等相关海报,举行有关党的理论政策的学术报告和讲座,有针对性地拓展思政课“第二课堂”,引领大学生自觉自愿、身体力行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四、结束语
本文将高校图书馆和思政课建设结合研究,并采用SWOT分析方法,从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层面,提出了图书馆赋能思政课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结果或可在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为高校图书馆实现传统职能到新兴领域的变革、更大程度发挥图书馆育人效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