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在高中现代新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新月诗派‘三美’论”教学为例

2021-01-02孙乐红

课外语文 2021年31期
关键词:死水诗派新诗

孙乐红 唐 瑛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兴了许多阅读教学的方法,群文阅读就是其中之一。群文阅读是针对一个或者多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西南大学于泽元老师认为“群文阅读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群文阅读教学与“统编本”现代新诗教学存在契合点,能够弥补教材中现代诗歌数量不足的问题。以“新月诗派‘三美’论”教学为例,我们可以从确定议题、合理选文、设计问题三个方面探究现代新诗群文阅读的教学路径。

一、确定议题

议题是群文教学活动的主心骨,贯穿群文阅读教学的始终,起着统领的作用,选文的组织、问题的设计都要紧扣议题展开。因此,确定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探讨议题如何确定之前,首先要了解议题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一)议题的内涵与特点

一般来说,议题是指会议讨论的题目。在群文阅读中,议题是指“一组文本中所蕴含的可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议题是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一项依据,因此,议题的确定非常重要。

议题主要有两个特点:可讨论性和开放性。可讨论性是议题最显著的特点,“它为教师、学生、文本及文本作者之间的多边对话确立对话基础并赋予意义。”开放性是指议题所讨论的结果不是固定的、唯一的,群文阅读教学最终要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二)议题的确定路径

议题的确定路径有很多,可以将“人文主题”作为议题。例如,把关于亲情的散文放在一起,我们就会通过这组散文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亲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亲情”。

可以将“作家”作为议题。例如,把李白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歌风格。

可以把“题材”作为议题。例如,将送别诗放在一起进行组文,能使学生对送别诗这类题材的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

可见,议题的确定路径有很多。下面呈现的是笔者将“新月诗派‘三美’论”作为议题。

“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重要诗人有朱湘、陈梦家等。”新月诗派所提出的“三美”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核心人物,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诗派的鲜明特征,他也因此被称新月诗派的诗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代表作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作为定篇课文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即便现今最新的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也将《再别康桥》收入其中,作为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从形式上来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三美”的主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三美”论。

高中生在必修上册已经学习过《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等诗歌,对现代新诗并不陌生。但学生较少接触新月诗派的诗歌,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论存在困难。以往的教学,教师大多从诗歌的意象、写作方式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当中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但仅单篇教学,学生对“三美”论的认识容易停于表面,没有深化。而群文阅读则能帮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掌握“三美”论,并通过对比抓住作品的“同”与“异”,加深对“三美”论的理解。因此,将议题确定为:新月诗派“三美”论。

二、合理选文

选文环节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个群文课堂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选文是议题的支撑,没有文本,议题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将议题比作群文阅读教学的大脑,那么选文就是群文阅读教学的躯干,二者高度契合,群文阅读教学才能顺利开展。群文阅读的课堂只有选对文本,选好文本,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不是随意拼凑的,而是紧扣“议题”进行合理选择的。教师在选择文本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围绕议题

群文教学中所选的文本必须围绕议题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这些文本可以因为同一作者组合在一起,可以因为同一流派组合在一起,也可以因为同一表现手法组合在一起,但无论以什么方式组合文本,都要紧扣议题,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互补性强

所选的文本要有共同性,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此外还要有差异性,这种差异能使文本互补。“单篇阅读”学生较难发现文本的独特性,“群文阅读”则不一样,在同一议题下,选择一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能更好地发现文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文本与文本之间相互参照,互为补充,从而更加全面地诠释议题。”因此,文本之间要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以教材为基础

教材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因此,群文阅读要以教材为基础,采用“1+X”的阅读教学方式,即选择一篇课内文章,并以课外文章作为补充。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础选择文本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又合理地利用了教材,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

围绕“新月诗派‘三美’论”这一议题,笔者选择了徐志摩《再别康桥》这一课内文本,再加上闻一多《死水》、朱湘《采莲曲》、陈梦家《一朵野花》这三篇课外诗歌组成群文篇目。上述四位诗人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这四首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阐释议题,集中体现了新月诗派所提倡的“三美”论,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诗歌能够对“三美”论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此外,通过比较阅读,可发现这四首诗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加深对“三美”论的理解。

三、设计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封闭式的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学生也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蒋军晶老师提出“群文阅读,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引领学生发展深度思考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群文阅读教学提倡设计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的深入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围绕“新月诗派‘三美’论”这一议题,笔者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一)了解新月诗派“三美”论的内涵和来源

“五四”以来以胡适、郭沫若为代表的新诗人,突破了旧诗的格律,取得重大成就。但由于新诗一味强调“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诗学观,主张“绝对的自由、极端的自主”的诗歌创作原则,这使新诗创作缺乏节制,出现散文化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闻一多和新月派诗人开始探索新诗发展的新路径,提出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着重强调诗歌的音节和韵律,“绘画美”就是运用绘画的表现手法,借助“辞藻”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绘画美。“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二)对比阅读,探究四首新诗在“三美”论上的异同

四首新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释了新月诗派的“三美”论,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音乐美

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取得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音乐美体现在每行均有两到三个节拍,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第二、四行押韵,如诗歌第一节韵脚为“来、彩”。诗人每节自然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闻一多致力于“三美”的实践,《死水》一诗就相当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诗歌主张,成为新格律诗的典范。从音节上看,这首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整齐,每一行诗都有4个停顿,且都是由3个“二字尺”和1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富有节奏感。韵律方面,全诗除第一节外,其余四节都采用了隔句韵的形式。此外,诗歌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作为第一句,这种复沓深化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呈现出音乐的美感。

朱湘的《采莲曲》节奏舒缓、动听,全诗共五节,每节十行,每行的字数分别是:五七、五七、二二七、二二七,既整齐又富有变化。用韵方面,每节中前四行一二四押韵,中间三句换韵,后三句又换一韵。此外,朱湘尤其擅长用声调悠扬的尾韵,同时,改楚辞中句中韵的“兮”为现代口语的“呀”,如“小船呀轻飘”“荷叶呀翠盖”,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性。

陈梦家的《一朵野花》全诗只有2节,共8行。用韵方面,全诗押“ao”韵,韵脚为“了、笑、道、摇、小、号、掉”。此外,诗歌第一节都用“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作为第一句,以这种复沓的形式,感慨野花在荒原上孤独地开落的境遇,形成了全诗咏唱的基础,也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

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这四首新诗在音乐美上面的共同之处,即强调诗歌的音节和韵律,且采用复沓的表现手法,呈现出音乐的美感。此外,对比阅读这四首新诗,还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再别康桥》和《采莲曲》在音节上更为自由,富有变化,而《死水》和《一朵野花》则相对单一,尤其是《死水》讲求节奏整齐、音尺统一,过于注重格律,限制了诗歌的自由发展。

2.绘画美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绘画和诗自古以来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绘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色彩和光线,而诗歌中的绘画美主要是借助“辞藻”来呈现的。

徐志摩诗歌的辞藻大都色彩明丽,他创作的《再别康桥》具有个性化的绘画美,诗歌每一节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婀娜摇曳的柳树,与波光粼粼中荡漾的艳影,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的河畔金柳图。诗人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等色彩鲜明的词语,勾勒出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面,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死水》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尽管描写的对象是“死水”,但诗人选取了色彩丰富的辞藻,例如“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琦”“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加强了诗歌的绘画美感。诗人用这些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外表”,恰恰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丑恶的“内在”。

《采莲曲》中青青的“杨柳”、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金丝闪动过小河”等描写,描绘了一幅色彩鲜艳的江南荷塘采莲图。

《一朵野花》中有关色彩描写并不多,但诗人用“野花”“青天”“夕阳”等意象,表达了生命虽然短暂,但依旧要自信乐观的情感。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对绘画美这一理论能有更深的认识,能明白诗歌中的绘画美主要是借助“辞藻”来呈现的。

3.建筑美

“建筑美”是新月诗人的独创,诗歌的建筑美表现在“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徐志摩非常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字数相近,整齐划一,回环呼应。《死水》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首诗五节,每节四行,每句九个字,追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齐划一,犹如一座有棱有角的大厦,具有建筑美。《采莲曲》全诗共五节,每十行一节,每节三句,全诗整齐中富有变化,呈现出参差错落之美。《一朵野花》全诗共两节,每四行一节,每节一句。每节诗都整整齐齐,棱角分明,呈现出建筑美。

借助群文阅读,学生能发现这四首新诗均能体现“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具有建筑美。此外,对比阅读这四首新诗,可发现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异。《再别康桥》和《采莲曲》在整齐匀称之中富有变化,错落有致,呈现出参差错落之美。相比之下,《死水》和《一朵野花》过于整齐,缺少变化,显得有些呆板,被人诟病为“豆腐干体”。

(三)合作探究,客观评价“三美”论

围绕“探究新月诗派的‘三美’论”这一议题,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评价新月诗派的“三美”论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一方面,新月诗派对新诗绘画美、音乐美与建筑美的倡导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为新诗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经验。另一方面,新月诗派对新诗的探索并不完全成功,他们主张“情感的节制”“格律的严谨”,希望诗人们“戴着镣铐跳舞”,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诗歌的自由发展。

四、结语

群文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月诗派‘三美’论”教学为例,从确定议题、合理选文、设计问题三个方面探究现代新诗群文阅读的教学路径,以期为高中现代新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死水诗派新诗
南极和北极
死水
闻一多《死水》的艺术特色探究
新诗画
评《死水》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