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古诗文学习路径刍议
2021-01-02钱吉兰张仁祥
钱吉兰 张仁祥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盐城 224051)
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古诗文都非常生动,可以作为典型的范文,培养职业学校高职学生“阅读理解诗文”的能力。学习一篇诗文、分析一篇诗文阅读理解,我们一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掌握文章中的字词;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古词鉴赏的重要价值是情感体悟。通过把握词牌、词题、词眼,对比分析景物、意象,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机遇和探究用典等多方位发掘古词鉴赏中的情感价值。下面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浅薄思考。
一、理解字词
(一)读准字音
我们学习一篇诗文,首先要了解文中每个字词的读音、字形、字义,这样才能更顺畅地理解文章内容。这些字词,对大家来说,有些是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对个人来说,只要你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都应该向老师、字典、朋友等请教。
如《虞美人》,“雕栏玉砌”中的“砌”(音qì去声)容易被误读为qiè去声;《雨霖铃》,“竟无语凝噎”中的“噎”(音yē阴平)容易被误读为yè去声;《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中的“纶”(音guān阴平)容易被误读为lún阳平。这些字被读错,主要是混淆了“形近字”:“砌”“切”字形相似,“纶”“论”字形相似;“噎”“咽”字形不相似,但江淮方言读音相似。国家一直推行普通话,普通话有利于人们互相交流,也有利于汉字传承,所以我们要努力“读准字音”。《虞美人》中的关键“词眼”是“改”和“愁”。这些字,学生容易找出并准确地读出来,关键是理解它在文章中的深刻含义。“改”是本篇前六句的“词眼”,“愁”则是笼罩文章全篇的“词眼”。一个“改”字两重天:改前,李煜是一国之君,国土完整、家庭完整、有尊严、有自由;改后,李煜是阶下囚,国破、家亡、没有自由尊严。文中字字句句都表达了作者的满腹愁苦、心酸、无奈和绝望。《雨霖铃》中全文的“词眼”是“伤”,因为离别而牵发孤单冷清、伤心难过、若有所失、漂泊无依之感。
体悟诗文“词眼”,是把握文章内容和深层次地掌握文章主旨的重要路径;而如果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则更能感悟到“词眼”的深意。
(二)感受好词
诗文里,那些富有色彩变化的词语形象鲜明。如骆宾王的《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纯净的白色、清澈的绿色、火热的红色,三种颜色非常自然明快地跃入欣赏者眼中。《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中,“银蛇”“红装素裹”“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红色白色绿色,清新雅致。《再别康桥》中,“金柳”“夕阳”“青荇”“星辉”等,极富“三美”之“绘画美”的特点。
诗文中语言结构上的特点,最容易捕捉的是“叠词”。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别康桥》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朗朗上口,极富“三美”之“音乐美”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风格各有特点: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平实质朴;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含蓄隽永;贺知章的《咏柳》,清新雅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放飘逸;曹操的《观沧海》,雄浑壮丽;等等。
(三)理解修辞
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用典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文写景抒情更加形象生动感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特别多。作者回顾京口(江苏镇江)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以及他们或辉煌或潦草的业绩,烘托映衬了作者“为国效力、挥师北伐”而不得的苍凉悲壮之情,文章意境雄浑顿挫,极富历史的厚重感。《虞美人》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江水比喻愁情,描摹了愁之多之深之绵长。自问自答设问的结尾,形式特别,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愁思“绕梁”绵绵不绝。《西洲曲》里“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谐音“怜惜”的“怜”,“思恋”的“恋”,“清”谐音“情”,短短两句两处“双关”,写尽了思妇对游子的想念之情。而且“莲子”,又采用了顶针手法,这又使得文章的结构紧凑、引人入胜。李清照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反复修辞的运用,强调突出了诗人和友人着急寻路回家而奋力划船的欢乐情态。
二、把握特点
课本中的每一首诗词,都那么生动形象、引人至深,只因作者的匠心独运: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一)情景交融
诗文写作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情景交融”。作者笔下描绘的景色,即“意象”,是诗人经过主观选择的,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抒情叙志。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情景交融”又可以分为几类:借景抒情,情随景迁。一方面是作者是主动者,景物是受动者,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景物就带有什么样的色彩。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为国破而伤心,看花鸟时也觉得伤心,连带地觉得花和鸟也伤心了似的。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快乐的,他诗文里的景色也都是欢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文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另一方面,作者是被动者,景物的特点感染了作者,使得作者的情感随之发生变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壮丽的河山引发了李白的豪情。
“借景抒情”,一般又可以分为三类: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景物或者烘托映衬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对比反衬了作者的情感。如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作者“金榜题名”时心花怒放、神清气爽;心情好,看什么也都更加顺眼舒心了,马蹄也变得轻快,一日看尽了长安城里的簇簇鲜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里,作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以眼前壮美的秋景衬托出心中投身革命洪流的豪情: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雨霖铃》里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谐音“留”;“晓风”指“清秋早晨凄冷的风”;“残月”“离人”,都是不完满不完整的,由此烘托映衬了作者“伤离别”之情。
景色描写也各有特点: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清朗的月下,松树树影婆娑,清泉在石头上淙淙流淌。竹林喧哗,是洗衣服的女孩子回来了,一路上,脚步声、谈笑声,声声悦耳。莲叶轻摇,那是打鱼的小舟穿过荷丛顺水而下。文章“动静、视听、远近”,一一落于笔下,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卷,让人不知不觉涌起丝丝欢欣愉悦之情。
(二)虚实结合
在很多诗文中,“虚实结合”是一个常用写作方法。“实”一般是作者观察到的景物,是眼前可观可感的;而“虚”则是作者联想到的景物,可以是对从前景物的回想、对未来景物的畅想,也可以是对神话故事的联想。
《静夜思》中,“明月”是眼前的实景,“故乡”是作者遥想到的“虚景”。《古朗月行》中,“月亮”是小时候看到的“实景”,而“瑶台镜”是作者联想到的虚幻神话里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纷纷而来下。”文章由描绘眼前“天姥山”美丽真景转而进入奇幻迷离、金碧辉煌的神话世界。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中同样由眼前湘江秋景,“忆”“昔”起英雄人物和青年的革命豪情。一个由“江山如此多娇”回忆起“无数英雄”,一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是现在,“雕栏玉砌应犹在”是对故国的回首;《雨霖铃》中“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当时,“念去去,千里烟波”“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遥想别离后的孤独寂寞。《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作者立足江边观看到的壮丽实景,“遥想公瑾当年”,又回想起历史长河中“雄姿英发”的英雄豪杰。
(三)结构严谨
诗文结构上的特点主要有:点明题意、重章叠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等。(1)点明题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开篇第一句就点明了题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重章叠句。《诗经》中的《静女》,第一段中第一句为“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第二段中第一句为“静女其娈,遗我彤管”。(3)前后呼应。《沁园春·长沙》中上阕结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结尾处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做了回复。(4)承上启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结尾处“江山如画”对上文景物描写作了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前文“千古风流人物”,又引发了下阕“遥想公瑾当年”。《沁园春·雪》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上阕结尾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是对前文景物描写的总括,“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引发了下阕对“惜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的回忆。
三、探析意韵
古代诗人以诗抒情、以诗言志,借对景物的描写、对历史的回首与展望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而言,每一篇诗文里的景色和人物,都抒发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进而表明了作者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明月表达了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追忆了母亲为自己缝制衣服的一个细节,重温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敬爱与怀念之情。《虞美人》“国破家亡”绝望之“愁”、《声声慢》国破家亡亲逝孤寂之“愁”、《雨霖铃》中的离别之“伤”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情感的最直接抒发。而要理解文章主旨,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题目、作者、注释、诗文中的关键词等。
(一)从题目入手
《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从题目就可以直接推断出诗文所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陆游的《秋兴》,从“秋”字着手分析:秋景寄托秋思,“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由浅入深地理解陆游热切希望“北伐”的爱国之情。
一般而言,词牌名规定了词的风格。通过学习《虞美人》《沁园春·雪》《雨霖铃》《念奴娇》等词,我们可以约略推断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念奴娇》《永遇乐》《沁园春》等风格豪放,一般抒发的是豪情壮志;《虞美人》《雨霖铃》《浣溪沙》等风格婉约,一般抒发温婉柔情等。
(二)结合课文注释
课文下面的注释一般都会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了作者生平,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了解苏轼起起落落的一生,我们更能感受到其豁达豪放爽朗心胸与积极生活、努力工作勇气的难得。
我们可以据此感知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志向。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注释①“苏轼(1037-1101)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游赤壁(赤壁矶)时所作”。由此我们可知,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时,作者时年45岁。人到中年,又被贬官,但即使在这样的风雨打击下,作者依然借着《念奴娇》这一词牌,抒发了对赤壁风光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之情;依然饱含着对生活的一腔热忱,渴望能够像周瑜一样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所以后人感叹,“一曲《大江东去》,响遏行云”。《声声慢》,注释①“北宋亡国后南渡,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的生活陷于颠沛凄凉中”。国破、家亡、亲逝,“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重视课后练习
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是一位很好的向导,引导着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念奴娇》“思考与练习”中:“1”引导学生掌握作品的字词;“2”暗示了文章结构“上片写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3”点出了周瑜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绘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声声慢》“思考与练习”中:“2”点出了作品运用叠词文情并茂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秋雨”“黄花”等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总之,在理解字词、掌握写作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更深刻体悟到古诗词的深刻意韵,从而更加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古诗文,感受到其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