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价值及路径

2021-01-02杨玲艺郑二洋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抗疫基础

杨玲艺,郑二洋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击疫情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顽强斗争的精神风貌。“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12。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对抗疫精神科学内涵的诠释。从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探寻其理论渊源可以发现,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不可或缺的教学素材。在新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抗疫精神与“基础”课的内在联系,进而探究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的价值及路径,有利于推动“基础”课的改革创新,提升“基础”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抗疫精神与“基础”课的内在联系

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生动展现,是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是时代精神的新拓展。其与“基础”课在理论渊源上具有共同性,在内容要点上具有融合性,在价值引领上具有一致性。正确认识抗疫精神与“基础”课的内在联系,是探究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的价值及路径的重要前提。

(一)抗疫精神与“基础”课在理论渊源上具有共同性

“伟大抗疫精神不是从天而降的‘无根之花’,其产生具有深厚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2]。它孕育于中国人民与疫情作斗争的伟大实践,“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1]16,与“基础”课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抗疫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抗疫精神包含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这些基本要素所具有的意蕴能够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以民为本”“舍生取义”“兼济天下”“以和为贵”“自强不息”等思想中找到渊源;此外,抗疫精神与革命文化中彰显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理念在抗疫斗争中的生动展现。另一方面,“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9,是“基础”课中“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教学内容的重要理论源泉。总之,“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4]1,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抗疫斗争中的体现;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理论根基。因此,抗疫精神与“基础”课教学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

(二)抗疫精神与“基础”课在内容要点上具有融合性

“抗疫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邃的精神意蕴”[4]1,其中蕴含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与“基础”课在内容要点上具有融合性。

其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完美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5]107。面对疫情的来势汹汹,无论是党中央,还是广大医务人员“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6],全力以赴地守护每一个生命。其二,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精神。在抗疫斗争中,19 个省区市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精神,迅速开展对湖北16 个市州的对口支援工作;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坚持“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日夜奋战在工作岗位上……“抗疫斗争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7]。其三,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深刻体现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数以万计共产党员坚持“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8]522的信念,冲锋在抗疫前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其四,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集中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家对病毒作用规律的认识、健康码在全国各地的普及、方舱医院的修建等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此外,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有力证实了中国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面对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我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9]。总之,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对“基础”课中“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在内容要点上,两者具有高度融合性。

(三)抗疫精神与“基础”课在价值引领上具有一致性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大功能”[10],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11],因此,作为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基础”课的重要使命,而这一重要使命的完成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引领。作为中国精神谱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抗疫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在抗疫斗争中的具体表现”[12]13,而“基础”课教学又以中国精神作为重要资源,引领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因而,抗疫精神与“基础”课在价值引领上具有一致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抗疫精神与“基础”课在引领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具有一致性。“基础”课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其重要教学内容,以引领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而抗疫精神中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体现了疫情大考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生动诠释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12]14,两者的融合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大学生做新时代忠诚爱国者之志。另一方面,抗疫精神与“基础”课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上具有一致性。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是中国人民善于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的集中体现,其与“基础”课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学内容相契合,与“基础”课“引领大学生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有着一致的方向,两者的融合对于引领大学生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激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实践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由此,抗疫精神与“基础”课在价值引领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的融合能够共同引领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二、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的价值

抗疫精神蕴含丰富的时代内涵,与“基础”课有着内在联系,是高校开展“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素材,其在“基础”课中的融入有利于优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活化“基础”课教学环节,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进而增强课堂实效性。

(一)抗疫精神的融入有利于优化“基础”课教学内容

抗疫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意蕴,是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在抗击疫情实践中的新体现,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对于“基础”课这样一门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抗疫精神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素材。抗疫精神与“基础”课在内容要点上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其在“基础”课中的融入对于优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价值,这种“优化”主要体现在丰富“基础”课教学内容、增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两方面。

一方面,抗疫精神中包含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都是对“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丰富。例如,在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中,中国人民坚持深厚的仁爱传统,对本国以及其他国家深受疫情威胁的人们伸出援手,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力以赴地为感染病毒的人们提供救治保障等温暖人心的事例是“基础”课教学的新素材,其对于充实“基础”课中“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这一教学内容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抗疫精神在“基础”课中的融入有助于增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其中,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与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是对抗疫斗争实践中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不惧风雨”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诠释,抗疫过程中涌现的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景正是对“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在“基础”课“弘扬中国精神”一章的教学中融入这些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具体场景能够使“基础”课教学内容更具生动性,从而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进而立志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

(二)抗疫精神的融入有利于活化“基础”课教学环节

“理论性与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13]97。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基础”课教学环节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组成。抗疫精神与“基础”课无论是在理论渊源,还是内容要点和价值引领上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其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融入对于活化“基础”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抗疫精神的融入有利于活化“基础”课理论教学环节。在“基础”课的理论教学环节中,教育者基本采用说理教育法、案例教学法等来对“基础”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而这些内容颇具理论性,若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出来,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终导致课堂失去活力。但如果在“基础”课理论教学环节中融入抗疫精神,“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14]8,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活跃课堂的气氛,助推“基础”课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学生在课堂中既能收获知识,又能提升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抗疫精神的融入有利于活化“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将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基础”课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抗疫精神的活动,比如小品表演、诗歌朗诵、观看纪律片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内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此外,抗疫精神在“基础”课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融入也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教育者安全有序地组织学生到当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习抗疫先进道德模范精神,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社区,奉献社会,炼就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本领。

(三)抗疫精神的融入有利于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

“基础”课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教学目的,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10为根本任务。而“基础”课教学目的和根本任务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一前提条件。抗疫精神在“基础”课中的融入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促进“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其一,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有利于完成“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学任务。“伟大抗疫精神展现了中国制度优势”[15],其中包含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展现了党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12]13。其二,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有利于完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任务。抗疫精神中包含的丰富内涵是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其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融入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其三,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有利于完成“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任务。抗疫精神中包含的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除了体现为善于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之外,还表现为尊法守法的法治精神,是抗疫斗争中一切组织和全体公民遵纪守法、依法防控行为的重要体现,这些生动案例在“基础”课中的融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引导其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此外,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还有利于完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教学任务,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一步落实。

三、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的路径选择

抗疫精神是优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活化“基础”课教学环节、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的重要教学资源,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因而,将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积极探究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的路径选择,推动抗疫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推动抗疫精神进教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6]。为此,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当前,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将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教材,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重要一环。其在“基础”课教材中的融入要“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17]为目标,这要求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教材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一方面,在课内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中,抗疫精神的融入应当坚持统一性原则。为了保证“基础”课课内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应能够统一地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发展规律,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因此,抗疫精神在“基础”课课内教材中的融入也应坚持统一性原则,结合教学目标,将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教材中,例如,将抗疫精神“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融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章节内容中,为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在课外教材的编写中,抗疫精神的融入可以坚持多样性原则。由于不同地区各方面具体情况和发展要求不尽相同,与“基础”课课内统编教材相对应的学生辅助读本、教师参考书、教学案例解析等课外教材的编写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因而,抗疫精神在“基础”课课外教材中的融入也可以坚持多样性原则,结合当地抗疫历程,将抗疫斗争期间体现当地抗疫精神的政策措施、先锋模范事迹、感人故事等有针对性地融入课外教材中,为课外教材的编写提供丰富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总之,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推进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教材,既能确保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又能使“基础”课教材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不断改革创新。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推动抗疫精神进课堂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以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题。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两种不同形式,两者的统一对于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推动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课堂,是促进“基础”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8],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推动抗疫精神进课堂,在坚持显性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隐性教育。

其一,以显性教育助推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课堂。说理教育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是进行显性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应用说理教育法时,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此,教师除了讲解某些基本概念以提高学生的认知之外,还可以将自身对抗疫事迹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内容的讲授之中,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3]13。此外,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善于挖掘体现抗疫精神的事迹,并将其融入“基础”课专题内容中,增强“基础”课的生动性,提高大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其二,以隐性教育助推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课堂。“对于隐性教育而言,要在准确把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其融于适当的载体,使教育对象日用而不觉”[13]24。因而,以隐性教育推动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课堂,可以在课内外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中融入抗疫精神,例如,开展以弘扬抗疫精神为目的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小调研,在班级文明标语的设计中、在微课教学环节中渗透抗疫精神,创设虚拟抗疫博物馆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抗疫精神,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知和认同感。由此,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课堂,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素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3]17具有现实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抗疫精神进头脑

大学生是“基础”课教学的对象,弘扬抗疫精神,推动抗疫精神进大学生头脑是“基础”课的重要任务。而“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9]545,推动抗疫精神进大学生头脑,需要一定的教育环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环境便是促进大学生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要前提。

一方面,将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理论教学中。“基础”课理论教学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将抗疫精神融入其中,对于完成“基础”课理论教学任务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应重视抗疫精神在“基础”课理论教学中的融入。例如,可以将与抗疫精神中“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相关的素材——钟南山、李兰娟院士视死如归的最美逆行,数不清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挽救生命,各大社区工作人员风雨无阻地坚守岗位等有针对性地融入“基础”课“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等章节内容的讲授中,引导大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弘扬抗疫精神的视频、歌曲等,将抗疫精神充分地融入“基础”课相关专题内容的讲授中,增强课堂内容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让抗疫精神真正被大学生所认知并内化于心,成为其价值观的一部分,激励其不断前行。另一方面,将抗疫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抗疫精神在“基础”课理论教学中的融入使得大学生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但“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0],这要求教师将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切感知和深刻领悟抗疫精神。例如,课内的实践活动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开展弘扬抗疫精神的诗歌诵读、演讲、抗疫故事分享会、小品表演等课内活动,增强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知和认同;课外实践活动则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孤儿院等地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抗疫精神,深化对抗疫精神的领悟。

四、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此,“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12。而“基础”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抗疫精神与“基础”课在理论渊源上具有共同性、在内容要点上具有融合性、在价值引领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的融合有利于优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活化“基础”课教学环节、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此,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是值得高校思政课教师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将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推动抗疫精神进教材;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推动抗疫精神进课堂;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抗疫精神进头脑,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抗疫基础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画”说抗疫
“不等式”基础巩固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