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21-01-02覃利红
覃利红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崇左 532200)
一、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一)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改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增长知识,培育素养,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把其培养成为国家社会需要之人。在此定义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按照授课计划和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参观地方纪念馆、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和巩固理论,达到课内课外自由切换的目的,从而多角度、全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以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政策为基础,根据课程计划和目标,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体验中获得直接感受,激发情感,深化认知,推进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变,推动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其方式方法更贴切实际,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征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兼具全国高校部分特点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生源、师资团队等因素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自身特色。
1.民族性
民族性,顾名思义即高校所处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汇集该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民俗元素、人文思想等特色,是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依据,更是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住的核心实际。首先,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学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7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广西,多数为壮族、瑶族等,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当地特有的民族习惯、人文思想、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独具一格的民族思想、浓烈的民族自豪感等思想文化。其次,由于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形成丰富的民族特色资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崇左地区,本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壮族语言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花山文化、左江斜塔、红色资源等特色民族文化,为该地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该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4门课程外,还根据地区民族文化开设《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发展》等新课程,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根植文化自信,实现价值引领。因此,在文化自信理念的指引下,无论从民族地区的生源或独特资源和课程设计角度看,都充分突显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民族性特征。
2.边疆性
民族地区多数地处桂西南和西部地区,大多数处于边远之地,标志性的老、少、边、山、穷等特点。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崇左地区,该地处于广西西南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4县与越南接壤,边界线长达533公里,境内居住28个少数民族,占比将近90%,其中壮族人口居多,重要的经济枢纽地带,是一带一路重要门户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地区特征决定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也地处边陲,于经济不发达、山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一体的广西落后地区,也因此造成该地区思想落后、文化教育滞后等现象,作为边疆高校,是该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成为维护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形态安全的摇篮,进而维护国家民族的安全稳定,因此,其特殊的位置而形成特定的思想文化决定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脱离边疆性特点,必须结合其特征设置实践课程及方案,狠抓问题,重点突破,突显特色。
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困境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8年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以来,民族地区高校在不断尝试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诸多因素交织错杂,使其产生不少问题。
(一)民族资源挖掘及利用不到位,缺乏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独特性
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特色资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崇左,此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壮族传统节日、花山文化等,但作为面向东南亚的南疆国门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缺乏其独特性,在普遍实践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没有充分挖掘当地民族独具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从而形成适合当地实践教学的模式。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当地的特色资源,仅限于教授课本知识,在教授过程中忽视融入民族资源,更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和全面的挖掘及利用,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往往以红色资源、民族常见的文化、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等著名的资源为教学的对象,忽略了民族文化中不常见的特色传统元素,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素材,导致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重点不明确,特色建设未得以突显。
(二)民族地区实践教学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整
民族地区高校的领导及思政理论课等监管部门没有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指出的“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组织教学工作。其地区实践教学多数是由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承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设置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实施制度及体系,导致实践教学流于表面,缺乏规章制度的约束,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以课堂现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展开,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衡量工具,缺少专人指导,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完成,成效较差。学校领导没有很好发挥统筹引领作用,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实践教学脱离了国家要求,并未严格按照“学分制”进行单独设置对应课程,专门设置实践学分,而是把实践学分作为理论课学分的组成部分,使其实践教学失去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管理规范。
(三)实践教学开展形式缺乏创意,内容设置简单
民族地区高校实践教学多数集中于校内固有资源或基地,忽视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实践基地,从而使其产生在特定内容引导下进行固定的校园调查、主题演讲、小组合作探讨等形式,其内容主要依据于课堂上固有的思考题或探究题,教学止步于校园,同时没有根据社会热点与时俱进设置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兴趣点进行内容的规划和设计,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起义抗战纪念馆,具备引以为傲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特色文化,独具魅力的当地民族传统小节日,边境跨越性商贸文化等,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经费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没有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当地特有的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教学,进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另外,在内容设计上存在一个主题多年沿用现象,缺乏与时俱进意识,所设计的内容陈化老旧,欠缺依据学生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为基础而设定实践教学内容,导致新观念与旧主题偏差的现象,缺乏深度和时代性,创新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素养难以实现。
(四)民族地区高校部门合作力不强,协调不到位,实效性差
民族地区高校承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部分是思政理论教育部门,即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方面与校内的团委、校院党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沟通衔接不畅,导致没有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党委组织的下乡帮扶活动及党课培训、学工处辅导员的管理学生等活动平台来拓宽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普遍存有学校相关部门各行其是,导致部门之间活动没有很好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没有得以充分利用,进而淡化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欠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民族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局限于校内,忽视与校外的实践基地和其他高校的合作,没有充分依据于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同等水平高校所具有的资源、新媒体平台等进行合作衔接沟通。部门协调合作不到位,校内与外部衔接不足,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趋于被动,重点不突出,成效不突显,灵活性不强,实效性差。
(五)评价方式单一落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践流于形式
民族地区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仍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各占50%的评价方式,往往以学生撰写的报告为主要依据来评判实践分,缺乏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全面评价,因此多数学生秉承着应付的态度,为了完成实践部分,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东拼西凑,持别人的调查数据当作业提交,组内一个成员全部承担实践报告等现象随处可见,实践效果不佳,未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多数实践活动过程及结果流于形式,评价方式偏向结果而忽视过程,欠缺团队意识教育及培养,忽略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亦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流于形式,参与度偏低。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族地区高校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在实施实践教学时遇到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新时代新方式为核心的理念,根据当地丰富资源和学生需求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拓宽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民族地区相关资源的深入挖掘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民族地区高校的领导及教师应该提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意义的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地位等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地位,把其规划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之中,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引导,狠抓落实,坚持不懈以新时代政策为基点,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应树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深度挖掘民族地区特色资源,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兴趣需求,深度融优秀传统文化于实践课教学,以兴趣为起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教学变为主动教学,加强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紧密度,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以实践形式加强对学生爱国爱党情怀教育,摒弃“说书”行为,在实践中使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针对性,增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色。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监管制度,狠抓教学体系建设,完善实践机制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部门应以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学校党委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成立本校的监管小组,明确基本职责任务、目标、内容等,相应部门应积极配合,狠抓落实,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方针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模式、内容、方法、评价方法、惩奖方式等,使广大实施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增强教学对象全面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与此同时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建设相适应的实践基地,设置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总体机制,规定实践的时间、形式、工具,步骤等,使学生明确任务,确定目标,抓住重点,不盲从,让学生对实践基地产生归属感,提升参与实践欲望,树立参与实践信心,增强责任意识。学校及相应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坚持不懈狠抓落实,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推进改革创新,转变广大师生意识,切实做到有制度监管,行为配合,学生积极投入实践之中。
(三)加大对建设实践基地的经费支持,丰富实践教学实现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
实践教学基地是各高校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民族地区政府应给予本地高校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支持,丰富学生选择实践方式和场所,除了能参与校内的主题演讲、辩论赛、校园调查等意外,教师可根据当下的时政热点或研究热点设定主题,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体验民族特色传统节日、下乡扶贫公益帮扶活动、义务支教、对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开展调查等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学生可直观了解当地历史进程,增强爱国情感,体验民俗风俗,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自信根植心底,外化于行。同时可利用当代学生最为流行运用的媒介,如微信、微博、知乎、抖音、易班、学习强国等自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形式参与实践,以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表达内心情感,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体现时代特色,促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多样化,既贴切学生实际和兴趣,同时可为本地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成果、旅游文化等做宣传。
(四)加强部门间协调力度,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中指出“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轮训,培养一批热爱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增设一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基地,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辅导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3]。”可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更应多部门进行协力合作,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团委、学工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党建小组等互相配合协作,利用这些主渠道主阵地协助思政部门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党委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的辅助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党建活动、暑期下乡服务活动、日常管理学生等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可与校外或其他高校进行项目合作,加强沟通衔接,打造校内与校外共同推进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注入新方式,拓宽参与渠道,丰富实践教学途径,通力合作推,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五)创新完善评价体系,丰富实践内容,保障实践教学平稳运行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等条件限制,导致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依然沿用陈旧的评价体系,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改革考核制度刻不容缓,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通知中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4]。”可见,其考核应注重过程,改革过时单一的考核制度,根据民族地区学校特色民族风俗特色,结合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特点,制定相对全面、严格、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体系,透过现象评价实质,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面、多角度、分层次的科学评价和管理,结果与过程齐头并进,既要检查学生的数据报告,又要评价获取资料数据报告过程中的表现及学生思想变化,做到奖惩分明,公平对待,科学评价,保障实践教学在合理化范围内平稳运行[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