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图在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功用
2021-01-02舒进艳
舒进艳
(喀什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岛图到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郡地图,文学作家把地图作为他们作品的重要支撑材料,文学与地图的结合也得到越来越多作家的青睐与续承。文学地图(Literary Map)正式进入英语语言流通领域始于1899 年英国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制作的一幅“伦敦的文学和历史地图”[1]。20 世纪以降,文学地图研究迅速发展并渐臻系统化,形成一种全新的批评话语或模式。本世纪以来,文学地图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等在英美文学理论方面均有所突破与拓展,但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的文学地图运用与研究较少,尚有可待挖掘的空间。
一、文学地图用于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的缘起
(一)空间转向与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20 世纪90 年代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研究的大背景下,文学空间理论与空间批评在英美文学理论教学中相应地占有一席之地。在文学的空间研究中,罗伯特·塔利将空间、地方、地图与制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所定义的文学空间。他认为文学地图有强调空间与地方主观的、经验的特性。[2]文学地图既丰富了空间理论的知识谱系,又开启了英美文学教学的多元模式。文学地图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得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再单一、僵化与呆板。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英美文学是为培养理解和鉴赏英国与美国文学原著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其语言深度与理论高度均有一定要求及标准,很多学生常止于欣赏文学故事与语言美而驻足深掘。此外,许多高校迫于课程的现实关联性、学生就业压力等将英美文学课程的课时压缩、授课内容缩减、考核方式简单化的做法使得本该居于核心的专业课程逐渐边缘化,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大为降低,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以及应国家高等教育外语教学改革与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实际需求,文学地图在英美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引入与运用恰合其需。
(二)教学难度与教材内容变化的需求
随着文学地图理论研究的深入与系统化,文学地图从狭义上指代文学作品中空间信息的图示化表征到跳出文本延伸至作品的外部世界,形成广义上的文学地图,并分为“图形地图”(graphic map)和“文字地图”(text map)两大类。[3]自J.G.巴塞洛谬的《欧洲文学历史地图集》于1910 年出版以来,地图与文学著作的结合成为风尚。此书中,作者既精确勾勒了边界和国家的版图,又阐释了历史和文学(英国文学)的关系,并重构了历史地图和文学地图两相互观与互释的独特英国文学空间图景及文学史叙述模式。[4]随后,布里斯科的《英国文学导图》与费雷的《文学地理学》相继问世,这些文学地图集收录了众多知名作家与小众作家的作品。小说家和诗人们经常使用真实和虚构地点的地图来强化和突出读者对当前文本的视觉体验与反应,目的是为了教育包括学生、教师、图书馆员和家长在内的广大公众,一个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蕴藏在文字和诗歌中。[5]以上研究有关乎作家生平的传记地图、有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地理位置版图、界线地图与疆土拓殖地图等等。不过,这些研究并不是覆盖到不同时期的所有作家及作品,对美国文学与(文学)地图的研究专著较少,必要时仍然需要读者自己通过网络资源寻找,或借助绘图工具GIS 绘制地图来建构地理空间。实际教学中,一些英美文学教材如《英国文学选读》与《美国文学选读》中,关于某个作品中呈现的某个时期的文学地图或者作家生平的传记地图并不多见,教师在讲授作品中关乎地理位置或者地理空间的情节或术语时,往往是一个人饰演独角戏,加之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地理位置与空间信息不敏感,或存在识记上的误差,在教师的独角戏中,很难主动对文本中的地理空间进行建构。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学生借助地图或相关绘图工具,如GIS,Google Tour Builder,Google Maps,Placing Literature,Voyant,Prezi 等[6]主动查找、绘制或建构一幅幅形象而直观的文学地图。文学地图打破了语言认知难以呈现的思维定势,可以帮助学生捕捉到文本之下隐藏的意识形态或特定关系,搭建学生脑海中的文学空间关系网。因此,当文学地图作为文本的一部分时,它可以被看作“具有一种修辞或诗性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性语言”[7]。文学地图的运用不仅能够弥补纯语言文字描述的缺憾,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与学习热情,使得英美文学教学不再了无生气。
二、文学地图与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的融合
以往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常满足于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无暇设计并参与一项师生全情互动的实践教学活动,而文学地图在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中的综合运用,不仅优化了英美文学教学在时间与空间资源上的整合,而且实现了该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文学地图的功能也在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中得到凸显。
(一)文学地图可以用作厘清英美文学作品中困惑不解的地方与空间
在成长小说和流浪汉小说的重要情节中,主人公的成长是通过一连串维系旅程主线的偶遇来表现的,小说中可能会附有真实的文学地图,这些地图可以用来表示主人公的行程轨迹,从而将静态的地图转化为一种叙述的工具,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小说的虚构情节中的短暂出场。地图表达的目的决定了构成它的细节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而这些细节反过来又引导和限制了地图读者和学生对所描述空间的感知。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地图的主要用途是澄清或证实,而不是限制感知。因为地图是牢固地建立在一个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即通过高端技术机制精确测量和校准的结果。在兰斯顿·休斯的成长小说《不无笑声》与格温多琳·布鲁克斯的诗集《布朗兹维尔的一条街》中的芝加哥南区,虽然两部作品的创作形式和时间不同,但共同聚焦的皆是芝加哥南区的黑人带(Black Belt)。芝加哥南区主要是低收入的非裔美国人生存的城市空间,而北区则以高收入的白人为主,壁垒分明的城市空间以及南区与整个芝加哥的关系很难给予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运用如Google 地图可以查看任何比例的芝加哥地图,清楚地找到小说《不无笑声》中的沃巴什大街、州立大街与温特沃斯等地点。诗中的布朗兹维尔其实就是芝加哥南区的黑人大都市,即黑人带区。虽然文本中有虚构的地点,但在地图中可以清晰地呈现美国非裔生活、居住与活动的片区,学生结合作家生平及作品的历史背景,便可感知小说中囿于城市空间的主人公探索正义与成长历程的艰辛,及诗歌中揭示的复杂的种族与阶级政治。
(二)文学地图可以用来检视文学作品中地理位置的真实性
在托马斯·哈代以真实的地理景观为背景的威塞克斯小说中,他的威塞克斯地图细致描摹了森林、河流以及村庄和城镇的地理位置。此外,该地图还描绘了与英格兰西南部轮廓及形状一致的地形。布里斯托尔海峡和朴次茅斯的出现,以及巨石阵在中心附近的出现,都证实了这一点。但仔细观视便会发现,许多熟悉的地标性建筑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如廷塔格被改成了丁达格尔,莱姆湾变成了亡灵湾,雷丁变成了奥尔德布里克汉姆,多切斯特变成了卡斯特桥。这种真实地名的改写与熟悉的景观混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覆盖在一个若隐若现的真实世界之上。真实与想象的视觉交融让学生对它之前的叙述的准确性会产生质疑。与此同时,真实与虚构的结合,亦能让学生接受小说是建立在自然世界基础上的想象性建构。又如威廉·福克纳在构思约克纳帕塔法郡时,提到从那些事件发生的地点如“古德温被私刑处死的监狱”或者“邓波儿·德雷克作证的法庭”等受到启示,从而确定了这一重要的地点。这些虽出自他近跨越一个世纪的小说文本,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在地图上标注日期与事件的简明信息,就可以再现福克纳小说中与现在相对应的过去。福克纳反复强调时间的同时性,他试图把一个人物的“过去和可能的未来”带入他做某事的瞬间。[8]对学生而言,他的文学地图所折射的永恒、二维的世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除此之外,福克纳的地图本质上是人类活动的记录,而不是政治边界或地形细节。将文学地图引入到混合式教学中,不仅有益于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并树立问题意识,从而在问题讨论与解决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有利于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做出反馈,完成动态考核。
(三)文学地图可以用来诠释地理叙事中的特定关系及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中的地图既能再现空间中某一特定时间段的地点,有效标记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界限,又可以解决河流、边界、人口和种族的流动等问题。它能够明示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和对未知的发掘与探索。在康拉德《黑暗的心》中,马洛告诉读者“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对地图很感兴趣。我会在南美洲、非洲或澳大利亚寻找几个小时,然后迷失在所有的探险荣耀中。那时,地球上有许多空白,当我在地图上看到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空白空间时(但它们看起来都是那样的),我就会用手指在上面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去那里’”[9]。马洛一度为地图上空白区域的消失而悲伤,因为随着它们的消失,他的英雄个人主义也将无法兑现。另一方面,文本中地图上的密集空间彰显着大英帝国的殖民征服与剥削及严密的维多利亚体制,在康拉德的地理叙事中,地图映射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便跃然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国家意识的空间网状图。这种隐喻性文学地图的构建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示形式的。
虽然文学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或诗歌中地理叙事隐含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及国家机制等,但在选择及采用文学地图前,教师需要对作家进行梳理与甄选,目的是确保作家的区域代表性、性别、时间段和族裔的平衡性,这样便使得代表性的文学地图更能诠释人物与地方和空间的关系,及空间中潜藏的意识形态等,从而培育学生对外来语言与文化意识形态及文化现象的品评力与判断力,实现课程思政中育人元素的深度采掘。另外,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与成效,在运用文学地图教学时教师要提前发布线上教学任务及学习资料,学生也要严格做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与教师协作探究及课后对前期学习成果进行巩固拓展。
(四)文学地图在英美文学课程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设计中的体现
如上所述,基于教师的针对性选择,文学地图的重要性一开始便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设计指引下,教师除要制定明晰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等有初步预判,在教学步骤中还要进行情景预设。课前,运用文学地图掀起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意识地对文学文本中的场所、空间、历史文化等信息进行标记,然后根据理解可借助网络资源或绘图工具绘制出人物的活动轨迹与路线。以美国文学经典《白鲸》为例,通过文本中真实或虚构,或经改写的地点与空间来攫取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结合自我对小说的理解来描画或建构出文本中人物登陆捕鲸船前后的不同地理位置的移动轨迹。课中,文学地图可作为一种知识产出或输入的途径,在学生的课堂展示或小组合作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本知识对学生掌握的信息与构建的文学地图进行述评,从而解答问题并揭示隐藏在故事之下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白鲸》中,看似关于如何捕鲸、人如何战胜自然的故事其实也就得到了升华,通过直观的地图映射出作品中的航海行程轨迹,从而聚焦作家关注的19 世纪美国海洋空间的建构与扩张。课后,文学地图作为知识接受与巩固的一种方法,学生可以结合查找的文学地图资料或建构的地图用自己的言语复述出故事及深层意义,从而真正地明白麦尔维尔在《白鲸》中关于太平洋的真实与想象性叙事,辨识美国的海上帝国野心。对于学生而言,最终能够跳出文本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从理解故事到复述故事再到讲好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课前、课中、课后融入文学地图来作为不同时段的教学重点与教学策略,这对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启发良多。
三、文学地图用于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为完成课时而对学生“填鸭”式满灌,与学生互动交流、实现平等对话几乎成为空谈。在教学模式改革后,特别是混合式教学的兴起,师生之间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互动成为可能,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由表及里并向深度拓展。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不仅使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使教师摆脱了主导者、决策者与控制者等多重角色,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更多是的思考与反馈。由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深度、难度大,与现实的关联性和实用性却不强,很多学生对此门课程仅抱持完成修够相应学分的态度,而并未细思其在今后的教育深造、科研与教学中的作用,便轻视此课程学习。这不仅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而且影响了他们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深度。在课时压缩、授课内容并未减少的情况下,文学地图的引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英美文学教学的枯燥与单调,赋予师生一种互动与共情的全新思维,给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不断注入新元素。
(一)文学地图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发散性的文学空间思维
在占据文化批评前沿的空间研究中,与空间相关的理论如文学空间批评、城市研究、地理批评等进入学生视野,文学空间批评及理论运用于英美文学的研究也愈发增多,其中文学地图的研究也成体系化,文学地图的理论功用不言而喻。但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触及到真实的文学地图,在运用文学地图时,学生若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文本中人物与空间的关系,或人物在空间中的命运就易于把握与理解了,如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曾写道,在写作《金银岛》之前他就擘画了金银岛的地图:“我画了一张岛的地图;非常精致,(我想)颜色很漂亮。它的形状超出了我想象表达的能力范畴;它包含着像十四行诗一样令人愉悦的海港;我下意识地把它叫做金银岛”[10]。在空间视阈下,作家的生平传记、作品主题、人物活动轨迹、权力关系等相互交织,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空间思维及相关知识,就很难架构起作者与读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学生空间思维的建立不仅离不开文学地图理论框架的支撑,又不能脱离对作家生活空间及其文本中地理空间的释读。
(二)文学地图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作家及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地方与空间信息的不敏感是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翻转课堂打破了教师中心、学生边缘的惯习定势,学生的积极融入和参与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保证。文学地图强调的对地图及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与实操能力。学生既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作家和作品历史背景相关的文学地图,又可以利用地图和绘图工具描画或建构出作品中的人物活动轨迹的真实性地图或者地理叙事中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隐喻性地图。学生通过对网络及绘图工具的使用,既增强了熟练运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绘图与地理空间意识。
(三)文学地图丰富了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地图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又催生了评价与考核体系的教学改革。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可通过QQ、微信、钉钉、雨课堂等多种线上渠道来启发与引导学生,学生则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回答问题等来内化自我的学习成效。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iSmart、雨课堂及腾讯课堂等提前发布线上学习任务,便可随堂完成对学生学习的动态监测与评价。在线下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就线上疑惑或学习成效进行沟通,由教师汇总问题、分组答疑或集中解惑。此外,教师可利用在线小程序测试来作为学生总结性评价的一种反馈方式。由于文学地图对网络资源和绘图工具的利用率高,因此文学地图在线上教学的运用为英美文学课程提供了诸多教学便利与启发,亦是“新文科”背景下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索的一种路径。
(四)文学地图实现了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与教学技能的提升
在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而且要积极实现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由于英美文学文本中的地理空间信息涉及到文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知识,教师在运用文学地图时,除了固有的文学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却相对薄弱,对地图工具的技术掌握不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亟需“俯下身”钻研学习,或是“走出去”请教其他学科的同行,或与软件技术精通的学生合作探究,建构或绘制出符合授课内容所需的文学地图,以确保文学地图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专业进修的机会或专业学习平台对制图学潜心学习与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也在多次会议上指出:“外语教育不要抗拒技术,也不要藐视技术,要重视技术,重视变革。”[11]因此,教师需要在“教与学兼顾”的过程中,克服教学倦怠与畏难情绪,不断提升教师的英美文学涵养与教学技能。
(五)文学地图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与合作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专业间、学科间的相互割裂,使得英美文学这一外语学院(系)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其他学院(系)开设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化地理、旅游类等有交叉的专业与课程遥相疏离。文学地图除理论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批评话语模式,在实践中也涉及到如地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知识,如借助计算机地理信息处理系统ArcGIS(Arcmap)的新式制图法的出现,[12]则还需要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随着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提出的文学、哲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一种一体化、跨学科的“新文科”概念,学科间交叉、专业重组、跨学科建构的趋势日益显著。文学地图的运用,迈出了“新文科”下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探索的先行步伐,实现了英美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培养也多裨益。
文学地图既对地方或空间进行了表征,又对真实与虚构世界的联系进行了阐发,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目的性指引。文学地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了一种发散性的文学空间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展现了英美文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无痕式嵌入,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特定关系及意识形态中提高辨析外来文化思想的能力和水平。此外,文学地图有利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与教学技能的提升,为学科间合作提供了契机,实现了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课前传递知识、课中内化拓展、课后成果巩固的良性循环,最终架构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平台,以达到混合式教学的优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