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润式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构策略探析
——以阿克苏教育学院为例

2021-07-23欧阳勤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欧阳勤,李 静

(阿克苏教育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000)

词典里对“浸润”一词的解释是:液体渐渐渗入滋润。“浸润式”教育模式源自美国,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在新课改理念下“浸润式”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一般认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以活动为载体,在具体的师生交往与活动中帮助学生习得知识,从而获得感知、经验等的过程。

在当下,“如何培养人”是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不能大搞形式主义。内地高校在课程思政上已经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我们要立足于本地区的情况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要在汲取的基础上创新,从新疆稳定的角度去育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去育材,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去实践,把党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浸润在思想里,感恩在内心里,深化在行动上。笔者尝试以阿克苏教育学院为例,探讨浸润式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构问题。

一、新疆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可行性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文化汇集交融。稳定和发展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守教育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看待,保证教育为社会主义道路服务,为新疆的稳定发展服务。阿克苏教育学院大多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新疆中职学校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并不是一个跟风行为,而是根据新疆的特殊政治地位出发,为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考虑,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课程思政教育不是一个普通的育人工程,而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它更加清晰地指明了教育的方向,给每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新疆教育提供了更广的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语文课程比起其它理性思维为主的学科来说有它得天独厚地优势。(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根本的,原本就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这些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效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欣赏和阅读各类优秀文学经典的过程中,思想和灵魂也接受了洗礼。可见,语文的育人特殊性也决定着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2)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每一篇文章都是文海拾贝,陪伴了多少代人,也影响着多少代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但得到语言文字的积累,还从文章中得到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些精神实质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优秀的品质是推动中国从弱小走向富强的内生动力。中职语文的修订增加了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主题,也增加了体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元素。但课程思政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也不是几节课的展示,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地将语文知识和思政思想相互浸润、融为一体的。

二、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中职生思想认识水平较低

1.学生的共同体意识不强

由于一定程度上受到毒教材和历史上宗教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缺少中国历史知识的积累,“五个认同”的思想认识不深。南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多,对中华历史认识不足,传承具有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也相对薄弱,“五个认同”观念比较淡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不够强。通过问卷及访谈研究者发现,在南疆地区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虽然取得一系列成就,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所提升,但依旧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难题,他们在实践和行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政治参与度不高。

2.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低,思想较为封闭,对外面的世界认识不足

中职生正处在青春期,意志品质比较脆弱,容易受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影响或侵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高,造成他们和老师以及班级同学的沟通不畅,自信心不足,形成了心理和思想的封闭状态。久而久之,易以自我为中心,互助精神缺乏,甚至出现狭隘、偏激、嫉妒、孤独、抑郁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3.思想教育转化困难

在现代教育快速发展时期,中职生面对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中职生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义务教育。有的对未来缺乏信心,自暴自弃,没有进取意识;行为涣散,纪律意识不强;缺乏正面激励,对说教本能排斥,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出现淡漠、抗拒心理;好冲动,对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青春期的叛逆行为严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比起普通高中生困难。

在进行党建工作时,必须围绕创新中央企业的机制建设,实现中央企业党的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创新企业用人机制方面,党的建设要以党的干部政策为指导,将其与市场化的选聘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相结合,采用激励、约束等手段,建设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在强化企业监督机制上,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必须加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促进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完善,预防企业腐败;在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方面,党建工作可通过重塑企业价值观、实施思想动态管理等途径,建构企业内的非权力权威,解决广大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实现央企党组织科学有效的领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面以及各学科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大班进行授课活动,缺乏师生互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枯燥,教师教学形式单一,主要是说教讲道理,教学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及体验。三是学科思政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教学内容牵强,尚未形成“五个认同”的教育合力,致使针对性、实效性较弱。

(三)评价机制匮乏,全方位育人体现不明显

国家提出全方位育人的号召,对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中职院校落实不力,没有建构“三全育人”机制,依然对思政教育持有传统的认知,即把育人当成班主任的事情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事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略大环境的教育作用,针对性不强;未把育人看成一个长期的过程,进行长期规划和未雨绸缪;许多学校执行起来也是雷声响、雨点小,只喊口号、不见行动。没有把育人落实在教学中,落实在活动中,落实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学生接受的思想教育渠道面窄,社会中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接受巨大的挑战。也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的效果作出科学评价,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困难、管理措施无力的现象。

三、浸润式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浸润式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语文课程思政即任课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中。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模式化的教学常规操作,而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复杂反应”,其本身就是一种精琢细雕的育人过程。语文课程思政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是生硬地嵌入、捆绑式嫁接,而是要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浑然一体。要将思政元素充分纳入到课程教案、实践教学、语文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等各个环节中,在语文学习中融入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内涵丰富的先进文化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品质,使其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二)浸润式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

1.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的,建立“教师—教材(活动)—学生”为一体的语文思政教育体系

语文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的。任何完美的教学过程都要由教师和学生去完成,再好的构思和教学计划都要有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完成。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语文课程思政首先要将加强教师政治素养的提高放在落实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其次是特别注重对教材的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思政思想的巧妙结合。把语文教材按不同主题进行整合。根据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以多种激励手段,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强化爱国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激发进取意识,表彰优秀行为。最后就是要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做好课堂观察,做好学生课堂反馈,建构科学的评价机制,尤其是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提高语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整个语文思政教育体系见图示1。

2.提高语文教师的政治素质及育人能力、浸润力,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

(1)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及浸润力

“学高为师,德厚为范”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标准。育人先律己,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决定着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教育者是用思想影响人,用行为引导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1]。语文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爱国爱疆、民族团结等思政元素的渗透。语文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知识积累以及文章的解读能力和对学生的浸润力都决定着最后的育人效果。教师用动人的教学语言和机智的教育智慧,积极进行点拨和启发,将学科知识和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到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使学生受到影响与感染。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又促进其思想的成长。

图1 “教师—教材(活动)—学生”为一体的语文思政教育体系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因素进行浸润

语文老师应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神往之情。例如:课文《国家的儿子》《荷花淀》《诗经·无衣》等都以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文学题裁,讲述了科学家的严谨治学精神,农村妇女的朴素的革命精神,将士们同仇敌忾的精神,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家国情怀。王蒙的《新疆的歌》中借歌声传递各民族一家亲浓浓的真情。吴伯萧的《菜园小记》通过对艰苦岁月的回忆,表现了中国人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生会读、会写这么简单,而且是要让学生领悟到字里行间的情志与精神,要把文章中的优秀品质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代代相传。

3.制定教学计划,将语文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促成思想转化与认识提升

(1)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思政学案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有全面的了解,这才是语文课程思政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只有学生从内心感知到认识到并真正接受的东西,才能在其思想上发挥作用,从而发生质的变化,改变原有行为。所以,在进行浸润式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情况集体备课,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思政学案。通过学生思想情况调整授课内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制定切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式。

(2)以目标为据,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浸润式教学

教师在制定语文学科知识计划的同时还要制定课程思政计划。根据不同文体和内容制定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按照中职语文教材的单元目标结合思政德育目标建立单元板块,每一个单元建立一个教育主题,如“爱国爱疆”“感恩的心”“榜样的力量”等,形成系统的语文思政课程教育体系。还可以灵活地对中职课文按教育主题进行教材整合,如在学习写人叙事的文章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使之在阅读中既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又在教师的引导下体味优秀的人格品质。诗歌教学中,凸显爱国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意象的深刻内涵,使每一首诗就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耐人寻味。在学习王翰的边塞诗《凉州词》时让学生通过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等意象感受古代边疆的生活,同时也认识到少数民族很早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让学生感受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3)注重教学引导,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然地将学科知识和思政思想相结合,但不能把思政思想强压给学生,也不能满堂说教,而是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拓展,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发现与提升,在细节中指导学生感受、感悟与浸润。教育越是不露痕迹才能润物细无声,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和思政的完美结合。[3]例如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把识字与汉字的发展等知识和对文字的运用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的同时,认识到汉字的发展规律,体会汉字的巨大魅力,从而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在语文学习中,在知识与思政的浸润下,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提升,精神不断地丰富,综合能力和素养不断地提高。

(4)课内外相结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实现浸润

语文课程思政不能光立足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课内外相结合。抓住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的特点,每学期制定若干不同教育主题的语文活动,同时在活动中注入不同主题的思政教育内容。如“讲中国故事”“红歌联唱”“说标准普通话”“缅怀先烈”“石榴情”“我是中国人”“每日播报”等主题活动,可以融入课文,可以是实践活动、作业或者节目形式,寓教于乐,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语文活动相结合,达到多方面多方式的育人目的。

4.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进行浸润,确保课程思政实效性

(1)强调精神内化,用思想指导行动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年龄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时期,这时候进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育,对他们思想的成长和未来都将具有很大影响。[3]在课程思政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浸润式教学,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活动和良性激励手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例如一个学生在《我的窝囊父亲》的学习中深受感动,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从而泪流满面,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柔软的点进行从思想到行为的引导,由爱父母、感恩父母到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中渗透思政思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引导学生改变行为,指引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2)关注生活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即生活。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容易被热点话题吸引。这一心理特点要求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思政内容的浸润也要和时代相联系,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引子,和课文相融合,激发学生兴趣,融入思政教育。如针对现在常见的网红现象,可以开展“新时代网红的价值”的专题讨论活动,结合教材中体现“工匠精神”的文章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植入正确思想。

(3)创设情境,进行浸润

教师要做温热的水,使每一篇课文充满温度,以情暖心,用情化人,让学生在进行审美鉴赏的同时,得到情感升华。如学生在学习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时,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在壮阔的北国风光背景画面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穿着整齐的学生装,满怀激情地诵读,用心体会着“江山多娇”一代伟人的革命气概和昂扬的斗争精神。在诵读中既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体会出诗词本身的文学魅力和文化影响。这样语文课程思政与生活相结合,同时与课堂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浸润中不断汲取,在融合中不断成长,从而使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5.把课程思政教育纳入教学评价与反馈,实现全方位育人

(1)建立长效育人以及评价机制,注重质的变化

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比较困难,它不像学科知识可以量化评价。[2]需要建立长效育人与评价机制,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学生的思想变化,也不是学了哪篇文章马上就会脱胎换骨,课程思政的作用也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让思想不断沉淀,让思想指导行动。任何思想的教育,是要让学生经过内化而形成一种正确的精神品质,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才是有效的思政教育,否则就是教育表面化。

(2)建立语文思政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浸润

教师每学期通过开展语文思政听评课活动,通过教学评价及反思,做到一课一收获,一课一总结,一课一评价。形成“内容—评价—分析—测试”的评价机制,以量化形式进行反馈。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可以体现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要善于抓住学生闪光点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向上、向善、向美。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自查自省,在自省中认识自己。然后让学生互评,在互评中发现不足。评价还可以用答辩、测试、作文等方式,对学生思想状况、道德水准、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思维品质等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促成学生对自身思想成长状态进行反思,总结不足,制定整改措施。通过情感浸化、德智润化、思想内化、行为优化,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提高南疆职业院校语文课堂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建立课程思政体系,首先要培养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具有强烈人文情怀的语文课程思政骨干教师,进而通过把政治思想教育同语文教学相结合,在巧妙的浸润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润泽,行为慢慢改变,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团结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理,内化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从而培养出政治思想正确、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合格中职生。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