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叙事模式探究

2021-01-02杨俊雅肖燕怜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内容

杨俊雅,肖燕怜

(新疆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重大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和社会热点等展开的战役性报道,对于宣传党的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展现主流媒体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1]融媒体时代,自媒体平台中的传播主体鱼龙混杂,一些商业媒体的负面报道很容易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党和政府重要策略的实施产生阻碍。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通过采取恰当的叙事模式和策略,使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叙事话语深入人心,从而使正面宣传效果最大化,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主流媒体承担着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展现我国人民精神文化风貌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重大主题报道更是主流媒体工作任务和内容的重中之重。由于重大主题报道的宏观性和整体性,在新闻叙事模式上必然与其他类型新闻相区别,形成独特的技巧与特色。融媒体时代,由于技术的发展,主流媒体的叙事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环境。

一、诉诸情感的故事模式

故事模式是指以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实,以增强新闻的亲和力与趣味性。在我国,“故事化”模式进行新闻叙事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最初的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中通讯和典型报道以“讲故事”的手法动员群众,到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不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故事模式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叙事模式。媒体融合为故事模式的新闻广泛传播提供了多个平台,2019年,东方卫视为了庆祝建国70 周年,推出讲述中国英雄故事的8 集纪录片《闪亮的名字》,节目一经播出就取得了全国平均收视55 城排名第一的收视率,全国累计收看人群达到1.2亿次。节目还被分发到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微博话题#闪亮的名字#讨论量123.3 万,阅读量超过3 亿;咪咕视频播放量769.3 万次;抖音播放量3150.7万次;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都进行了转载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方卫视《闪亮的名字》的成功并非个例。主流媒体采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合理加工后的叙事话语组织与呈现新闻故事,以激发用户情感、引起共鸣是重大主题报道叙事的共性。

(一)多元化的叙事声音

所有叙事都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故事与叙事人。在新闻叙事中,叙事声音就是叙事人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谁在说?说了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这些都是体现在新闻文本中的“叙事声音”,叙事人的身份、视角、聚焦、功能等合成的“声音”,体现了新闻叙事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直接关乎新闻的准确、客观与公正。[2]

1.多元的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即“谁在说”,包括不同群体、不同渠道的声音。由于主流媒体的重大主题报道主要集中在重大会议、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时代主题这三个方面,如全国两会、国庆、“乡村振兴”等,对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各方面取得的发展和成就进行总结性报道,这些是对内引导舆论、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以正能量的故事为主。对于受众而言,如果主流媒体的故事内容只有单一信息来源,不仅会显得单调乏味,还容易使受众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影响故事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主流媒体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尽可能采用多元信息来源进行叙事,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层次分明,也有利于受众对于核心主题思想的认可和接受。通过多元信息来源共同完成对故事内容的填充,不仅可以提供更加多样的事件细节描述,尽可能地还原事件真实面貌,还可以增加整个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2.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相结合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新闻的观察点,即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强调“谁在看”,叙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将受众的目光投射到“有意义”的事实中,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并引导舆论。选择恰当的叙事视角,是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在“讲故事”时的重要叙事策略,也是做好新闻叙事的关键一步。

从宏观层面来讲,叙事视角包括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对所发生的事情无所不知,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人物内心,都能够进行细致的刻画与描述,对故事中的人物或事实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呈现。但是由于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要求,涉及人物心理描写的严格意义上的全知视角并不常见,多是从外部描写入手,以局外人的身份对故事进行概述。限知视角则是通过某个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只叙述部分的情况,以一个或多个人物视角的叙述构建完整的“意义”世界,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真实。总体而言,全知视角下的新闻叙事会使故事内容更加全面、权威,可以运用在故事的开头或结尾,对整个故事做全局性的介绍或总结,限知视角下的新闻叙事会使故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可以作为故事的主体部分,对主题做更多的具体补充。在重大主题报道的故事模式中,巧妙地将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相结合,会起到宏观主题与微观事实相得益彰的效果。

从微观层面来讲,限知视角还可以从人称角度分为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以叙事者作为“见证人”,不仅可以增强报道的亲切性和可读性,还使新闻报道显得更加真实可信,给受众带来更多的触动和体会。人民日报从2013 年起,就在全国两会期间开设“我与中国两会”专题,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出发,讲述了来自不同国家、职业、阶层的人眼中所看到的中国变化,真实感与现场感并重。第三人称视角则是以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提供新闻事实,对故事主题进行佐证,是主流媒体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最常采用的叙事视角。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在以故事模式进行新闻叙事时,对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更加纯熟而灵活。2019年《人民日报》联合百余家全国党媒发起了“2019,我们都是追梦人”主题活动,广泛传播各行各业奋斗者的追梦故事,并在《人民日报》开设专栏“讲述·我们都是追梦人“和”记录中国·我们都是追梦人”,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17 位不同职业工作者的奋斗故事;同时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微纪录片《我们都是追梦人》,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3名普通人努力奋斗、追逐梦想的故事,截至2019年3 月4 日全网播放量超过3000 万次,同时在微信平台获得了“10 万+”的阅读量。不同人称视角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共同叙事,使整个主题报道既有温度又有理性,既客观又真实,是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创新叙事策略的一种新尝试。

(二)叙事话语合理加工

为了把故事讲好,使重大主题报道的效果最大化,往往需要对故事中的叙事话语进行合理加工,使故事文本在心理和情感上更接近受众,易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具体包括叙事时间的安排、叙事素材的处理、叙事风格的选择等。

1.叙事时间的安排

(1)时序的倒置与错乱

从时序来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新闻叙事的时间,一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两者不可能平行。但是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所希望了解到的总是最新鲜、最接近于故事时间的新闻,因此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就要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边,之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展开,也就形成了新闻中最为常见的倒金字塔结构。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往往不是对某一个事件的单独报道,而是系列性、总览性、主题性的策划报道,除了要把最关键信息放在前面之外,还需要对故事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这就必然需要进行时序的排列和错位。2019 年人民网推出“70 年70 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讲述历史变革中的“中国故事”,以当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心,辅以背景材料,并穿插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真实故事,多次出现了“现在—过去—现在”的时间序列,使图文报道与短视频兼具深度和力度。“70 年70 问”系列报道在两微的阅读量达到了3565 万次,其短视频被腾讯视频、微博秒拍和快手等多个视频平台转载推广,播放量高达2494 万次,该话题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这种时序上的错乱不仅不会让受众产生混乱感,反而将过去的故事作为新闻背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为丰满和真实,也对人物工作环境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进行了鲜明对比,更加深化了主题。

(2)时长的概括与省略

这里所说的“时长”即故事发生的时间总量与描述故事的新闻文本所包含的时间总量,两者之间是不可能等值的。重大主题报道的内容较多、时间跨度较大,即便是以通讯或特稿的形式进行报道,也会有文本的字数限制和视频的时长限制。为了在有限的字数内呈现无限大的事实,就需要对现实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总量进行概括和省略,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事实提供给受众。2018 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一分钟》,以“一分钟”为时间维度,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5 年内取得的历史性成就。3 月5 日第一集《中国一分钟·瞬息万象》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后不到半小时,就达到了“10 万+”的阅读量,各大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纷纷置顶转载,3月8 日全网观看量突破1.67 亿次,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将叙事时长进行概括和省略,以小切口展现宏大叙事,既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也有激发国人自豪感的瞬间,更有利于与受众产生情感共振和价值共鸣。

2.叙事素材的处理

在叙事聚焦下形成了被选择出来的事实,但是为了使事实素材更好地串联在一起,形成可读性和趣味性较高的故事,就需要通过对选择的事实素材进行剪裁,主要包括素材的概述、组合、重复等。

在故事的叙事时长中,我们论述了故事时长与叙事时长的非等时性,那么在故事内容和叙事内容的关系上,两者也是无法等量的。一般情况下,概述可以将内容较多、时间跨度大的事实进行浓缩,以一段甚至更少的文字表达出来,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2017 年两会前夕,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推出微纪录片《春光的春光》,在8 分钟的光影之中,通过将一个人、一个县和一个省的脱贫故事进行浓缩,展现了兰考县五十多年的脱贫致富路,超过300 万人通过各大媒体平台观看视频,其中将近30 万人选择了点赞和转发,成为两会期间的热议作品。该微纪录片在大河客户端推出后,纸质版《大河报》也在头版头条对该纪录片进行了联合推广,在有限的版面内对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概述,突出的是脱贫攻坚战的正确性,既省略了不必要的赘述,也达到了见微知著的显著效果。

素材的组合以场景的转换来深化主题,通过不同场景的故事素材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新闻报道,能够使叙事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分明。在故事模式中,不同的故事场景多以小标题的形式分隔开来,再组合成一整篇新闻。如人民日报在“壮丽70 年·奋斗新时代”专题下的314 篇新闻报道中,每一篇新闻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在《吉安山乡变了模样》一文中,从神山村的脱贫致富到江南村的产业蜕变,再到井冈山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每一个场景都代表了革命老区脱贫现状,都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素材的组合对时间序列的要求不高,其主要功能是将无数素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事实素材放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使故事内容更加立体和形象,同时也增强叙事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素材的重复可以形成意义的强化,加深人们对故事主题的认识与思考,特别是观点性较强的事实,可以在新闻叙事中以标题与直接引语的形式进行素材的重复。还是在“壮丽70 年·奋斗新时代”专题下的新闻叙事中,就多次出现了这种观点性故事素材的重复使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坚持向前走,不能掉队”等不仅是新闻的标题,更重复出现在叙事内容中,以人物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形式呈现,其观点和立场被不断强化,受众也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3.叙事风格的选择

随着受众参与性和积极性的提高,平民化的叙事风格显然更适用于主流媒体讲故事。叙事风格平民化是指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叙事呈现,包括叙事语言通俗易懂、叙事角度从平民出发等,以此来提升故事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拉近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虽然重大主题报道通常是关乎国之大计、民之根本的重要政策、决定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但是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想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就需要从平民百姓的角度思考,包括他们的文化水平、品味爱好、关心热点等等,并以此选择故事素材。

媒体融合语境下,主流媒体的叙事风格平民化除了体现为图文报道中语言符号的亲切、接地气之外,还表现为在新媒体平台上经常使用网络用语作为标题,同时还以漫画、动漫短视频、游戏、快闪等形式进行叙事,以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生动性。2019 年国庆报道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标题多次以“超燃”这一网络用语来形容阅兵盛况,H5 产品“复兴大道70号”解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以来的经典故事,不到半小时就达到了“10 万+”的阅读量,微博话题#复兴大道70号#阅读量达到2.2 亿,全网浏览量超过2.6 亿,成为受到广大网友赞赏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

平民化的叙事风格能够在直观体验上给受众以亲切感,使严肃宏大的政治议题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在传统纸媒时代,主流媒体的受众多为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精英人士等文化需求较高的人群,而网络化社会消解了书写理性的效力,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被激活,普通人参与社会政治和文化沟通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3]多使用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语言符号和叙事形式进行新闻呈现,这也是主流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适应受众主体的变化、及时调整叙事风格的需要和要求的表现。

二、媒体联动叙事的跨媒介模式

与故事模式相比较,跨媒介叙事主要是从媒介技术的使用层面入手,对主流媒体重大主体报道的新闻叙事进行研究分析。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主流媒体明确提出要办好新闻网站、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在顶层设计和媒介技术的驱动下,党报党刊也加快了新媒体建设及报网融合的步伐,[4]因此,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也不应该将眼光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平台之上,而应该利用媒介之间的联合叙事,超越技术特性,将有限的传播效果扩大化,弥补技术上的缺憾。“跨媒介叙事”虽然指的是多种媒介的共同运用,但并不是不同媒介内容的简单转换,而是要强调不同媒介之间的协同和配合,[5]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跨媒介叙事模式必将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叙事策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了具备传统媒体故事模式下新闻叙事的特点之外,跨媒介叙事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

(一)新闻叙事者更加多元

新闻叙事者,既指叙述文本的讲述者,也是叙述文本的写作者,二者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2]在融媒体语境下,重大主题报道的叙事者日趋多元化,如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传统纸媒上的记者和编辑是叙事者,在网络媒体上建言献策的用户和发布者是叙事者,除此之外,新华社还在2019 年两会期间推出了AI 合成女主播进行专题解读,那么机器人就是叙事者。从受众角度来看,多元化的叙事主体会增加新闻的可读性、趣味性以及互动体验,[6]同时也是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叙事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变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叙事者会更加多元,主流媒体在这方面的重视和创新,将会为提升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重要助力。

(二)叙事手段更加多元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叙事手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方面的告知信息,还可以通过与受众进行互动,共同完成新闻内容的呈现和传播。在跨媒介叙事模式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联合叙事主要表现为以手机扫描二维码、图片等手段形成叙事内容的转化。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大型对话节目《两会云客厅》,受众可以通过扫描网页新闻中的二维码跳转到视频界面观看,首期节目在50 余家平台联动分发,总观看量近450 万;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视频连线节目《两会5G 云连线》,纸质版《人民日报》对节目内容进行了简单概述,详细信息则需要受众通过扫描二维码跳转到视频界面获得,既节省了版面空间,又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感,截至3 月10 日22 时,该节目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9000 万次。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借助技术和品牌优势,整合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联合叙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叙事内容,提高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认知程度,也使新闻信息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三)借助不同平台重复叙事扩大传播范围

在融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还可以借助不同媒体平台,将同一素材内容重复发布,如中国日报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报道中,在网站首页、客户端主屏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全程直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并同时推出广受年轻受众欢迎的Vlog系列短视频,传播总量超过6000 万人次,互动量超100 万,被各媒体转载报道达12 万次,[7]充分发挥了融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利用跨媒介叙事模式,对叙事素材的合理重复,也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有效叙事策略之一,在传播效果和影响范围上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考与总结

(一)故事模式:新闻故事要“以神带形”

在故事模式中,主流媒体的叙事内容以正能量故事为主,但是也容易导致叙事素材的单一和叙事模式化,让受众在心理上产生疲劳,难以引起太多的共鸣和思考,媒体在市场竞争中也很难从内容上展现亮点和特色。既然以故事模式进行新闻叙事,就应该从故事的特色入手,找准故事中的冲突与矛盾,设置疑问或悬念。比如在叙述脱贫故事时,展现脱贫过程的艰辛甚至阻碍,以及这些现状下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展望等等,在冲突中将故事落在实地、扎根生活。主流媒体要想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讲好故事,就需要在坚守新闻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将新闻与故事融会贯通,不仅要具备故事的“形”,更要具备故事的“神”,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二)跨媒介模式:素材的使用要契合媒介平台特性

虽然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融合报道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不同媒体平台的技术特征以及受众兴趣的不同,主流媒体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在对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上,往往也需要契合平台特性,使用最合适的平台进行报道。如纸质版媒体适合刊登图文消息,以及评论、深度报道等较为严肃、重要的政治内容,而客户端则可以通过更加有吸引力的图片和标题,来吸引受众点击打开文章或视频,对于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和轻松有趣的图文内容会更受年轻群体的欢迎,也可以用一些轻松诙谐的网络用语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主流媒体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平台合作,将新闻素材结合平台特性进行播出,如2019 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与“喜马拉雅”APP 合作推出两会评书,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每日讲述两会期间的新鲜趣事,共15集,每集3分钟左右,营造一种和受众一起“追”两会的氛围,首集推出一天后就获得了500 万播放量,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欢迎。

5G 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必然为主流媒体的叙事呈现方式提供新的技术支持,VR、AR、AI 等新的叙事形态会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追求新技术而不注重叙事策略,也不利于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比如VR技术的运用虽然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但是也要选择最合适的叙事内容,将技术手段与叙事手段融合创新,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