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绩期望差距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2021-01-02赵红霞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35期
关键词:差距业绩学者

赵红霞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一、引言

战略领域的学者往往讨论企业的成功决定因素,研究企业战略选择的驱动因素,然而现实状况中,企业并不总是成功的,组织衰退乃至失败的现象随处可见。中国作为新型经济体正面临正式和非正式游戏规则的根本性和全面性变化即 “制度转换”[1],逐步完善的制度环境和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使得企业生存成长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与复杂性[2]。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情况会产生波动。企业对自身经营业绩和经验的总结将影响其后续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企业战略变革选择。企业通过什么途径分析经营业绩,如何解读业绩期望差距,采取什么措施应对业绩反馈是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二、业绩期望差距的概念和测量

1.概念

由于企业是目标导向型组织而组织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3],即会简化地对某一业绩维度设定一个满意性的业绩期望水平作为评估标准。业绩期望水平由目标(标准)和比较点(参照点)组成[4],可以是“组织过去的目标,组织过去的业绩,以及其他类似组织的过去的业绩”[3]。业绩期望差距是企业将企业实际业绩与期望水平进行比较而发现的差值大小。企业管理者会对业绩期望差距进行解读和评价[5,6],影响后续的决策行为。当差值为正时,即企业当年的实际业绩达到甚至超出了业绩期望水平,业绩期望差距被称为“业绩期望顺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认为前一阶段的经营是成功的。反之,当差值为负,即企业实际业绩低于业绩期望水平,业绩期望差距被称为“业绩期望落差”。此时,企业管理者会认为前一阶段是失败的。面对不同的业绩期望差距企业决策者会采取各种战略决策以响应。

2.测量

业绩期望差距的实质是将业绩期望水平与企业实际业绩相减的到的差值。测量的关键在于衡量业绩的财务指标的选取以及业绩期望水平的选取。

学者通常选取总资产回报率(ROA)来衡量企业的业绩,因为其容易被各利益相关者获取,并且可以充分的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学者采取销售利润率(ROS)或者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企业业绩的衡量指标。

业绩期望水平是决策者认为满意的最小结果,是感知成功和失败之间的边界线[7],包含了关于公司未来状态的不同信息,这些期望将塑造决策者对公司未来保持优于或低于业绩的可能性的认知形象[8],但是参照物的选择会引起偏差。根据不同的参照点,主流研究将业绩期望差距分为历史业绩期望差距与行业业绩期望差距。历史业绩期望水平是基于时间维度,根据企业往年的实际业绩记录进行预测,其预测方式是将企业前一期的实际业绩和前一期的业绩期望按不同比例加权,采用递归度量公式进行计算: Ai,t-1=β1Pi,t-2+ (1-β1) Ai,t-2其中,Ai,t-1表示企业在t-1年的历史业绩期望,Pi,t-2表示企业在t-2年的实际业绩。Ai,0为i企业在第0期的历史业绩期望,由第 0 期的实际业绩代替。β1表示在计算当年业绩期望时,上一年的实际业绩与上一年的预期业绩之间的权重,取值范围为[0,1]。大多数学者选择β1=0.6 对历史业绩期望进行测量,也有学者考虑到不同权重的影响,选择β1=0.5等权重进行稳健性检验。历史业绩期望差距(Hi,t-1)是指i企业在第t-1期的实际业绩水平Pi,t-1与i企业第t-1期的历史业绩期望水平Ai,t-1的差值,计算公式为:Hi,t-1= Pi,t-1-Ai,t-1。为了方便后续研究,国内外学者通常会采取构建截尾的连续性变量的方法来度量历史业绩期望落差。具体做法为将企业的实际业绩与历史业绩期望水平相减,如果实际业绩低于历史业绩期望,即Pi,t-1-Ai,t-1<0时,则判断为企业处于期望落差状态,取I1=1;如果实际业绩高于于历史业绩期望,即Pi,t-1-Ai,t-1≥0 时,则判断为企业处于期望顺差状态,取I1=0 。令历史业绩期望落差HPFi,t-1=|I1(Pi,t-1-Ai,t-1)|,即将历史业绩期望落差取绝对值,而高于历史业绩期望的取值为 0[8,9]。

行业业绩期望则基于社会比较维度,主要根据同行业企业业绩的平均水平来进行预测,即通常采用行业业绩的中位数或者平均业绩测量[10,11],体现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竞争力。计算公式为: IEi,t-1= β2IPi,t-2+ (1-β2)IEi,t-2,其中,IEi,t-1表示企业在t-1年的行业业绩期望,IPi,t-2表示企业在t-2年的行业实际业绩中位值。β2表示权重,取值范围为[0,1]。行业业绩预期差距(Si,t-1)则表示企业当年的实际业绩Pi,t-1与行业预期业绩IEi,t-1之间的差值,计算公式为:Si,t-1= Pi,t-1-IEi,t-1,同样可进行截尾来度量行业业绩期望落差。

三、业绩期望差距与组织响应的关系

企业管理者会根据业绩期望差距的大小进行分析,业绩反馈所带来的信息解读会有助于解释企业前一阶段的经营状况和表现,并可能改变风险偏好和搜索行为,进而影响组织决策行为[12],即体现为“业绩反馈——组织响应”的决策模型。

1.理论视角

关于组织如何响应业绩期望差距,学者往往结合不同的理论视角加以解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问题搜寻视角:企业通过评估和解读业绩期望差距,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开展搜索行为以找到解决方案[13]。(2)风险承担视角:前景理论预测决策者在收益领域(高于业绩期望水平)规避风险,在损失领域(低于业绩期望水平)寻求风险[14]。“威胁—刚性”理论则认为业绩低于业绩期望水平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是一种威胁。决策者感知威胁,可能感到压力和焦虑,进一步缩小认知,全力应对威胁,表现出信息处理限制以及控制限制即更加机械化和集中化的,缺乏灵活性的僵化状态。即企业在期望落差状态的决策趋于风险规避,不太愿意改变和尝试,更依赖于常规和行为的一致性[15]。(3)管理者特征视角:高阶理论指出当企业实际业绩高于业绩期望水平时,“成功”状态容易催生高管自负,进而增强组织的积极响应行为[16]。此外,根据注意力基础观的观点,企业的战略决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企业的业绩差距会影响组织或管理者注意力的配置方向,进而影响制定战略行为和战略决策[17,18]。当企业可能会失败时,决策者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期望转移到生存上。(4)组织学习视角:组织学习理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组织从经验中学习,并根据其业绩对实践、战略和结构做出改变[19]。决策者的学习和行动模式取决于他们组织的实际业绩与他们的业绩期望水平的不同程度。高于业绩期望水平的满意结果促进从早期经验中提炼汲取教训,业绩未达到期望时则强调学习他人的经验[20]。

2.组织响应行为类型

国内外学者在期望差距与企业行为决策关系研究方面主要关注战略调整、创新创业活动等多种企业战略决策。连燕玲等(2014)指出业绩期望落差与实施战略调整的程度呈正相关。贺小刚等发现家族企业将随着业绩期望差距的增大而选择进行创新[10]。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期望顺差下,企业会减少创新投入和变革行为。而在期望落差越大,企业挽救业绩的动机越强,创新投入越多[21],但有部分学者则认为落差会导致企业决策者承受更强的心理压力和资源困境,产生威胁刚性最终导致创新投入减少。还有学者认为期望落差和创新投入并非线性关系[22]。

3.业绩期望差距异质性

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直接探讨业绩期望差距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把两类期望业绩囊括在业绩评估标准,并未做严格区分。部分学者强调单一业绩期望差距的影响,如Kacperczyk等(2015)认为组织在同行业竞争处于下风时,冒险性变革增加[14]。另一部分学者将历史期望和行业期望分别赋权而组合成为总体的期望[23]。只有少部分学者注意并区分了历史业绩期望差距与行业期望差距的异质性[12,24,25]。如Baum和Dahlin表明,在美国货运铁路行业,行业业绩反馈比历史业绩反馈在降低事故成本方面具有更强的作用[20]。

4.多维度业绩期望差距与组织响应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业绩期望差距的各类特征,如业绩期望差距的强度、多目标以及持续时间等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业绩期望差距的强度指企业实际业绩与目标期望水平业绩的差值大小,是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其对于企业的决策行为的影响关系,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业绩期望差距的强度与组织响应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特别是当企业业绩低于业绩期望水平时,管理层会趋向于实施战略变革等风险性较大的措施来改善企业当前的业绩[26]。区别于简单的线性关系,Ref与Shapira则指出业绩期望差距与进入新市场存在倒U型关系;国内吴炯等学者聚焦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发现传承前的业绩期望差距与传承后创新活动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27]。

早期关于业绩期望差距的研究中,仅仅简化的关注单一目标的目标期望水平。而广泛的企业实践表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更为复杂,存在多目标的业绩反馈机制。梁肖梅等学者将其总结为独立模型、注意力转换模型、自我增强模型和关联模型[6]。管理者会设立多个目标,如利润率目标、扩大规模目标、长期业绩目标和短期业绩目标等。这些目标可能相互独立,同时影响企业的决策行为。管理者也可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多个目标排出优先级,将注意力优先放在某一目标上,特别是当企业濒临破产时会更关注生存目标。另一方面,管理者自身的认知偏差也会影响其选择性得强调某一目标[28]。此外,企业不同的目标可能也会存在关联,如企业扩大规模可能也会对企业利润率有促进作用。

现有研究也关注到了业绩期望差距的时间特征,考察了企业的业绩期望差距持续时间、业绩的变动性等。李溪等(2018)学者发现持续时间较长的业绩期望落差会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性探索[21]。也有学者指出持续的业绩期望落差会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承担倾向。此外,还有学者关注一段时间内业绩的变动性。在业绩期望顺差状态,更高的业绩变动性会使管理者认为当前较高的业绩是不稳定的;反之,在业绩不如意时,更高的业绩变动性则会强化其在解读业绩反馈时的自我增强意识。

四、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对业绩期望差距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近年来国外对于业绩期望差距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与蓬勃发展的实践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于业绩期望差距的理论探索才刚刚起步,可提升空间很大。未来研究者可以参考以下方向:

第一,更深入的揭示基于不同参照点的业绩期望差距之间的异质性。大多数研究通常将历史业绩期望差距和行业业绩期望差距视为理论和经验上一致的[29]——对战略决策具有相似的影响,鲜有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业绩期望差距带来的影响。由于业绩期望差距涉及过程机制复杂、应用情境多样。不同的业绩信息来源,经过不同的认知和组织过程过滤,会相应地影响公司的行为和选择。未来研究可以更多地识别基于不同参照点的业绩期望差距对于组织响应行为的内在性质差异。

第二,拓展研究情景。企业的经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业绩期望差距的解读也与组织内外部环境、行业等情景紧密联系。未来学者可以关注家族企业情景中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的冲突与协调,在家族成员追求和维护社会情感财富的情景下,业绩期望差距对于家族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的作用路径是否有改变?在国有企业具有提升利润率、保障就业率等多个目标的情况下探究业绩反馈机制也是个有趣的话题。此外,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也会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如近两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多数企业带来强烈冲击,不少企业经营受阻,甚至走上破产清算的道路。未来研究者可以关注在疫情危机下经营困境的企业基于业绩反馈信息又会如何决策。

第三,拓展研究方法。基于数据可得性,现有研究大多数使用二手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特别是上市公司数据使用较多。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一手数据进一步探索。此外,实证检验是将组织响应视为业绩反馈的既定事实,虽然现有研究者通过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来减少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但关于业绩期望差距对企业决策行为的作用路径仍尚不清晰。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匹配具体恰当的案例,运用扎根等案例分析方法来打开业绩期望差距到组织响应过程的黑箱。

猜你喜欢

差距业绩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2018年三季报业绩预告
2018年一季报业绩预告
本周公布2017年业绩大幅预增预告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