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思考
2021-01-02绍兴市柯桥区土地储备中心王炯章建荣
绍兴市柯桥区土地储备中心 王炯,章建荣
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核心导向,将这一理念积极融入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尤其是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中,有助于实现国土综合整治的转型与发展,拓展国土资源的应用领域。新时代下,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主要以生态服务为核心动力,针对生态污染及修复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把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理念作为指导,科学运用生态学理念知识,正确、高效地解决生态发展及保护问题,从专业视角分析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脆弱性等问题,并且合理运用专业化的方法对生态系统进行客观评价,针对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方面,为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思想内涵
当前,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已经从单一形式发展为综合性治理,与此同时,土地整治工程可细致划分为多个层级,从宏观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涵盖垦造耕地、建设用地复垦、耕地质量提升等内容,从微观角度来看,仅仅是指土地整治,主要以扩增土地使用面积和使用质量为根本,运用综合性的整治方法,最大程度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营造生态化的居住环境,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另一方面,在进行土地整治时,需要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发展需求,如经济发展现状、人口增长态势等等,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于土地整治工作中,并且将土地整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但是对于我国发展现状来讲,土地整治生态修复方面仍处于发展初期,要从发展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国土综合整治的影响及意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提高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化水平创造条件。
二、现阶段我国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存在的不足
(一)土地整治认知偏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进入到了大规模的土地整治模式中,但是仍然缺乏对土地整治的本质与功能正确认知,将土地整治看作是具有可实施性的工程项目、技术或任务,没有认识到土地整治与生态调节的关联性,导致土地综合治理效率低、空间小或者不合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同时给土地整治的整体定位、理念创新等带来消极影响,出现土地整治盲目进行,大大削减了土地整治效率及其效益,某种意义上,制约我国土地整治开展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及发展,相关部门应给予更高的关注度,及时改善和优化。
(二)技术支撑薄弱
由于我国土地综合整治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对其整治过程的监测评价,主要表现为技术支撑薄弱,举个简单例子说明,针对我国开展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而言,对施工进度和工程资金使用率过度关注的问题,忽视对生态系统及恢复情况的客观评价,直接影响工程整体性发展。同时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中,表现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评价体系缺乏完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及生态产品价值等建设缺失,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则是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没有借助物联网、3S技术等技术优势获取准确的科学依据,影响其后期技术开发的进展。
(三)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关系着人、国土资源的调整和配置,若从理论逻辑层面来看,可以视为是国土资源重组的过程。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已经针对土地整治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各部门利益不同、技术规范等诸多原因,使土地整治与生态治理的生态修复管理体系出现滞后性和缺陷,难以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的实施。因此,需要从生态管理的单一要素要向多样化的综合要素的转变,持续优化与完善整治修缮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协调管理与修复,实现土地综合整治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有效路径
(一)全面贯彻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修复全域实施
以生态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领域的扩展和落实。将以往土地整治问题作为导向,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从固有思维向自然恢复思维转变,加以工程措施的辅佐,增强自然、生态、水利等资源的联系,并且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有力支撑,实现从土地局部到整体区域的整治。另外,应着重强调全域综合治理思维,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度发展,各区域的经济、人口、交通等要素之间的联系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如果一直沿用以往的地区行政化处理方式,则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需要从行政化处理区域向协同区域的方向发展,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助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理论体系,解锁生态修复的新功能
若想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相协同,应对生态安全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充分利用新组建的自然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形成具有科学依据的理论体系,不断引入先进、前沿的探测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与调整,实现国土资源的优化管控,达到修复生态系统的理想目标。为了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目标,还要提高各科研单位及管理实践部门的联合作业,科学运用相关的专业化理论知识,不断汲取更多优秀的土地整治成果及经验,有选择性地运用到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中,保证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合理性,尤其是景观与恢复生态学理论等,基于自然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提供新思路,注入更多新鲜力量。
(三)加强技术支撑,增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有效性
从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实际情况分析,主要围绕相关目标实现土地资源的规划、修复与评价等诸多环节,传统的技术方式难以在复杂性的土地整治中发挥其全部作用,加强现代化科技的应用是提高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有效性的重要举措。现阶段,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配合地面跟踪监测系统,搭建完善综合监测平台,真正实现了科技化的土地整治,有效提高整治工程效率,对提高土地整治成效有着积极意义。另外,应高度关注综合评价技术的研发,特别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评价,与此同时,应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等评价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逐步完善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目标;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科学组织交流活动,将这一领域中先进的技术引入其中,使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更具科学性、先进性。只有从发展角度以及提高土地治理成效的层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科学运用先进的技术形式,才能以高标准完成土地整治工作,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转型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土地整治实施阶段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干预和影响,使土地格局重组和利用,可能会影响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因而,将土地整治向生态化的方向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土地整治及管理体系,对土地整治及后期应用做出合理化的规划部署,加强生态化理念的融入与应用,使土地系统保持生态平衡与稳定,以此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监测和掌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及对策调整土地资源空间,给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更具生态性的土地资源使用环境,为我国各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相关链接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运用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实施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广义的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我国于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后来陆续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土地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甚至不同的概念在中央文件里同时出现,造成了概念和理解上的混乱。编制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首先在概念上进行统一,即选择了“土地整治”这一术语。从土地开发整理到土地整治,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更,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范围上,已由相对孤立的、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从农村延伸到城镇;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从内容上,已由以农用地整理为主,转向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等综合整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