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中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2021-01-02张岚
张岚
(浙江警察学院国际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2020年,一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1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1月29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一时间,在线教学成为了疫情下的唯一教学方式。随着疫情形势向好发展,各地大中小学校逐步恢复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但这次被形势所迫的教育实验,却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机会,让我们思考,若以后还有类似的紧急状况,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可以有何作为?笔者想借此机会谈谈协作学习模式,它是在线教学有效实施的好方法。
1 线上学习面临问题
线上教学是疫情下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它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从而真正实现“停课不停学”。但是线上教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加上因为疫情本次全国开展的线上教学仓促上阵且涉及面非常广,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经过问卷调查,主要存在低WI-FI覆盖源导致网络平台不稳定、有些平台故障多、视频、音频音质不高等硬件问题。相信随着国家、地方政府、学校的重视,设备的不配套、资源的匮乏等问题都能逐步得到解决。而怎样教和怎样学,如何实现教得有效、学得主动是亟需解决的难点。在此,笔者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阐述教学中产生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1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1.1.1 教师的角色改变
在线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把课上好,还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讨论等集体活动。因此,教师不单单是讲授人,还是设计人、指导人、辅导员和干预者等[1]。
1.1.2 如何对线上课堂进行有效监控
目前老师在线上课堂多会采用点名、抢答等形式了解并管控学生加入课堂不掉线,但是在线学习形式约束力度、监督力度和面对面教学比起来均偏低,从而较难把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1.1.3 有效互动困难
教师一个人对着分散在各个终端面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层次的、多步骤的互动较之线下课堂难度更大。
1.2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2.1 学习习惯制约
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让学习者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方式的创新和变革是有一定难度的[2]。在传统课堂,教师盯着学生进行学习、练习过渡到教师网络视频讲授的被动看与听,在缺乏面对面约束的环境下,一些学生就出现人在电脑或学习平台前,脑子却不在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看电视、逛淘宝、打游戏等,完全偏离了学习。
1.2.2 学习的孤独感
在线课程主要通过学生自行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课程学习,在线课程学习是在一个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教师面对面监督、没有同学之间提醒的环境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几乎完全以个体学习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时没有老师及时解答,遇到困难时也没有适合的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这种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终放弃对课程的学习,成为流失学习者的现象[3]。
1.2.3 在线学习缺少互动
学生认为在线学习缺乏与教师的实时交流。有些学生比较被动,有些怕麻烦,有些当时没问课后也就算了。这样下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很容易减退,学习热情也会大大降低。
2 建立在线教学的协同学习机制
有效的协作学习是解决线上教学没有互动或者互动不充分的关键手段。充分利用协作能减少学习孤独感、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是解决教师在线上无法关注到所有学生的问题的最佳途径。
2.1 协作学习
赫尔兹(Hiltz,S.R,1993)和约翰逊(Johnson,D.W,1981b)认为“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意味着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等主动练习而逐渐形成的。”“在协作学习群体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经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学习动机和为能取得团队良好的成绩等目标做出奉献”。这个观点说明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互通的重要性,认为学生之间的紧密协作决定了是否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约翰逊等人(Johnson,D.W,& Johnson,F,1991)强调协作学习不是将学生随意安排在一个个小组中就行了,而是需要通过合理地建立学生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来达成目标。布鲁菲(Bnfe,1999)认为协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改变惯有的以个人为主学习的习惯,调整改变为适应团体学习方式的一种策略。知识不是个体认知的产物,而是在社会群体中构建的。
由上可知,国内外的学者比较全面论述了协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协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方法。
2.2 协作学习优势
2.2.1 培养与提升学生自我效能
协作学习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实证调研得出以下结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正比”[5],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去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这些学生学习情感和态度也更加积极。
2.2.2 降低学习焦虑
不管是对学习情境持积极态度或成绩较好的学习者还是持消极态度、或成绩偏低的学习者都有可能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呈现一定的焦虑状态。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对别人和自己有了直接接触,会降低学习焦虑,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改变学习的态度和信念,往良性方面发展。
2.2.3 促进同伴资源的有效开发
二语习得专家Donato R认为同伴之间在互动学习中可以搭建“集体支架”(collective scaffolding),相互给予或接受帮助,互相成为支持者[6]。同伴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同伴之间可以通过课堂内外的互动提供知识、情感支持,相互弥补,且能弥补师生互动不足、互动不能及时到位的缺陷,有利于协同解决问题、共同收获。但是这种资源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通过布置协作学习的任务就可以为学生牵线搭桥,从而使同伴这种资源发挥极具张力的变量。
总之,参加协作学习的同学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学习伙伴对自己的期待,同时感受到大家都有能共同圆满完成任务的愿望,这种期待会促使他们产生不拖团队后腿的决心,会有更好的表现。因此,协作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习。
所以,老街巷的品牌形象塑造除依赖纸媒、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外,还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手机移动媒体进行多方面宣传。如推广潍坊旅游手机APP,与高德地图、携程旅游等网站合作宣传推广潍坊的老街巷品牌,让老街巷用自己特有的名字,讲好自己的故事。
2.3 有效协作学习模式构建
要让协作学习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协作学习的各个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3.1 协作学习工具模块
在线教学的协作学习工具,是开展协作学习所依赖的媒介,即通讯、交流、创作和展示等工具,目前学校比较常用的是钉钉、超星学习通、云课堂、Zoom、MOOC、微课、微信、QQ等。它们应用于在线教学的协作学习过程,对于促进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2.3.2 设计有助于协作开展的任务类型
Kumar认为协作学习中常见的任务类型可以分为三种:概念学习、协作问题解决和协作设计[7]。概念学习任务中,学生围绕事实性的知识,面向一个任务进行协作,而问题解决任务和设计任务中学生面向的是多个独立小任务组成的大任务,需要在学习任务中整合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如解释、分析、辩证等。三者都属于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都是围绕任务所实施的,都强调将学生置于一个有特定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在协商与讨论中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实现和达到隐含在任务中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就是通过任务来促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掌握分析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任务的目标和范围由教师的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的性质来决定。教师通过设计任务来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计有助于协作活动进行的任务种类,如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参加团体辩论、共同对一个作品进行修改等,如语言学习中的协作翻译、协作表演、协作完成视频制作等都是很好的任务类型,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整个任务过程。
2.3.3 有效协作小组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虽然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但是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体和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协作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在线上环境的协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共享学习资源,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是协作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去就能完成协作任务,而是需要合理地构建学生个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来完成,因此协作小组的构建也相当重要,所采取的协作模式具有越高的协作水平,协作行为类型就能更多样化;小组由一定规模的组员参与,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协作。一定规模人数混合协作模式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深入构建协作模式,因为当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的时候,一个团队的学习潜能就可能最大化。因此,在教师下达学习任务之后,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有效协作小组。
此外,小组成员之间相处时间长了、合作次数多了,会了解他们之间是“休戚相关”的关系,这种意识会成为协作成功的基础。从这方面来讲,协作小组在一段时间内最好要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2.3.4 协作共建是关键
协作学习是“Learning-by-Doing-and-Peer-Help”,即:“在做中学,互相帮助”。开展协作学习之前,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协作学习技巧,如学生之间如何互相认可、如何发言、如何表达不同意见、如何对他人进行批评等技巧。
学生在协作学习情境中通过互动与协商共同构建知识,因此,协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协商对于协作的共享任务理解,可以通过共同提出任务线索,分析任务的标准、任务范围、任务要求和任务条件等方面完成共享任务理解,继而共同设置学习方案,建立共享的学习策划,共同监督和评价学习。
学习情境中,学生需要明确自己及协作小组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调节以适应共享认知的发展,这种调节不仅是个人独自完成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化和情境化实现的过程。在协作学习中,我们强调个体之间的合作,但并不是说个体性就不需要了,相反,只有个体对团体或小组做出贡献,才能实现协作学习的社会性,使个体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共享任务的理解越深化,学生之间的依存关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团队任务策略的强化应用,从而提高团队任务的绩效。
2.3.5 明确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但是教师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并非无关紧要,而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需要处理好“控制”与“自由”之间的平衡,不能放任不管,要确保学生协作的正确方向和效率;但不能过多控制,否则就把学生协作学习转变为教师主导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将根据协作学习过程和内容的需要不断变化,一般来说主要是学生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监控者;学生碰到问题时候的帮助者;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促进者且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肯定和鼓励、对学生作业或成果进行评估的评价者。
2.3.6 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评价是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体责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部分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少了,有一些学生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这就是个体责任心缺乏的表现,协作学习的团队成员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容易造成学生付出努力不均等现象,阻碍协作学习的进展。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来实现。将协作学习的评价方法事先告诉学生,明确告知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对问题解决的贡献程度,将作为评定他们成绩的重要依据,以引起他们的重视。让学习者个体分别完成任务,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作业中都负责独立完成一定比例的任务,要求学生为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及成果负责。对于小组的评价是以每个小组成员中个人测试分数或展示作品得分的总分作为依据,通过评价方法设置来尽可能地创建没有人能够逃避责任的情境。
协作学习的评价方法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的方法,并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首先,设计能鉴别和评估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对协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每一阶段上的投入、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评估。其次,设计总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估。
针对具体知识内容可以设置具体的考核指标,根据学生在实际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量化的评价。教师把形成性评价指标量化得越细,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真实性就越高,可供参考的价值也就越高。
3 结束语
线上教学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有利于线上教学更好地开展,因此,探讨适用于协作学习需要的基础理论、实践方法对于协作学习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