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2021-01-02汪国翠
汪国翠 高 培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安徽·宣城 242000)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属性。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但00后的高职大学生每天平均花在网上的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能够接触到的网络资源形式多样,但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学生比较容易受到网上一些糟粕思想的不良影响,从而对思政课堂上的传统显性教育兴趣不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不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课程思政”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渐在高校推进。专业课教师在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改革的时候,需要将学生的价值塑造融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形成一个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
1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特别强调了高职类专科英语课程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提出高职阶段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应主要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个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在不影响原有大学英语学科性目标和内容的同时,结合语言特点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鉴于此,本课程可以设定以下课程思政总体教学目标:
(1)树立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帮助学生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同自己的国家,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2)树立世界眼光,培养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英语学科涉及中西方不同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提升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能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网上海量信息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逐步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职业品德和行为习惯。
2 “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挖掘
设定好总体课程思政目标后,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开始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这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条件。一般来说,从思政元素的内容来看,有基本理论、社会热点、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国际形势、现实问题等;从其获取渠道来看,有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人际沟通交流等,如“学习强国”APP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资源获取渠道,教师可以从中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课程思政元素;从其表现形式上看,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政治业务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收集并整理不同形式的不同类型的思政元素以供后期课程设计使用。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要内容为如何得体地用英语表达感激和歉意。通过反复地练习和知识技能的习得,在学生掌握了说感谢和道歉的常用句式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和对比中西方人在表达谢意和歉意之间的文化差异。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虽然他们比起他们的父辈在情感表达上会更直接一些,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大多数学生在面对自己亲近的家人时受传统文化影响还是会比较含蓄;而西方人在表达谢意和歉意时会更加直接明了。通过一步步的引申,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作进一步拓展,以2020年新冠疫情中无数逆行英雄、志愿者的感人事迹为例,结合学长学姐们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每件事情的进展都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打赢新冠之战是因为有党的领导,及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爱党爱国爱人民。由此从身边人身边事说起,自然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上教师不能光关注浅层次的内容,还应该多思考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建设。但在挖掘思政内容并将其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度。在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内容时,既不能只讲形式主义、拿来主义,蜻蜓点水似的将与每单元主题有关的思政内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地直接嫁接在课程内容上;也不能过度挖掘,以思政内容为中心来确定专业授课内容。一定要在遵循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起到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
3 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要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将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不同思政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式教学。例如在学习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教师在微信群里提前推送趣配音APP中与传统节日有关的短视频,让学生课前观看、模仿练习,并完成配音任务后同时发布到班级群里和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教师线上查看学生配音结果,利用点对点方式督促所有学生完成该项任务,并总结学生整体配音情况。课上分组讨论“What have we learnt from these videos?”“How can we introduce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s?”通过课前配音练习的完成,大家对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再通过课上分组讨论,学生思路更加清晰;课后学生以小组的任务自己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介绍,并拍成视频形式上传。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结合学生熟悉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上有话可说,课后有内容可介绍。从模仿到创造,让学生们在循序渐进掌握语言运用的同时,意识到原来学习英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讲好中国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多渠道选取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了解学习效果,实现对英语的终身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生自编自演自导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相互理解,消除摩擦,解除隔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 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学生愿不愿意听、能不能听进去、愿不愿意接受教师所传递的观点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意愿和能力。而教师教学意愿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依靠学校层面和教研室层面的共同支持。
4.1 学校层面
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不是教师个人所能解决的问题,更需要体制机制上的重视和支持,从全校层面实现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制度安排、设计规划、经费支撑、教师培训等具体工作;积极引进课程思政体系教学支撑平台,构建重要资源保障系统。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此外,学校需要建立大思政意识,要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让专业思政教师加入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队伍中来,帮助非思政专业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4.2 教研室层面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因此除了学校层面的培训和支持外,教研室教师之间要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教学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申报或参与不同类型的科研教研活动,积极主动地搜集保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并采取贴标签的方式对所搜集的资源进行分类,不断丰富本教研室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从而实现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教研室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课程思政数据库进行协同备课。
4.3 教师层面
首先英语教师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改变过去只重视英语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想价值传播的倾向;只关注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作用而忽视其人文性作用的倾向。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所承载的“立德育人”的重要意义,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协同意识和大局意识,才能在实践教学中付诸行动。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人文社科素养,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有机融入不仅需要教师懂专业,还需要了解更多与课程相关的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做到知识体系多维度地提升,才能避免在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中出现“不足”或“过度”的现象,从而使思政理念自然地融入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去。
课程思政建设是解决好高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一个重要举措,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应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意识,不断增强团队合作,加强自身学习,多读、精度经典原著,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水平。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减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与学生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由“显性教育”转为学生更易接受的“隐性教育”,从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共同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