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中国征婚广告的发展和演化研究
2021-08-06喻恂
喻 恂
(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份征婚广告①。至此,在中国人的择偶方式中,诞生了广告征婚这个形式。即使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征婚广告虽然变换了形式,扩大了载体,但其内涵和功能却依旧如初,即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发布征婚信息,推介自己,也提出要求,达到婚姻的目的。“所有广告都是社会的文本,是对所处时期所显现的重要发展做出的回应。②”征婚广告的文本是征婚者的婚姻观的诉求表达,更是特定时代、特定人群对社会认知构建的真实反映。本文将从征婚广告文本内容的两个方面,即征婚者的自我描述和对配偶的要求入手,对报纸征婚广告案例进行解读和分析。不论是征婚者的自我描述还是对配偶的要求,都可以归纳到年龄、外貌、收入、职业、学历、品性、观念这几个方面,所以本文的基本研究视角也是由此展开的。
1 征婚广告的首开先河者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率先刊登出我国历史上第一则征婚启事,内容如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人,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复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著或玉照,更妙。
广告中,征婚者“南清志士”对自我条件的陈述仅仅透露了两个信息,即来自南方,北来游学。然而,在对所征求的配偶要求的陈述上,却表述得非常详细,外貌方面:要求不缠足,追求自然美,但不计较女方的年龄和长相。经济状况上,贫富贵贱都可以接受。个性品德方面,文中没有提及。思想观念上,要求女方能接受简单自然的结婚礼仪。事业才能上,要求女性也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具备一定的知识。这位南清志士第一次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方式来寻找终身伴侣,在当时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着实可算是婚姻大事上的一大创举。而他的择偶标准,从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上个世纪初,一部分先进人士对新女性,尤其是对婚姻中女性的要求和看法。
2 征婚广告的气候渐成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1900至1937年间,《大公报》上刊登的征婚广告有81则。其中,1902年1则,1928年2则,1929年4则,1930年1则,1931年29则,1932年14则,1933年10则,1934年4则,1935年14则,1936年9则,1937年9则。20世纪的20年代,《申报》刊登的征婚广告就从初期的每年20则左右飙升到1929年的140则(其中包括重复刊登的)。征婚广告已经成为当时不少报刊上不可缺少的栏目③。
3 征婚广告的特点
3.1 为男性而刊登的征婚广告
20世纪20年代的《申报》共刊登了161则不同的征婚广告,其中,男性发起的有131则,女性发起的只有32则。1900年到1937年间,《大公报》刊登的81则征婚广告中,65则是由男性发起的。虽然男性和女性都有追求婚姻、恋爱自由的权力,但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禁锢,以及社交圈子的限制,在近代,通过征婚寻找伴侣仍旧还是一个男性唱主角的舞台。
其一,更自由更解放的新式婚姻。通过对《大公报》中65则男性征婚广告的文本进行分类比较,我们发现征婚广告中男性征婚者一般社会地位较高,有58人的职业主要集中在政界、军界、大公司或者是海外留学生、学者等。还有6人虽然没有提及自己的职业状况,但也交代了学历至少是中学及以上。仅有1人,没有讲明自己的工作、学历和收入情况,在征婚广告中表示因为无依愿意入赘女方。
1931年9月16日,《大公报》上刊登的这则,应当属于男性征婚广告的典型代表:
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岁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广告中,征婚者对自我条件的陈述提到了3个信息。外貌条件中,透露了自己的年龄是27岁。在思想观念上,勇敢的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职业方面,交代了本人是军界人士,现任中校职位。这则征婚启事在对所征求的配偶要求的陈述上也阐述得相当的细致、全面。在外貌、年龄条件件方面,要求女方年龄在17至25岁之间,而且要求长相漂亮。经济条件上,没有对女方提出要求。个性品德方面,则希望女方不贪慕虚荣。思想观念上,希望女方能具有革命思想。在事业才能方面,希望女方擅长外交,懂政治。
这里还有一则1920年5月24日,《申报》刊登的征婚广告:
图1
兹有敝友黄君,年念三岁,家资百万,少丧父,迁居日本。现在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科肆业。为人纯良,抱有救国志愿,足为国人模范……一、学力须有中等程度,略悉英文者。二、品质须纯良,具有新思想,并富有爱国心者。三、身体健康,精神须活泼,过肥过瘦均不合格。四、相貌须娇艳清白者。五、年龄十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务须实告。办法一经仃定,即可前往东京留学。不论女家贫富,一切用费皆由男家负担。选定良辰,即行婚礼。倘女家素贫,亦愿以相当财物,酬以养老……
广告中,作为男性的征婚者对自我条件的陈述已经比较全面。在外貌条件上,提到了自己年龄,还额外交代了家庭情况和现在的生活情况。经济条件上,强调自己实力雄厚。个性品德方面,提到自己为人纯良。思想观念方面,介绍得较多,提到自己的理想,今后的人生规划。事业才能上,强调自己在外留学。
对所征求的配偶要求的陈述非常明确,列出了5条要求。在外貌、年龄条件上,征婚者提出的要求比较多,在这则启事中提出的5条要求中就占到了3条之多。希望女方身体健康,精神活泼,体型匀称,相貌娇艳清白,年龄在17至20岁之间。在经济条件上,条件则相当宽松,不计较女方家庭的贫富,愿意负担一切费用,甚至愿意支付对方父母的养老金。个性品德上,还是要求女方品质纯良。思想观念方面,要求对方具有新思想,爱国心。学历和才能上,要求女方有中等程度学历,还要略懂英语。
其二,为旧式婚姻披上的新嫁衣。虽然,近代前期征婚广告的主流群体是当时拥有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他们受过较高的教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稳定的收入和可观的职业。但是,报纸上偶尔也会出现个别带有浓重封建传统婚姻色彩的征婚案例。
1925年8月6日,《申报》刊登了这样一则征婚广告:
因内子多病,艰于子嗣,欲求一品格高尚、性情温和、文字通顺之女子,永为伴侣。
这则简短的征婚启事,只字未提男性征婚者的任何信息,但是开篇就交代了征婚的原因,即妻子生病,希望娶一妾室为家族延续后代。从对所征求的配偶要求的陈述来看,在外貌、年龄、收入和观念上,未对女方作任何要求。对于个性品德方面,希望女方品格高尚、性情温和。学历上,也仅仅是要求文字通顺即可。
这则带着浓浓封建旧式婚姻色彩的广告,虽然使用了当时备受追捧的广告征婚的形式,可是读来仍然令人唏嘘哀叹。征婚者的妻子仍然在世,还在和病魔作艰难的斗争,身为丈夫的他却为此感到痛苦,失去耐心,以生儿育女为由,想要寻找新的伴侣。因为不能给予新伴侣妻子的名分,所以他提出的要求并不多,只希望女性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温和的性情,略通文字即可。在这里,婚姻仍然是妻妾共侍一夫的封建样式,女性在婚姻中的首要功能是替夫家传宗接代,至于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慰藉,则是受到忽略的部分。
3.2 由女性发起的征婚广告
通过对《大公报》37年间的16则女性征婚广告的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其中有10则是学历中等,姿色颇佳的女性寻找成功男性;3则是高学历的新女性寻找条件相当的男性;2则是旧式的封建家庭选配婚姻。
下面这则《大公报》1935年6月23日刊登的征婚广告就是最典型的女性征婚广告的样式:
某女士,廿一,高一程度,品貌端正,拟征一年在廿六左右,有相当职业或大学肄业者为婚,愿者将履历投大陆广告公司四号信箱。
这则广告的发起者是一位女性,从文中可以看出,她受过一定的教育,读到高中一年级。外貌和年龄条件均可,希望找一位有正经工作或者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男性为配偶。其他的要求并未详谈,但是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可见,该女性更偏向通过广告的传播作用,拓宽自己的交往圈,认识更多的适婚男性,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婚姻上的选择权。
而当时先进女性的婚姻观,可以通过下面这则《大公报》1933年10月25日刊登的征婚广告窥见一斑:
某女士,年念三,品端貌秀,肄业古都某大学,因反对旧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拟征一年廿五之异性为伴侣,须有相当职业,经济独立,能组小家庭居住为合格,若经济确甚充裕为侧室亦可,有诚意者请开详细经历及经济状况投函大公报十一号信箱。
从这则广告可以看出,该女士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并且充满了摆脱旧制度的生活用气。为了摆脱封建旧式的婚姻,她公开与家庭脱离关系,并登报为自己征婚。她对未来丈夫的要求是必须有体面的工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要愿意组建夫妻两人的小家庭独立生活。但是从广告的后半部分来看,她的想法又充满了矛盾。这一句“若经济确甚充裕为侧室亦可”,体现出了该女子思想中仍然存在封建思维,侧室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新社会是主张一夫一妻制度的。这一点与她自己标榜的“因反对旧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显得前后矛盾。
与商业性质的竞销广告不同,《大公报》《申报》刊载征婚广告是大众媒介的一种信息传递行为,同时也是媒介发挥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商业广告一样,征婚广告的传播过程也有知识传播行为,通过这些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达到告知读者并影响他们思维、观念和行为的目的。但是仅仅只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同于竞销性广告那样需要达到说服消费者的最终结果。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征婚广告作为信息,表达了刊登广告者的婚姻诉求,同时他个人婚姻观念、价值观念的一种呈现形式。同一时期内,将媒介刊载的众多征婚广告集合在一起,这些文本就能发挥出镜像的作用,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的群体思想,不仅仅是婚姻观念,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从大众媒体上表达出的信息、观念和思想既是一种广泛民意的呈现,同时在经过被广泛传播后,也具有了一种观念的影响力量,从而影响和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
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当时人们的行为特点,都是深深打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时代的产物。中国社会诞生了第一则征婚广告,这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事件。在短短40年间,征婚广告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多重社会思想的冲击和洗礼,体现了不同性别人群、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各自特征和诉求,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挖掘。
注释
① 有学者认为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的征婚广告,是中国第一则报纸征婚广告。由于笔者精力有限且历史资料的不可完全占有性,无法考证。参看阂杰《:近代中国最早的征婚广告和新式婚礼》《,百年潮》,1999(01).
②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③ 高岛航.1920年代的征婚广告[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