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平台+载体+实体”的紧密型职教集团发展探索
——以郑州铁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为例
2021-08-06张红涛耿文燕
张红涛 耿文燕 冯 湘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1400)
1 目前国内集团化办学现状研究
1.1 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在册的职教集团1499个(在全国集团化办学统计平台注册的集团1635个,当年未进行数据填报的136个)。其中,行业性职教集团1044个,区域性职教集团455个,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总数量达29999个(期中包含31个境外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数量有175个。
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总量有44656个(去除重复参加单位),其中企业占比67.18%、行业协会占比5.93%、全日制中职学校占比8.61%、高职院校占比2.91%、本科院校占比1.49%、政府部门占比5.63%、科研机构占比2.52%、其他单位占比5.74%。企业和职业院校仍然是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主体。其中有759个职业教育集团有专项运行经费。
1.2 研究现状
为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代表性,且契合铁路行业发展,我们选取入选全国双高校建设名单的51所非铁路职业院校和8所铁路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从集团实体化、连锁化、国际化、治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统计情况(见图1、图2)。
图1:调研对象职教集团总体建设情况
图2:调研对象职教集团治理方式
从分析情况来看,在集团总体建设情况方面,准备实体化运营的有36家,占比61%;民非注册的3家,占比5.1%;实现连锁化的2家,占比2.2%;体现国际化的3家,占比5.1%;市场化运作的1家,占比1.7%。在集团治理方面,59所院校中,采用董事会治理的只有1家,法人治理的2家,其余56家都是采用理事会治理,由此可见,职教集团国际化、连锁化在实践层面,整体数量偏低,采用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的方式,改变集团治理模式的,整体数量更少,这其中主要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其实践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2 紧密型职教集团建设途径
2.1 升级职教集团,打造跨界共同体
以打造“示范性、国际化职教集团”为建设目标,进一步吸纳欧亚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河南省高校交通教育联盟、国外院校等单位,以各方对人才、技术、产品等的需求为宗旨,将郑州铁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打造升级为示范性、国际化铁路职教集团,强化职教集团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使职教集团成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标杆。
2.1.1 完善组织架构,夯实合作基础
完善理事会等机构,规范职教集团治理结构。
构建集团化办学运行制度体系。制订集团议事决策管理、项目合作管理、财务与产权管理、激励与考核管理、师资队伍共建共享管理、技术与社会服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保障集团高效运行。
构建集团化办学信息交流体系。定期发布集团化办学工作开展情况,发布企业招聘信息,交流企业最新应用技术,举办职业教育教学论坛等,促进集团成员之间开展应用技术、教育学术、师资互训、企业文化、技术管理、共享资源等工作的交流。
构建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体系。集团以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工作平台,组织集团成员的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等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的精准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将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2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共享平台
依托集团化办学管理和服务系统,搭建资源共享、产学合作、社会服务三平台,形成校企联合育人合力。即职教集团资源共享平台:依据集团章程,建立政府、区域企事业单位、学校之间信息互通、技术共用、设备师资共享平台,促进集团成员单位的全方位合作。职教集团产学合作平台:依据互惠共赢原则,建立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为轨道行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促进成员单位的技术换代升级。职教集团社会服务平台:依据集团成员职责,成立集专业教学、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与推广中心,拓展集团社会服务功能。
2.1.3 以“2+1”人才培养为抓手,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与中铁郑州局集团在全路率先开展“2+1”定向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标杆,积极服务中国铁路发展。
2.2 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形成产教共同体
2.2.1 建立高水平特色产业学院,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与中铁郑州局集团等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合作,建成国际一流、国内引领的长园产业学院、高速列车产业学院、高铁综合维修产业学院等9个特色产业学院,覆盖全校7个专业群。构建了“产、学、研、创、培、孵”全方位、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与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文化融合与创新、继续教育融为一体的多功能体,做到了基地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享、平台共创、发展共促。
2.2.2 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建立互利共赢长效机制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产业学院院长负责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共享的资源配置机制、协调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责权明确的行为约束机制,破解教育与产业“貌合神离”的难题。建立产业学院理事会,增强企业办学主体地位,确立企业在专业建设与人才标准方面的决策权。在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师资选派、课堂教学及实践环节、项目申报、实习学生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理事会决策作用。按照职责不同、各有侧重的方式构建产教协同的培养机制,做到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建立约束与激励并重的机制,构建质量评价保障体系,保障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
2.2.3 汇集多方资源,共同培育卓越工匠
实施“工程师与教师”互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技术能手担任专业核心技能指导教师,专任教师平均每年参加企业挂职锻炼不低于2个月,“双师型”比例达90%。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引进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铁路一线的技能大师、国内外一流铁路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名师、专家,共同组建产业学院“种子师资库”。
2.2.4 形成“自我造血”的良好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托产业学院,扩大专业覆盖范围,通过参与产业学院合作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把专业和教学建立在项目、工厂、车间上,在培养师资和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有效解决企业生产困境,也可为学校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将企业在经济市场的盈利性和学校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性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学校建立教师和学生激励制度,支持产业学院教师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既是对教师晋升晋级的基本要求,也兼具考核与奖励作用。依托学校“学分银行”,建立生产项目与学分互通机制,将学生参与科研及技术服务量化学分,鼓励学生参与技术服务项目。
2.2.5 建立产业学院管理服务系统,提升服务管理质量
建立产业学院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学校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管理、技术等资源共享,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实时掌握产业学院校企一体化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动态信息,及时反馈合作企业需求,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服务产业发展。
2.2.6 对接岗位重构课程体系,提升产业学院内涵建设质量
对接高铁产业升级,以“云物大智移+”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邀请合作的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学校课程专家,研讨产业学院各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校企双方重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一批典型工作任务导向、模块化课程,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2.3 共建大师工作室,打造技术创新共同体
集团内实施了院士—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共建工程。桥隧专家卢春房等院士工作站将铁路最前沿技术和科技创新实例引进课堂;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局“蓝领专家”李向前、全国技术能手邹鹏等行业工匠在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高铁列车“望闻问切”的绝活带到学生身边。通过引入院士、技能大师,根据自身优势混编教学团队,多方协同创新,既转化教学资源,又反哺企业生产,成为培养铁路新技术应用人才的引领者。
3 结语
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载体+实体”的紧密型职教集团,实现职教集团管理体制灵活、运行机制高效、办学成果显著的目标,郑州铁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获批2020年度河南省首批示范职教集团,助推了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