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数理课程思政模式探究
2021-01-02朱亚茹张亚刚
朱亚茹 张亚刚
(华北电力大学数理系 河北·保定 071003)
《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语不但告诫学生只有在尊师重道、言行谨慎、博爱仁心的前提下才能学习学问,而且还警示教师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为重点,然后再传授给学生知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确,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事关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下大力气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将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迫在眉睫。
2018年,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的“高校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三全育人的要求,建立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创新。
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等数理基础课程在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上至空间卫星的发射,下至黎民百姓的生活,几乎遍及所有的科学、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等各个领域。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然而,数理的思想方法却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距较远,存在数理教学和思政探究“两张皮”的问题。作为一名理学教育工作者,如何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何将立德树人元素自然融合于课程内容中?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完善考核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把育人理念渗入到课程教学中,以期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关注学生心灵
传统观点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政干部、学院书记、辅导员的分内工作,而普通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与思政工作基本没有联系。实际上,任何一门课程都涉及用何种内容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课程航行的领航人不可脱离育人的主航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理工科教师很多精力花在了“授业”和“解惑”,很少时间用于“传道”,未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任课教师只有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积累多、讲课妙,才能引导和影响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才能带动和指导学生夯实基础、勇于创新。
数理有很强的应用背景,其中很多规律和方法都是一代又一代数学家们经过大量重复的观察或试验获得,并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的今天重新得到了发展。也是各个学科领域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但学科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讲授轻启发、重学术轻道德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结论产生的原理缺乏演绎、“满堂灌”的方式普遍存在、人文情怀较为匮乏、难以和学生共鸣等现象。由于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和思想提升,导致有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等现象,有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有的学生结课后不知课程有何实际价值,均偏离了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传道授业的最终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接受着各种思潮的侵袭,有些学生盲目推崇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与非主流价值的东西。对此,数理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和业务水平,积极推进思政载体课堂化,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应积极学习《大学》《论语》等经典书籍,还应阅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政治读本,秉承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育理念,发挥自身的领航作用。其次,所有教师最好组成团队,凝练《数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核心基础知识范围,整理出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讲义,并制作重点、难点内容的微课视频,构建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融入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等优秀品质。所有数理教师都应被调动起来,积极探索实施育人的“新模式”,从侧面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关键性的问题。
2 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很多都是00后,他们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习惯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途径了解外部世界,具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部分学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出现了“宿舍打游戏”“上课玩手机”“自习就睡觉”等现象。
作为任课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在专业教育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选取恰当的时机,以鲜活的案例把热点问题和政治思想融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内容当中。数理课程研究的是大千世界的各种抽象规律,在讲授和学习上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故学生往往认为该课程较难学习和掌握,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兴趣、学习信心不足,加之在课上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从而抑制了学习热情。
其实,数学知识中的很多规律和方法都是一代又一代数学家经过大量重复的观察或试验获得,但很多教师没有阐述这些概念或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没能将所讲知识应用于前沿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入主题时应避免单刀直入,学会让学生去探索真理。讲授时注意要多提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坚韧不拔等科学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控制语速留给学生足够的反应时间,使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做好“如何培养人”这一重要性的工作。
一般来说,每位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和购置书籍等途径,查阅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以及身边的榜样等内容,从概念、定理出发,多角度发掘素材,定期进行研讨。每位教师需秉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名人物和身边榜样的生平事迹及华为、阿里、腾讯、高铁、北斗等引以为傲的中国元素自然融入于教学过程的理念,通过创建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 以完善考核为手段,启发学生思考
目前高校数理课程的考试成绩主要是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最后综合评定。考核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符合大纲的“重点”和“难点”。实际上,此种评价体系无法考核评价学生的技能情况,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这样的评价体系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无法精准地反馈教学效果,不利于后续教学质量的改进,也没达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教师应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做到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课前,教师可将所讲视频与问题发布到学生端,让学生找寻起源并发到教师端;课中,教师可借助小组奖励、随机提问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探讨。教师应多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提问、有奖问答等形式,以更直接更生动的方式了解学生,并将学生的回答给出积极评价和合理化建议,并计入最终成绩。在课下,教师要将所讲知识放入实际问题或者学术前沿问题,并留白引导学生去查找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所讲知识点的意义,并鼓励学生以论文或者总结的形式上交。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完每章后提交自己的作品,教师遴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加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并将其计入到期末成绩分数中。
总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从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数理教师的光荣使命。教师应当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积累多、讲课妙,整理统一的课件与教材,改革统计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并有效运用在课程实践中,充分挖掘数理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完善考核制度,推动价值塑造、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切实把立德树人成效落到实处,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基本的法律和道德常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向学生讲述,培养学生知敬畏、知责任、知奋进的优秀品质,鼓励学生勇批判、勇创造、勇坚持等科学意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专业优势又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的全方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