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制图技术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课程实践应用
——以《地图制图学》课程为例
2021-01-02张丹华刘茂华柳建军杜茜诗慧
张丹华 刘茂华 柳建军 杜茜诗慧
(沈阳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0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综合人才培养目标。
《地图制图学》是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涵盖地图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等内容,涉及人类地理文明的探索、全球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认识、地图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环境和文化对地图设计的影响等多种思政教育元素,在本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版本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观念,理解测绘成果资料的重要性,在专业工程实践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理解环境、文化、国家政策在地图制作过程中的影响,培养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地图制图技术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点的挖掘
通过梳理《地图制图学》课程的主要专业知识点,结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本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开展了探索,主要总结了地图制图技术与思政教育元素的八个融合点。
(1)国内外地图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探索。通过学习国内外地图学发展历程及灿烂文明成果,培养学生学习人类不断探索的奋斗精神,认知我国古代地图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对世界地图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增强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2)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图分幅与编号与国家地理版本认知,改革创新精神的培养。借助世界地图认知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图分幅与编号的方法,了解我国地理疆域范围,家乡的地理区位,培养国家版本意识和爱家情怀;此外通过我国新旧地图分幅与编号的方法比较及新图幅编号方法的使用优势,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3)现代地图技术的行业应用与国家科技发展历程的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播放多幅我国地图制作技术的行业应用图片,认知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对国家地理信息行业飞速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对我党领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认同感和为实现科技强国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4)地理空间的模拟与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唯物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然辩证思维的培养。通过地图学家客观认识地球,并从地球自然表面到旋转椭球体面的模拟抽象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客观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马克思唯物主义价值观;通过人类解决地球球体的不规则性与测量地图制图技术要求之间矛盾的过程,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
(5)我国地理坐标系的变迁与全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讲述我国地理坐标系从建国时参照苏联到建立属于我国独立坐标系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科技进步对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行业发展适应全球一体化需求的必然趋势,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与职业素养。
(6)地图投影变形与辩证思维的培养。通过地图投影变形理论的学习,并配合“墨卡托投影下世界地图的错误表达?”等视频的观赏,使学生理解地球曲面到平面产生矛盾的必然,并在实际地图制图投影选择中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并结合实践练习,培养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思维能力。
(7)国家基础地理数据的制图表达与严谨职业态度的培养。在本课程中,讲述国家基础地形图中重要地理要素如境界线、行政中心、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制图表达方式,通过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制图规范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职业修养。
(8)专题内容的制图表达与家国情怀的培养。通过全国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土地利用、人口、旅游资源、GDP、产业结构分布和历史图集等不同类型专题地图制作过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我国历史疆域变迁、基本地理国情与文化资源等,增强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2 地图制图技术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实施
本课程思政教育按照“顶层设计—过程融入—效果考核”三层控制机制实施教学,保证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自然理解和吸收课程思政要点,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1 修订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等内容,是课程教学按章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通过修订地图学课程大纲,大纲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完成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增设思政教育目标、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点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支撑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多维度教学考核设计四部分内容修订。
2.2 增设思政教育目标
本课程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目标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设定思政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提升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2)增强学生地理版图意识,了解规范化地图制图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意义;(3)通过国家基础地图制图方法和规范要求的学习,树立严谨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修养;(4)通过学习地理基本国情的地图表达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爱家情怀。
2.3 思政融合的教学内容拓展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结合本课程学科交叉多、结合国情紧密、规范性强等特点,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内容与课程章节内容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点的同时,思想也自然受到感染和教育。
(1)第一章国内外地图学发展历史知识点中,通过引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地形图(公元前168年),宋朝石刻《禹迹图》(公元1136年),南宋苏州城市平面图《平江图》(公元1229年)等古代地图知识,以及晋朝著名地图学家裴秀(224-271)提出的世界最早地图制图理论“制图六体”,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地图发展辉煌成果以及对世界地图学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提升学生爱国意识;
(2)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内容中,通过引入“如何实现地球不规则曲面的数学量化”的科学问题,讲解地理空间的多级模拟过程,认知地理坐标系建立的基础等理论知识。在知识点的梳理理解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勇于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3)第三章普通地图制图方法内容中,通过介绍我国基础比例尺地形图地理要素的制图表达方式,尤其是国界线、未定国界和南海诸岛九条线等境界线要素的正确绘图方式,说明让学生制图用图中,严格参照国家测绘标准和行业制图规范,树立正确的国家版图意识及严谨的职业态度。
(4)第四章专业地图制图方法内容中,引入一带一路专题地图、世界夜光污染分布图、我国人口老龄化分布图,我国GDP空间分布图、长江经济带规划图等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专题地图制作过程的讲解,在学生理解专题地图制作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国家社会发展态势的科学认知,增强国家荣誉感及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2.4 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围绕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增加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实验教学和分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多维度丰富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地图投影变形理论的讲解过程中,舍弃原有直接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方法,先让学生观看投影产生矛盾的视频短片,引发学生对地图投影后果的理解及讨论,提升学生对科学问题认知的深度,并形成两面性和联系性的辩证思维。
在国家境界线的绘制方法的讲解过程中,课堂上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多个国家地图或国界线绘制错误案例,让学生通过反面教材提升正确维护国家地理版图的认知能力。
2.5 多维度考核思政教育效果
最后在考核设计上,提升过程考核比例,增加课后作业的学习任务。本课程主要安排两次课外作业,增强学生思政教育效果。
(1)通过查询家乡的地理位置坐标,确定家乡地点所在我国基础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分幅编号,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家乡地理位置,增强爱家情怀。
(2)登录国家自然资源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测绘地理信息),对比不同比例尺下中国地图中各类地理要素取舍和图形概括情况,特别注意境界线、海岸线、水系和行政中心城市等要素的绘制和概括情况。通过让学生观察国家基础地理数据,更加了解国家,增强国家版图意识及职业修养。
3 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实施,学生对地图制图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有两位同学提出了建立“历史地图数字化图集”的研究思路,并已开始了资料搜集和区域资料分析的过程;有三位同学想报考地图制图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另外通过专业老师评价,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更加认真,端正,思考能力有一定提升。
4 结语
在认真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本文提出了《地图制图学》课程中地图制图技术与思政元素融合的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改革实施方案,从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考核内容的增加等各方面,实现提升学生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同时,正确积极引导其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索能力,未来会深入探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思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