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2021-01-02孙连华崔国军
孙连华 崔国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5)
1 实践教学是概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源于实践,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和发展。概论课作为一门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的课程,既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虽然课堂理论教学是概论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但实践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方式,因为课程中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内容,仅靠课堂讲授会比较生硬,也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实践教学却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大历史事件、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讲清楚、讲明白,而且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增强认同感和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通过概论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认识,从而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某种程度上作为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的概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成效。
2 概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并不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迎来发展春天,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的当下,认真查找梳理概论课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重视不足,投入不够。长期以来,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这种主要教学方式普遍予以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对实践教学关注不足,研究不够。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把实践教学纳入到了概论课的教学计划中,并对学时、学分等做出了要求,但无论在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都不足。高校层面对概论课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及专项经费支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短板,许多高校没有出台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也没有设立专项经费。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投入的热情和精力也明显不足,因为很多高校在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中,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很少或根本就不涉及,教师是否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开展了实践教学效果好与坏都没有多大影响,因此部分教师就会因经费限制或怕麻烦等原因,对开展实践教学动力不足。教师尚且如此,部分学生也很容易把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当成额外负担,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参与课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
(2)内容僵化,形式单一。思政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思政课教学不断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当前,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空洞僵化,开展形式也相对单调,基本以观看视频、课堂讨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为主,而播放的视频没有统一的视频资源库,大多为任课教师从网上自己下载,视频内容和质量也参差不齐;课堂讨论也基本以小组为单位,一般以每个小组推荐的代表在课堂上发言,不需发言的同学中有些就放任自流了。任课教师对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组织起来更为复杂、相对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的方式使用不多,至于组织学生实地外出考察等方式,限于经费及学生安全、基地接纳能力等考虑和限制,几乎很少涉及。许多时候,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被动参与的过程中,把实践教学很容易当成一种负担,内心深处就存在抵触。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尚不能有效调动,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更无从保障。
(3)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概论课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思政资源。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高校存在校内资源利用不足、校外资源开发不够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史馆,也基本都有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大型学生活动场所,并经常组织思政类专题报告或先进典型事迹报告等。但概论课实践教学对这些校内资源的利用却普遍不足,既没有充分利用校内这些可以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场所和资源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也没有与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工会等部门形成联动合作机制,许多可以很好承载思政实践教学功能的文体活动没能纳入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另外,校外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革命烈士纪念馆、党史馆等。但各高校对思政类社会实践基地的开发重视不足,热情不够,导致校外思政类社会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明显不能适应概论课实践教学需求。
(4)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考核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考核没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其监督也缺乏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基本的考核评价标准都没有,更遑论科学合理了。这就导致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缺失或不清晰,任课教师是否开展实践教学或开展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程考核时可能结果都差不多。这种无章可循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任课教师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比较主观或随意。而在评定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时,任课教师也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往往根据学生所提交的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给出分数,而对社会实践的组织过程、实际效果等难以有效评价,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认真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分数未必高,而未认真参与的学生成绩反而高的现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受到打击,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 创新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概论课在这种大背景下大有可为,其实践教学有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1)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必须将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全过程。”高校、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改变过去思政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从思想和行动上对概论课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高校还应加大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投入,在人员、经费、实践教学基地开拓等方面予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开展专题培训。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与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任课教师也应该进一步增强对开展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实践教学开展和研究的力度。高校相关部门应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努力为概论课实践教学提供有效保障。高校全校上下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予以重视,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效提升了,概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2)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作为实践教学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要了解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动手实践能力弱等特点。概论课任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努力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广泛开展讨论类、观感类、研读类、竞赛类、实践类、展演类、反思类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撰写观后感、读后感、参加知识竞赛、专题调研、实践成果展示、热点分析等,提升对课程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对相关理论的认同,进而升华情感,坚定信念。
(3)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概论课实践教学具体如何组织也没有标准规范。很多高校对概论课实践教学具体由任课教师组织还是由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教师指导开展也没有明确界定。因此,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理顺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不仅要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校内相关部门学院,而且要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起来,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有章可循,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就能得到有效监督,教师开展实践教学也就有了规范和依据,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也就能更加科学公正。
(4)充分发掘利用各种资源,做好结合文章。概论课实践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结合高校实际做好结合文章。一是要与高校优势与特色结合,综合类、师范类、医学类、农学类等高校均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并加以结合利用。二是要与学生活动充分结合,要加强部门、学院间的协调联动,把概论课实践教学与暑期“三下乡”、回乡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在学时安排、学生综合测评等方面统筹考虑。三是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内的小课堂,应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大课堂,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
概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大局,需要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指导下统筹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强起来,概论课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