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理念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向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新文科培养目标文科

孙 娟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1)

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课程中,让学生感受综合性学科交叉的教学魅力。新文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融合性,它是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的,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构建交叉、融合、协同共享的新的方法和途径。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与发展,从学科导向转为需求引导,由专业细化转为交融等。2018年我国就开始对新文科进行探讨并进行实践,教育部实施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就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的全面推进建设实践。

1 新文科建设内涵及其理念下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建设意义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时,中国社会的新时代特点也决定了对音乐表演人才的更新的多元化需求,拥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新型人才将成为之后人才争夺赛的佼佼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上述社会需求,为了推进、深化新文科建设与改革,在新文科理念下探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创新必要而迫切。

1.1 为推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构建理论基础

目前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日渐显现出其不足之处,大部分高校对于专业技巧类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传授知识”,对于专业理论课也依然存在把教材定位为“标准答案”,把教学定位为“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的教学状况。而基于新文科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建构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将以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捕捉和把握时代性音乐表演问题的理论洞察力,分析和提炼时代性音乐表演问题的理论概括力,阐述和论证时代性音乐表演问题的理论思辨力,回答和解决时代性音乐表演问题的理论思想力为主要改革方向。在提升专业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中立德树人,也必将推动综合类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2 对突破音乐表演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难题,深化“新文科”育人模式改革具有参照意义

随着新文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推进,综合类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多元、立体育人模式尚未形成,难以适应“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以学科交叉融合、互动、创新和突破为主要切入点,打破院系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壁垒,着力推进教育的交叉互融,努力实现教书、育人,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的有机、系统融合。

1.3 对探索构建“新文科”理念下的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基于“新文科”理念,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并实施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横向、反向思维原则设计安排音乐表演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提出“新文科”理念下的学科结构优化、教学体系改革、组织结构调整、制度保障等方案以及紧扣时代脉搏的改革方案,并为河南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指导。

2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选择

在新文科即将全面发展的全球大背景下,没有积极地与时代、国际,与最新话题衔接的超前意识,综合类高校音乐相关专业将不再拥有主动权和行动力,走上复制和套用西方相关理论的覆辙,失去自我发展的主动思考和特色,也将难以形成音乐艺术新文科发展道路的自信。基于新文科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建构新时代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建议以以下几种培养路径为优化面向方案。

2.1 基于创新内涵和“新文科”理念,确定培养目标、毕业标准,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1)基于创新内涵,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的综合评定结果,即其与众不同之处与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比以及通过综合评价系统的最后数据分析来指导今后音乐表演专业“表演、教学、评论写作”拥有综合能力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2)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之“反向思维”原则,在培养目标上,努力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某种人”的统一。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把握培养方案的几大块:教学内容(其中包括课程、教材、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师资队伍、条件保障、毕业标准和培养目标。

(3)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横向性”原则始终贯穿于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师资梯队的建设以及教学各项支持条件的优化与完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指导和加强培养目标的执行力,强化毕业要求的实现力度。

2.2 基于“新文科”理念,建立符合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的,能够引领课程体系总体设计,师资梯队的优化建设,突出本专业地方特色

“毕业标准”是对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后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具体描述。基于对教师、在校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调查,结合音乐表演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高校自身的具体定位,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构建专业定位及社会所需求的“表演、教学+艺术评论写作能力”体系。

(1)构建集音乐表演专业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科技、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等九项要求全覆盖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体系。把学科融合理念融入培养目标当中,开发“音乐+科技”类新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建立音乐表演专业“学习产出(毕业标准)”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矩阵,实现课程学习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目标的紧密结合。

2.3 基于“新文科”教育理念,构建符合要求的“平台+模块”

(1)按照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为五大平台。五大平台包括艺术通识教育平台、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平台、音乐艺术实践教学平台、艺术素质拓展平台以及舞台导演、策划教育实训平台。

(2)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构建。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和毕业标准,设计“课程群”式的教学模块,展现学习各课程之间的适应弹性。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促进课程群各课程的和谐发展。通过构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群,以专业知识主体为导向,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综合式跨学科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塑造既有广博知识面又有音乐表演专业深度知识的新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2.4 基于“毕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优化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层次化教学体系

(1)制定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为定位,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依据“毕业标准”,优化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以社会需求分析为杠杆,同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来定制、改革课程内容(可依据本校音乐表演学生为对象)。

(3)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维方式之层次性思维将单课程、群课程与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和实践创新项目相结合,建立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呈现。即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环节。

(4)基于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构建“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维方式之多维型、全面性,建构以实现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为主线,综合建构反映新时代音乐表演专业特点的“表演能力、教学能力、艺术综合评价与写作+舞台导演与策划能力”的综合立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与社会表演团体的实践合作,依靠我院特聘教授——知名的音乐表演艺术家,联系各地文工团或表演团体,参与其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演出。

2.5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维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

构建以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为主,环绕学生评价(在校生和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评价的多元立体评价机制,以保证评价督导体系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与优化。

设置课程综合评价督导体系。目前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评价督导大部分都是以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主来进行的常规教学督导。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是对专业与音乐通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学时学分设置的科学性、学生上课及舞台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以及整个教学对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完成情况等做整体性督导与评价。这一督导体系必须坚持,同时从学生口的视角着手,组织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专业负责人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评价意见以建构以学生评价为辅助的环绕式评价体系。

总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之“反向、横向思维”原则,确定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构建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和符合学校专业定位及社会需求的“表演、教学+艺术评论与写作能力”课程教育教学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之“层次性思维”原则构建符合毕业标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和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之“系统性思维”构建“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基于“新文科”理念,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维方式的构建集“培养路径+学习产出体系+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全方位的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音乐表演专业建设成为理念领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有一定引领作用的专业。同时,为其它人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推动音乐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猜你喜欢

新文科培养目标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