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美育融合性研究

2021-01-02徐丹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真善美美育人格

徐丹丹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6)

教育的真谛自古以来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寻上。“真善美的人生”第一次出现在教育纲要上是在1939年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把实现大学生的“真善美”作为本质上的价值目标,因为“真善美”是个体和谐和社会和谐的总体实现,是人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总体统一,体现了个人对自我本质的全面性占有,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新时代立德树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即对“真善美”培养——求真精神,向善品德,达美境界。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成人,不断提高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陈国雄在《论生态美学的美育》中指出:“生态美育肯定人的生存和延续,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体现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的特殊的感性教育”“生态美育是一种消解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把世界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组合,是一种致力于人格完善的美育。”由此来看,审美自由是一种终极境界,理应成为每个人的追求目标。

生态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殊途同归,二者共同致力于塑造完整性人格,指向合一的价值目标——真善美。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美育融合之求真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提出,“真”是现实的人对理论、逻辑的把握,即合规律性。一方面真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指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在科学真理的指导下认识客观事物。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指引下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求真行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的单纯灌输,更要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引发对“真”的自觉践行,知行合一。

生态美育,源自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可以说是生态美育的基本遵循。生态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指导,不论是曾繁仁先生提出的“生态存在论”还是袁鼎生先生提出的“整生论美学”,他们都强调人与自然平等共生,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适应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共生的新的哲学观。任何思想观念,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历史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完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发展的过程无不体现生态美育“真”的意蕴。伴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是以人的既得利益为一切活动的准则,人类统治自然,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在尽情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忽略了人从自然中来,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一个组成部分。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绝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如若人类向自然界无情索取,必会遭到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人类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也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恩格斯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时便提醒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让人类进一步认识到要保护环境,维护好生态平衡,才能实现永续发展。这是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把握人与自然正确关系的体现。

生态美育中蕴含丰富而科学的生态哲学,是从审美的角度,激发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生态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直接的灌输科学真理。二者融合,是从生态美的意境出发,培养学生对人类发展、自然世界等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在对真理的践行中,不断升华,内化为人格上的“真”。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美育融合之向善

“善”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价值评判,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到底什么是善?可以说善是一种道德规范,是在社会整体利益生成时所形成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评判标准或规范驱使人“向善”,“向善”是对人道德行为的要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至善”,就是要发扬高尚的德行,要关爱人民。反过来,达至善,先“明德”。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树立了德的典范,既然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提供了价值依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争做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善人”。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善”的体现。

生态美育包含的生态伦理观,培养的是人对待自然的“向善”。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具有“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这种经过事先思考的行为必然要符合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一定目标同为人类或其他自然界生物的共同目标。这就是人对自然认识和改造过程中的道德行为要求,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目标指向。而人类为了利益的驱动往往不顾生存环境的要求,这也是工业革命时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根本原因。生态美育蕴含的生态伦理观是为了平衡人的利益获取和社会整体发展的步调,既要经济建设也要兼顾生态建设。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就是最好的实践准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划定了底线也指明了方向,在保证绿水青山的基础上,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人类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中体现的是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权衡,个人发展与整体发展的较量。生态美的前提就是人善生态才能美。

从意识和行为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美育都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只不过生态美育是以美的方式来育人,因为审美愉悦所固有的无利害性就是我们道德使命的标志,审美情感表示和准备了道德情感。而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善”规范。二者殊途同归,都坚持善的原则,为实现善的目的,弘扬善的品格的过程,最终培养具有生态性的道德人格。相互融合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目标实现。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美育融合之达美

作为生态美育的主要内容,生态美表现在生命的活力之美,互利共生的和谐之美,多样进化的创生之美,融入互动的参与之美,无限延续的永恒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将小我之美与他人之美,大我之美融合拼接,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生态美育取用源自大自然最本真的美,最能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培养正确的生态审美取向,丰富精神世界,使之不拘泥于小我的美,更追求大我的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就要朝着审美化的方向探索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求真向善的价值取向,也具有美的内涵和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和善表现为内容的真理性和合目的性,美是二者的统一,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表现为过程之美,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对本质力量的审美感受,受教育者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的独特审美体验,以及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审美观照和由此而创生的美感愉悦。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表现为一种和谐之美,人本身、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状态。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还有蕴含真理性的科学理论所展现的理性之美和历史实践所展现的感性之美的结合。以生态美育激发思政教育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主体在感化进程中,经由审美的力量,深入人心,从而陶冶精神世界,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言:“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美育可以解决政治问题,使分裂的人格恢复完整,实现个体的自由,社会的和谐。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美育达到了高度契合,二者对和谐个体,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个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共同奋斗的美好理想,也是二者融合最美的理想境界。

4 结语

简要概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美育虽然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上不同,但在其内核上表现为统一性,即激发学生理智上求真,意志上向善,情感上达美,价值目标指向人格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类对于个体真正价值的追求以及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人不仅可以按照“物的尺度”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且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美育的融合,就是从生态美的角度,以美求真,以美引善,以美达美,将“理性的”思政教育寓于极具“感性的”生态美育中,使大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猜你喜欢

真善美美育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