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21-01-02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吕源源

区域治理 2021年40期
关键词:关系网个体群体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吕源源

一、互联网人际关系网络的性质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中人际关系网络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对人与人间产生信息传递、具有感情的交流和也会对人实践产生影响的具有一定秩序的格局。根据这一定义,人际关系网络是在人的沟通中建立起来的。最后,人际关系网络不是无序的格局,虽然其过程不断变动,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稳定的格局。而互联网中的人际关系也不是我们传统讨论的人际关系,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而互联网中的人际关系则是以群体为考虑对象;“亲密关系”不仅是情感意义上的“亲密”,而且是包括了上述“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和“行为影响”三个方面。

现在一种新型的社交模式已经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建立的网络关系。这里我们谈到的这种网络关系不仅是指我们进行情感交流的关系,它还是一种交换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对于信息资源的分享,通过资源互通建立一种以利益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这里所说的资源指信息资源。

二、网络对人类影响的利弊分析

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提供便利,其带来的隐患也不可忽略。以下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共享与诱导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生产和消费的深度融合。新闻媒体在网络的作用下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换,同样,人们的生产方式也以逐步向“消费者为中心”的生产和消费相结合的新方式转换。这种模式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化: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需要推出更加具有创意和个性化产品,赢得消费者更高的喜爱度;而消费者也需要借助网络产出消费体验。现在各种互网电商平台、疫情期间推出的直播带货都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个直观便捷的信息桥梁……经过网络的各种转变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和销售的过程也不再单纯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必要劳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需要体现自身的创意和价值,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个人的价值实现,参与其中的个体也都可以自由地工作、生活和分享……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

在网络的作用下,个体可以实现角色的转换。个体可以变换身份,同时出现在现实和虚拟网络两个空间中。互联网技术也让个体的生产更加具有创造性,传统单一枯燥的模式被打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生产协作方式不断被改变,新的生产模式也应运而生。

但是网络世界是一片的海洋世界,海洋世界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网络监管的一点点疏漏甚至也会直接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各种借助网络违法犯罪的行为数见不鲜: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散布垃圾信息、非文明图片。这些劣质的信息让青少年看到会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对他们尚未完整的正确三观塑造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的负面信息会不利于青少年的个体成长,网络为黄色网站和污秽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便利,青少年可能会被一些广告诱导,陷入深渊。一些垃圾网站的界面经过设计者的精心设计,一旦打开就会带来危害。针对这一现象,如今的网络环境相对得到一定的改善,有了针对青少年的青少年模式,改善了垃圾网站对于青少年的侵害,但是,要彻底改变必须要净化网络环境。

(二)超越与模糊

互联网实现了对时空的超越,其超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皆有体现。网络可以远程销售,给买家、卖家都提供了无限的便利,对于卖家来说:卖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产品放在网络上销售,这样产品的销路更加广阔,不再是仅仅在局部销售。商家只要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将产品放在网上售卖,就可以不受地理的限制,销路更加广阔。从买家的角度来看,远程销售对物品的选择更精确,可以更好地了解产品。[2]“网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在中国,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都是较为成熟的网购平台。而网店中的商品丰富全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习惯,人们可以通过更便利的手段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减少了购物限制,也增加了人们的购物欲。同时,一种在疫情期间大火的新型的购物方式—直播带货,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直播带货的购物方式与传统电视购物有很大的区别,受众可以通过一个可信任的明星消费者的消费使用感受去鉴别产品的优劣,决定是否购买;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也会在直播间中购买一些超出预期购买的产品,增加了消费额度。而这些明星消费者本身也有很强的粉丝基础,更加带动了产品的销量,实现了各方的互利共赢。

但是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网络不受约束,信息的良莠难分;网络就像一层类纸膜,导致人们在结交网友时,会模糊朋友与挚友的边界。在网络社会中购物时也会减少人们的实际体验感,电商的崛起,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买家与卖家的关系似真非真,网红带货主播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模糊不清,这对于真实的人际交往是一项新的挑战。人们会越来越依赖这一种虚拟的关系,造成真实世界中的交流困难,社交恐惧症患者逐年增加。

(三)交互与冗杂

在电视媒体时期,儿童在看电视时,常常会遇到错过节目放映时间的问题,只能被动接受节目,没有选择权,人们看什么取决于电视台播放什么。这一时期受众对于电视节目是被动选择的,人们看什么是由传者决定的。在互联网时代却不同,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任何节目,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重新观看错过的节目,这种交互性与自主性是以往所无法体验到的。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兴趣圈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聊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可以搜查经典的影视作品。总之,所有有用的资讯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世界找到,受众可以体会到自主选择的快乐。

但是,网络信息冗杂。也有一些宣扬暴力的游戏,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刺激。而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总体较弱,往往毁模糊现实时间和虚拟世界,诱发青少年的暴力倾向。涉及网络游戏中暴力动作,甚至会的认为这些行为很酷进行效仿,这也就是网络负面信息带来的误导性。很多少年罪犯可能是被接触负面的网络信息引导而成的。长期上网严重的会模糊虚拟世界和现实。长期上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症,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可以满足人们的幻想,这会使人脱离现实,在面临现实中的困难时更容易退缩,抗压能力锐减。

(四)个性开放与封闭选择

在互联网软件应用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新的目标。迎合不同的受众需求的各类网络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比如说小米公司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出不同价位的电子产品,同时在智能家居行业中也满足客户对于居家智能化的向往。iPhone在新的产品中加入了个性化刻字的服务,互联网+”推动了产品竞争的新发展。“互联网+”也促进来人类交往新方式。在网络世界,人们交往的主体——“信息人”。“信息人”是脱离身体的状态存在的,网民建立自身的社交圈是可主动选择的(如微信、qq群、微博的超话讨论等)。人们的网络交往是依据“网络化的自我标签”“个人的兴趣爱好”“网络自我介绍”等信息构成交流的刻板印象,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中看中的对于职位的高低、权利、年龄等划分在网络的空间下淡化了,淡化了现实世界中的“阶级划分”。互联网世界中,人与物、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密切,两者形成一种深度依存的自由联合的“网络连接体”。“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每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3]

这种开放状态下带来的弊端就是过度自我个性化的实现,会使人们直接自动屏蔽自己不感兴趣的有用知识,信息茧房更加严重,这不利于个人的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造成“井底之蛙”的现象。

三、网络技术下亲密关系的变化

对中国人的关系网,费孝通曾用“差序格局”来概括。将“差序格局”这一定义类比到互联网中的人际关系同样符合,网民可以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关系圈,这个圈层中也存在“远”“近”之差,但网络下的“差序格局”不是以血缘为标准构架的,而是以“信息”、兴趣值等匹配度来划分“远”与“近”,用交流的频繁程度来定量区分。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平衡理论”,海德认为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了一个单元或系统,如果单元内各个方面的动力特征都是相同的,则它处于平衡状态。以下,将论述网络关系网的形成与破裂。[4]

(一)关系网的形成

在互联网中,“个性化推荐算法”帮助人们实现个体的关联。亲疏、远近关系通过兴趣爱好、观点派别来界定;用“信息交互频繁度”来定量划分亲密度,由这一类算法联系起来。其原理就是针对用户在网络的使用数据,将数据相似的用户集合成群体,将群体中的用户相互推荐。

(二)关系网的破裂

网络关系造成破裂会有两种情况的出现。其一是流量大V的“衰落”。这样的关系群地出现在于网络大V的“召集”。这样网络群体的集合起源于对这个核心个体的喜爱。网络大V通过发布的信息受到一系列个体的喜欢,受众的归属感产生在这些信息中。粉丝群体会形成一个组织,通过网络平台上制定群规,交流想法、分析喜爱,有共鸣的受众会形成稳定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也影响了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然而,一旦这个关系网中的核心人物—网络大V,有负面消息曝光,粉丝想象中的完美人设破裂,其与粉丝的关系网会产生瓦解。其二是群体中出现意见分歧。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力量是相近的,在群体面对某一突发事件时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那么群体和谐的人际关系网消失,群体中会依据站位和立场分为两派。

(三) 关系网的重组

关于网络中人际关系的重新组合。重组的前提是破裂,原群体出现关系破裂时,一个合理舒适的群体关系消失。在这一背景下,不同的派别间会形成新的群体关系。关系网重新组合,新的舒适和谐的关系网建立。

四、总结

互联网会使网民依据个体的相似度聚集成和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个体间联系紧密。这些关系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是在算法的作用下建立的,但是稳固的关系发展是通过不断的信息交互来固定的。在互联网中,网络交流的本质属性依然是人的交流,算法从技术层面为形成新的亲密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真正的内在驱动力在于人性倾向。尽管互联网关系网和现实关系网的构建方式的表现存在差异,但人性的本质内核是相同的,因此在谈及网络对人际关系影响的时候,它不是阻断了原有的亲密关系,而是使原有的亲密人际关系以一种新形式出现。当然,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果人性的弱点与技术的弊端相交互,互联网可能成功虚拟了完美的世界,但是个体很有可能只要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沉浸于自我相信中,但这并不能说明互联网增加了人际隔阂,因为人际隔阂究其本质是人性对于技术的误用。

所以,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总体来说,人类的弱点和技术的缺陷的交会可能会破坏群体中的亲密关系,但是最终的决定者是个体自身,同时,互联网虽然更方便地满足了人的需求,但也扩大了人的需求,不过这些需求从本源上来看还是人类最初的基本需求,并没超出这个界限。

猜你喜欢

关系网个体群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