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远县环境智能全域监测网络建设思考

2021-01-02内江市威远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玲

区域治理 2021年40期
关键词:全域环境监测监测

内江市威远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王玲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大气、水、土壤”为主体的三大治理战役持续推进,全省提出要建设幸福美丽四川、全市提出要建设幸福美丽内江、全县提出要建设幸福美丽威远,而这些前提均是以“生态建设”为保障。当前处于环境改善和治理的关键期,建立健全环境智能全域监测网络,更“快”、更“真”、更“全”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威远县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一、智能监测背景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1],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水、气、土壤、辐射、噪音各领域陆海统筹、天地各一、整合统一的生态环境共享监测网络,最终实现智能环保。2017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2]《内江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相继印发。结合威远县实际,威远县人民政府2018年9月制发了《威远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方案指出要推动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初步形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责任边界清晰、天地一体、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威远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威远县智能监测现状

威远县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西北部,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辖区面积1289km2,总人口为69.6万人。2012年开始,威远县开始建立第一个空气自动站,目前,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共包括空气自动站点3个,水质自动站点3个,重点企业自动站点11个。

(一)环境空气智能监测现状

2012年开始建设环境空气智能监测网络,目前共设有3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包括2个城区空气自动站即环保局、畜牧局空气自动站以及内江-自贡区域传输空气自动站,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6项。

(二)水环境智能监测现状

2019年开始建设地表水智能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已建成葫芦口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括水质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浊度、总磷、总氮、氨氮、生物毒性、藻密度、叶绿素a共11项以及越溪镇箩筐坝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浊度、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9项。

(三)污染源环境智能监测现状

目前,共建成11家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测,包括内江瑞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威远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集团、四川宏远化工有限公司、内江市博威新宇化工有限公司、内江市川威特殊钢有限公司、四川白塔新联兴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8家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废气在线监测平台,监测内容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流速、含氧量和湿度;以及四川威远禾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威远县垃圾处理厂、威远县恒丰纸业有限公司3家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正在安装调试废水在线监测平台,监测内容包括pH、流量、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并与国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联网。

三、威远县环境智能全域监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从威远当前发展实际看,全县仍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表现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传统工业企业占主导、“三新”企业少且规模小;生态旅游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薄弱的生态经济,在较短时期内还难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依旧突出。生态经济发展思路与滞后,给环境智能全域监测建设的建设带来了难度与阻力。

(二)环境智能全域监测自身建设滞后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县级环境智能全域监测建设所需资金基本上未纳入计划盘子。二是监测网络覆盖不全。目前,已建立的环境自动监测网络仅涵盖了地表水、环境空气,尚未涉及噪声、土壤、生物、辐射等方面要素,要素欠缺无法满足管理需求。三是监测要素不完整。目前,现有监测网络仅包括常规监测项目,针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特征污染物性项目尚未安装在线监测,难以掌握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环境智能全域监测成果运用不足

一是全县未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生态环境质量与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环保目标考核等重要依据,但未有具体执行标准。二是全县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部门执行标准和执法标准不统一,加之环境智能全域监测面宽量大,环境监测部门无法一一具体进行监制,造成环境智能全域监测结果运用不广泛。三是监测数据在执法上不能有效联动,目前仅实现了对部分重点排污单位的在线监测监管,还没有建立重点排污单位监测与执法上的快速响应体系。

(四)生态环境监测智能化支撑不足

一是仪器设备较落后,使用效率偏低。现有监测仪器设备仅局限于常规污染物监测,大气生态、水生态、土壤等自动监测体系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健康风险评估体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环境的迫切需求[3]。二是精细化管理不够。现有监测网络技术单一,缺乏数据共享、汇聚、融合、挖掘等综合手段[4-6]。三是智能化程度不高。就全国现状来看,遥感、微型传感器、智能实验室等新一代感知技术及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尚未在监测领域广泛应用[7]。

(五)预警预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预警评估平台功能有待加强。目前已建立的大气、水质监测数据平台,主要用于数据显示、查询和汇总,无法对环境监测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二是综合预警体系尚未建立。由于目前水利、国土、气象、交通、农业等部门数据汇聚共享不够,数据综合研判处置能力弱。三是现有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数据追踪、数据源解析、数据分析及数据评估等专业知识匮乏,数据融合、综合评估、深度挖掘水平有待加强。

四、威远县环境智能全域监测建设策略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生态立县”之路,既是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的需要,更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在实践和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来的。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把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需要我们从思想根源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需要我们从思想上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需要我们从思想根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科学谋划、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因此,全县上下要“一盘棋”“一条心”,沿着“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富县”的战略前行,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层层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大力提升环境智能全域监测监管水平

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县、镇(部门)、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配备必要的生态监测设备和人员经费,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监测网络体系并力争早日投入使用。二是完善监测网络,强化网络体系内人员的业务培训,使监测人员懂政治、精业务、快响应;同时可结合实际情况购买第三方服务或引入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做到环境监测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三)加强技术标准规范化建设

一是县级层面要制定明确和细化的生态环境监测配套制度,形成全县统一监测技术规范、统一站点建设、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质控体系、统一评价方法和统一信息发布质量控制体系。二是推动标准的及时更新,保持与时俱进,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及时根据国家、省等技术规范和现实发展需要,第一时间更新和明确规范标准。

(四)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

一是整合环境智能全域监测资源,构建全县统一的环境空气、重点流域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土壤、噪声全覆盖质量监测网络,健全全县省控污染源重点企业、县控污染源监测体系,统筹全县生态监测体系。二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通过平台汇聚和管理各相关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现平台联网,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五)适当引入市场主体

一是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化和社会化,加快推进公益性环境监测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实施智能环境监测PPP运营模式,有序开放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建设项目施工期监测等服务性监测市场。二是推动政府生态环境监测从“包揽包办”逐步向监管方向转变,建立和制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标准,加强对从事环境监测服务单位和机构的监管,形成“依法准入、依法监测、依法监管”的运行格局。

(六)强化技术创新与预警水平

一是鼓励支持环境智能监测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数据分析、监测预警、综合评估及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并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污染源溯源追因、环境容量分析及综合应用等模型系统[8-9]。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通过专业人才吸收引进,注入新生力量,采取委托培养、内部培训、自我提升等多方式针对现有人才开展培训,抓好人才培养、培育,建立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化监测队伍。三是提升综合预警水平。结合全县5G网络推广,进一步完善大气、水、环境噪声监测网络,进一步提高分析、评价、预警能力,建立监测数据图形化、可视化、实时化平台,实现数据汇聚与共享。

五、结语

智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有利于改善和提升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10]。智能全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关乎威远县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威远县应坚持先行、灵敏、准确为目标[3],逐步建立自动智能、精准科学、集成联动、预警预报的智慧监测体系,为实现生态威远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全域环境监测监测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