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路向研究

2021-01-02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潇

区域治理 2021年40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潇

我国的高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给予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提供良好而多样化的学习、科研以及工作条件,门类繁多的学科选择和浩如烟海的科研资源,这些都有一个出发点与落脚点—科技是首要的生产力,而人才是科技发展实现的前提。青年科技人才在我国的科技领域的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连同其他维度下的先进科技人才一道,为着祖国的创新性事业而贡献出了自己卓绝的力量与作用。

高校凭借自己丰富多样的科技学术资源优势与社会各类科研部门展开深度的交流与合作,为解决国家面临的科技难题寻找探求具备可行性的解决手段,并在此基础之上,将科技成就转变为更具社会价值的生产力,以此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这也是肯定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是高校履行培育人才、服务社会职能最有力的彰显的缘由所在。

一、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内涵

我国自二十世纪的后半叶就开始有学者就“人才”这一范畴开展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根据研究结果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首先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彼时,关于科技人才的概念只是被初步提出,但对其研究的流派却较为丰富,而不同流派对其的释义也有所不同,在此总结出三个流派的思想。第一个派别提出所谓的科技人才即那些通过自己的科技研究、创新成果去认识、理解、把握自然,并在此基础之上能改变社会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那部分人,这一理解将科技人才过多地限定在了创新与贡献这两个取向,故而具有狭隘性。第二个派别强调科技人才是指具有能力且做出巨大贡献与不朽功绩的人,这一论断是基于对人自身能力的角度展开的。第三个派别指出那些能被称之为人才的人都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做出过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实现了一些科技创新性成果之上,这一论述着眼于青年的科技人才应当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生力军这一视域展开。

其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这一时期学术界开始统一对于科技人才的内涵界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具有普适性的两个观点分别由王通讯与叶忠海提出。前者主张科技人才是能够积极而无怨地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科研成果,此外,还能够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的具体的工作中做出比较大的贡献的那些人;后者认为只有那些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状况下凭借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以实现自我在社会至少一个方面的价值的那部分人。

最后是自八十年代到21世纪末。诸多的科研成果在此段历史时期中都表现出了一个共性—去创造化,换句话说,在这一时期以学者黄亨熠为代表,其关于科技人才的定义都摒弃了对于创造性含义的内化,他指出人才是那些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且在认识事物或者解决某方面矛盾上具有能力优势的那部分人,在黄亨熠看来,如果不存在于一定的现实社会环境或在针对某个领域具备自己相对优势的人不能被认可为人才。

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对于科技人才的定义虽然不是十分统一,但在某种程度达到了相对的一致性,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来说较为完善的系统化的理论。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内涵在于:在高校从事科技研发的科技人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资深的专业知识;具备高超的创造能力;还是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实现祖国梦想的开拓者。综上所述,依据以上学者对于科技人才概念的初步定义,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那些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青年科技人才,并且在科技领域的传播、应用和创造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

二、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特点

各高等院校的投入目标随着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的深化而日益集中于对大批量高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之上。高校凝聚起来的为国家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年高德劭老一辈科学家们为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才与成功提供了引导与牵引,此外,还有一大批充满着生命力与创造性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他们构筑了我国科技发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坚固的根基。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决定科技队伍的成长,也决定科技创新事业的持续发展。高校青年科技人的成长及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拥有扎实的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储备。高校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了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材料丰厚的特殊环境,处在这样环境与氛围中的科研人员能够更潜心地沉浸在学术科研之中,推动他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关。那些身处科研岗位上的青年科技人员大多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其中大部分都拥有博士学位,他们的年纪大多处在32-45岁,在这其中,之前从事过或正在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大致达到了六万人,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和留学背景的接近 50 万人。在优渥的科研条件、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及富厚的学术训练三位一体地保障下,使得高校的青年科技人才可以在某层程度上避免大部分科研道路上不必要的阻碍,推动着他们能够不那么困难地把握专业理论知识、锻造科技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维度的科研方法,以此更好地胜任其科研领域的科技革新工作,不断取得突破。

第二,拥有比较活跃的思维以及比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高校青年科技人才长期都专注投身于诸如科技研发、科技普及等等一系列表现为理论性与创造性双重结合的工作中,这也可以看作为一个将所习得的技能运用至新产品、新价值的创造的过程。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长期的职业发展安排以及长远的职业发展前景是他们更为看重的方面,这也是那些初入岗位的科研人员都将自我内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及个人实操技能与能力放在十分重要位置的缘由所在,也只有这样要求与规范自己,才能够实现在自己的职业上的更进一步,实现在科技突破与革新上的不断发展。

第三,拥有极为强烈的对于创新欲望以及深厚的科技创新的能力。对于广大科技研究人员而言,他们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有着专业的技能与素质,他们往往都具备较为完备的综合实力,此时,他们对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不单单取决于其自身的实力,同时其所处的单位也相应地需要承担一些责任,其中就包括为我们的科技人才提供合理而完备科研环境与条件。只有这样,科技人才方能够即时、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其研究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成果,撷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既有材料攻克研究视阈中遇到的难关,并组织科研能力较强的团队进行研究与探讨交流,争取获得更多对工作有帮助的支持力量,协调好各个部门和系统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帮助青年科研人才攻克一些具有较高难度的科研任务。

三、培养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内在逻辑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科技人才作为始终处于时代发展前端的群体,他们通过创造一些具备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实现了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飞跃性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三次技术革命,从远古开始一直到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都验证了这一点。但是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核心的因素依然定格在科技人才身上,离开人才的存在,经济社会就会陷于停滞甚至是倒退,这就是科技人才才是真正历史的创造者的根源之所在。当我们在谈及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之时,我们应当明晰的是科技人才的成才与发展才是这股力量能源源不断产生的根源,科技人才才是处在科技创新背后起直接作用的创造者。随着科技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人才在我国的现代事业建设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发重要起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科技发展的速度能否实现加速,以及能否保持持续化的发展,就取决于科技人才的作用发挥。除此之外,社会、企业和国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这些科技人才也是其中创新动力来源。也是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我们国家要想在未来发展成为永葆生命力的创新性国家,就须得要重视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

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科技创新不是一种既定的、恒定的模式,而是一种“活”的发展方式,体现在它可以带来、催生和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模式,继而实现革新。做一个假设,若是在某段时间内,一个社会始终以既有的生产方式或技术手段来实现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那么在这样的模式下,科技实践将被冻结于现有的状况,无法实现前进。只有突破原有的模式才能够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会耗费掉大量的社会资源,但其能够换取来的发展却是此时所消耗的资源量的千百倍。从传统上简单增加资源消耗、扩大物质消耗的总量方式转向以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道路,而这一切的核心因素就是青年科技人才。要想实现这样伟大的革命,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科技创新人才所带来的产业创新不仅仅可以带动新的发展方式,还可以从本质上以这方式为社会带来有利影响。

从当下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当前正在向着建设现代化强国这个共同目标而奋进,但我国当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领域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困境与技术短板,这就更加昭示着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投身于我国当前有待突破的科技事业中去。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浓烈的报国热情和坚定的求真欲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

四、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路向

首先,规划好培养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顶层设计。21世纪的国际竞争体现为以综合国力为核心的竞争,而这个综合国力的基础表现在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这两个维度,其关键要素表现在人才的能力培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最具蓬勃生机,最富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群体,他们始终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希望与可能,青年的发展如何奠基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1]青年科技人才作为新发现、新理论、新创造、新思想的开拓者,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高校应当更加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与培养,才能够不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在高校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其次,优化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发展机制。对于科技人才的培育,高等科研院所应当多方面综合考察培养方向以及发展机制,其中包括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等等为起点,不断完善发展对于科技人才的适用机制、优化科技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实现吸引人才、珍惜人才、留住人才、倚靠人才,“从思想道德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展开对人才的培植”[2],通过现实的科研教育体系的实践实现对科技人才的发掘、培植与造就。并在这一过程中应给予科技人才较大的研究自主权、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与研究材料,从而最大化地为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提供条件与保障。

最后,完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保障制度。马斯洛曾在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高层次的需要决定着一个人低层次的需要,而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实现的前提与保障。基本社会生活所需是科技人才的基础性需求与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科研领域的突破与成就则是科技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需要以青年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为对象,制定出一套可满足青年科技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科学且完备的培养目标激励体系,进而达到能够实现对青年科技人才持续性地激励、激发其开展科研活动与进行科技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科技人才
人才云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