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翻转课堂融合路径探索*——以艺术类高校《中外建筑史》教学为例

2021-01-02四川美术学院舒莺

区域治理 2021年40期
关键词:思政建筑内容

四川美术学院 舒莺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教书育人”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高等教育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除了专门的思政课之外,专业课程教学作为高校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把握思政价值意蕴,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内化,挖掘所讲授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寻找其思政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契合点,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入所讲授的知识点之中形成“聚合”,可以引领和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在授课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引领。不过,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不同于通识教育中思政课的“显性教育”模式,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一方面,借助“课程思政”,以专业内容对思政内容进行印证,同时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探索、社会发展、人生目标、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取得真正有的放矢的教育效果。

当前,教学模式创新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深化教育改革与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介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普及到各种层面的校园教育中。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正式课堂以外通过观看课程视频讲解开展自主学习,提前掌握基本知识点,教师的课堂时间则不再用在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讲授上,而是开展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交流互动,把课堂主要作为答疑解惑、交流合作、拓展探究的场所。这种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下的授课模式,把教学分为了“信息传递”“吸收内化”两个阶段,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并能形成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也已经有所推行,并在进一步改革和持续深化之中。

笔者在所从事的《中外建筑史》课程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上探索“三位一体”专业教学路径,将专业史和行业、社会现实结合,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作品结合,发现融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入具体对象并进行剖析对于思政教育是非常适宜的方法,循着以“思政理论—时代典型建筑及其理念分析—思政理论”的路径,引导学生一方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掌握建筑专业技能与审美评价标准发展变化背后的思想道德支撑,为正确的建筑发展、设计观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本文尝试就此方面内容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翻转课堂与思政内容的课程教学流程融合设计

“翻转课堂”本质是将传统讲授的内容和在线教学相结合,使课堂多用于师生交流和深化的混合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可以赋予学生课前比较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再把课堂教学调整为对更具有问题导向性的内容进行重点学习。其既通过信息化手段奠定课堂主动交流的基础,又在线下通过讨论实现对主要知识点的巩固,促进知识传授、吸收内化的拓展提升。在此过程中,传统教学程序被改变、技术载体被更新,学习时空有效拓展。线上线下的学习可以多维度激发和深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个性化的学习得以达成,由此也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随之融入其中。为此,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课堂翻转之前,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程有较好的把控,应先立足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再从教育信息化、思政课时代性等角度出发,从贴近专业特点并具有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中入手,寻找“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可行切入点。《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旨在促进由历史学价值论到政治教育功能、文化艺术传承功能的转化,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筑设计艺术史观,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以提升其建筑艺术文化品位与思想道德修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公共空间、建筑艺术设计。为此可以在课程中就大量不同地域、时代服务对象、主导设计的各方利益和价值的取舍分析人类从最初为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到为帝王将相的少数人服务,再回归到为大多数人生活服务的设计理念,挖掘其蕴含的深刻时代性,评析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审美意识乃至于功能表现中体现的时代与阶级性。据此逻辑,对教学课程准备阶段向“信息传递”的内容素材的选择和把控显然更为清楚和明晰。

(二)资源选择与设计

“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手段,本身在不同环节就对教学目的、对象、内容、策略以及课程资源、教学环境、学习活动和课程评价等有不同要求。可以在这些环节中具有针对性地对思政融入的结合点做提前分析,再开展课程设计,便于翻转过程较好地达到预期效果,并能实现师生互相启发、教学相长的目标。这个阶段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围绕基本知识点对视频资源进行制作。考虑到有多方因素需要兼顾,要运用一些多学科的手段来打造传递的信息,清晰、准确、有趣而紧凑的微课显然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其能在比较轻松的课外环境中完成内容吸收。为此,笔者在课程设计中注意加强视频的清晰度与艺术性,穿插动画示范和精美的图像展示,并在画外音讲解的间歇适当配上音乐,尽量体现做作为人类艺术与技术结晶合体的建筑设计历史文化鲜明的人文色彩。需要强调的是,微课之“微”,在于每段课程讲解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视频以短小为宜,便于学生查找和回顾。网络学习的平台除了已经发展得非常充分的“云班课”“雨课堂”“学习通”之外,新冠疫情后,大量的网课实践使得腾讯、钉钉、ZOOM等随之普及,以及《埃及之旅》《罗马》《故宫》《奉国寺》《敦煌窟》《大明宫》等高质量的纪录片、视频,都为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源选择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丰富资源,是翻转课堂资源优化的得力保障。

(三)课程教学实践

熟悉掌握课程内容、充分的理论分析和精心的教学设计之后,就进入实际教学环节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最终应依据其教学结果来验证其有效性,并在课后结合调查、访谈和师生之间的教学体会,对教学模式做出进一步修正,以优化教学效果。在此环节中,所有在视频讲解知识点时精心准备的话题和诱导问题产生、提出的内容都可以派上用场,还有专业相关的当下人们关心的话题等都能在课堂上结合课前的学习被提出来进行解答,相应蕴含思政内容的问题也完全可能出现。《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结合当下时代要求,可以在以下方面形成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融合:

1.对比剖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纠正“过度迷信西方”的观点,倡导中国文化复兴,鼓励充分认识传统科技的先进内涵,传承科技文明经典,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2.西方建筑历史课程各章节讲授中,主要以梳理和总结外国建筑从古代文化思想到服务社会大众的普遍过程,并和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时期进行横向比对,挖掘异同,分析共同面对的问题和不同的解决途径,以明确人类社会建筑发展到近现代时期后,其服务于大众的必然选择是如何实现的,艺术和技术得以飞速发展的基本支撑力量是什么,并最终明确世界建筑发展走向一致方向—为大众服务。

3.课堂讨论中应加强对中外建筑近现代发展历史进程、不同审美取向的对比剖析,尤其要正视历史,厘清中国近代以后建筑文化发展曲折的历史原因,以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建筑蓬勃发展的现实和建筑设计师的使命进行正确的审美观、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引导。

4、中国建筑史学习应重点立足传统建筑的技术科学性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讲授,并结合历史时期与外部世界的发展横纵对比,明确过往成就,分析滞后因素,进而在历史过程中寻找到必然的趋势和解决的可能性途径,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鼓励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在“新中式”设计方向上走出新路。

(四)课程教学评价

经过从目标确定、理论到实践、课程设计到应用后,还需对借助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开展的“翻转课堂”与思政课的交互式应用作出评价,为“信息时代“翻转课堂”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常态化应用提供评价,进行多元主体、多方面的量化与质化评估,总结得失,以促进教学活动改进和质量提升。

二、翻转课堂与思政内容的课程教学应用

针对“翻转课堂”应用环节需要,具体流程落实到实际操作中主要在于三个环节的把控:课前准备、课堂交流、课后拓展。

(一)课前准备

想要将“翻转课堂”落实到具体课程中,一般来说,要有一定积累才能真正形成有特色的内容,也才可能制作出具有特色的微课、慕课视频内容,其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才有可能恰如其分地在关键点进行融合,才能同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从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才能保证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吸引力,为其后续持续关注和讨论奠定基础。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可以在教学课程中持续开发,比较好的方式是进行集体备课、制作相对标准化的视频课件。另外,也需要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动态定期进行内容更新。

(二)课堂研讨

问题导向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前线上学习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培养其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专业热点,以现实、以具体可感的专业对象来进行比较分析无疑最具力度,翻转课堂显然在这方面具备特别优势。首先,视频能够直观地提供可供比较和评价的具体对象,具备普通思政课理论难以达到的切实落地性,能够在专业领域变得有形、可感,更有的放矢。所以在《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中,笔者注意结合每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将建筑的自然与文化背景、建筑技术、建筑实例等结合课后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讨论分析,加深其对思想道德与社会价值的理解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具体举措如下:

1.通过各国、各民族和地域建筑历史脉络展开,在课前视频中详细讲解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理论,课堂上则重点剖析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明确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

2.在课前视频中系统讲解人为环境的演变过程和中外建筑发展的时空序列特征,形成对于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言的深层认识,以此为工具,在课堂讨论中主要分析中外古代到近现代各种时期的建筑特征,以及对建筑作为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理解,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辨析不同历史风格形成与演化的逻辑动因,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自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进程中社会的曲折起伏,培养和丰富学生建筑历史观和艺术文化修养。

3.通过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的广泛了解,提高其对建筑的鉴赏水平,使其建立自己的建筑价值评价系统,进而辩证地吸收借中外建筑宝库中的优秀经验与手法,作为对未来设计技巧的丰富性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充分的课堂自由讨论有利于师生互动,可以一对一交流和个性化的辅导,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大有帮助,且学生个性化的问题思路,往往折射出青年学生不一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倾向发现新内容、新动向,也能更好地启发、引导和及时具有针对性地纠正存在的问题,形成很有意义的思政课题讨论价值挖掘点。

(三)课后拓展

翻转课堂与思政融合教学作为整合创新途径,由线上观看、线下讨论与交流共同组成,课后拓展是对前二者的总结和升华。经过课前视频学习和课堂上的深入讨论后,课堂外的总结提升已经有了基础,再借助专业实践、现场调研等活动,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将思政方面的理解与内化作为指引,以专业内容为载体进行总结,加强学生认知。于是,经历“理论—专业知识点分析—理论”的串联,学生可以就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教材体系外内容,使理论化的思政教育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侧重价值引领的教学内容转变,并且在认知培养方面上再迈向新台阶。

三、翻转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翻转课堂”作为教学创新模式,过去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技术、学习资源的相关研究上,对实施后所产生的平台资源筛选共享效果、师生互动、课后延伸拓展,乃至和现在关注的思政课的兼容性等问题都有所欠缺,需要对其作出较深刻的评估,以利于修正教学模式,进一步补充完善设计方案,优化应用,以最后完成对这种具有特色的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完整构建,并在实践中继续加以广泛推广运用。所以,从实践角度出发,建设教师、学生和集体层面的多主体多元化、量化与质化结合的评价体系对于推动“专业+思政”教学模式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多元主体评价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多维度全面评价教学实施实效,从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再到同行、专家评估,对不同评价方设置不同的评价考核内容,可以更为真实地反映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二)完善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估标准

一方面对课堂内容时间分配、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时间占比、互动交流的时间和讨论内容的深度、课后拓展学习的专业化成果呈现设立量化指标,另一方面,对学习过程结束的考核阶段中学生反馈、综合能力表现的客观体现等确定质化的考核内容。

总的说来,评价体系建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目标是通过在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中结合专业和社会发展现状,指引学生自己发现可发挥专业价值的空间,使其积极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在提升专业实践运用能力之外不断促进职业道德和思想境界提升,同时也使教师了解新的思想动态,从而同行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挖掘创新着力点,不断自我更新,因为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四、结语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历史与文学、哲学、艺术素养,都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人文修养。在当代中国社会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伟大进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比较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异同,建筑艺术无疑是最好的载体。不同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可以据此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文明异同,增强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理解,建立起对不同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尊重,并在科学的世界观指引下学习和吸收不同国家、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推动当下中国建筑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外建筑史》教育可以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特色,可以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翻转课堂”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一直深受关注,它对高校的教学创新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随着思政课教育不断被改革和创新,将思政课程与翻转课堂两个内容、技术手段融合,就专业课程进行实践探索,在此方面的应用是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翻转课堂”的教书育人并促进教学相长的特点对于“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有很大优势,在尝试对其实现“专业+思政”的技术路径探索中有些关键点需要好好把控,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其专业的历史发展表象过程,更能看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探寻到解决途径的方式,在其中融合思政内容的科学引导,有利于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务实的专业精神。

猜你喜欢

思政建筑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内容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