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策略
2021-01-0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冯景王建刚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冯景,王建刚
一、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现状
黄河,以其5464公里的河流长度被称为中国第二大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黄河的源头位于青藏约古宗列盆地,流经了中国九个省市最后汇入中国最北部的近海—渤海,从唐乃亥水文站到河口镇途经的甘肃、宁夏和内蒙古流域皆是黄河上游流域。
黄河上游流域的河型从峡谷河向平原河过渡,整段流域的地形复杂,周边矿产资源丰富,为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以下简称甘宁蒙)提供了矿产和能源,成了甘宁蒙地区的冶炼基地[1]。黄河流水奔腾不息,这些以黄河水源作为供水的冶炼企业意识不到流域内水资源的珍贵,认为水是廉价的自然产物,从而产生企业用水不节约、利用率低的现象。长时间的水资源浪费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流域内的水资源匮乏,水资源供给远小于企业的用水需求。随着上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用水变多,排入黄河的污水越来越多,河内水生态遭到严重污染。
上游周边的畜牧业依靠上游生长的优质牧草发展行业经济,过载放牧的行为却给上游带来了水土流失的隐患。人类的生活痕迹让黄河上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无比脆弱,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水生态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上游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2]。
二、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
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河水侵蚀土壤有关,河内水流又受到坡面的影响:坡度越陡的地方,水流流速越快;坡面越长,汇聚的河流也越多。河水经过上游又长又陡的坡面后,径流量汇聚变大,河水流速也变得很快,河流冲刷过的土壤无法抵挡流水的侵蚀力。上游周边的质地松软、容易被水流侵蚀的黄土壤土、粉砂壤土,都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对象。地面上生长的植被可以保护土壤,避免土壤被暴雨、河流侵蚀,但是黄河上游沿岸的植被稀少,覆盖度相对较低,无法有效地阻止土地流失[3]。
黄河上游水土流失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坡长坡陡、植被稀少)以外,还有地形被人为破坏的因素。周边地区的居民没有科学利用土地,使得地面原本植被和地形遭到破坏,乱砍滥伐、陡坡开荒、毁损草地等都是破坏上游流域地形的行为。水土流失致使裸露的地表被暴雨、河流冲刷,地表中含有腐殖质的土壤开始流失,时间长了土壤就变得不够肥沃,无法给植物供应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植被覆盖度低,水土继续流失,恶性循环由此产生。日渐疏松的土质,破碎的地形,越来越少的植被覆盖面积,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
(二)土壤荒漠化
人类的生活痕迹给黄河带来的不仅是水土流失,还有流域周边土壤荒漠化的问题。黄河上游牧草草质优良,畜牧业欣欣向荣,是周边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经济的发展,很多以畜牧业为经济支柱的地区出现了过载放牧的现象。连续多年,优质牧草被超量采食的速度快于自身的生长速度,新生的牧草还未长至成熟阶段就被采食,牧草无法正常生长,草原生态开始逐步失去自我调节功能,裸露在外的地面越来越多,地面侵蚀越来越严重。
盲目垦荒也是土壤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这种行为多发生在农业与畜牧业的交错地带。农业种植需要土地,畜牧养殖也需要土地,土地不够,于是周边地区便开始大量垦荒,长此以往,地表原有的草地被耕地取而代之。周边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成熟以后就被收割,不能像草地一样四季覆盖沙质土地,风沙在没有农作物的季节肆意风蚀地表,加剧上游周边地表的沙化进程。
(三)水生态污染
黄河上游大多是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水需求量较大,经济发展要求高,地区内与河争水、与河争地的现象已经成一种常态。流域内原生生物的用水量被挤占,水量供求不足,导致自然生态功能被影响。流域周边地区地表水消耗大,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原有的湿地生态开始退化。水资源被过度开发,上游的年均径流量连年下降,使得一些关键的生态功能无法正常维持,河段多处地方的状态已经不如自然时期健康。
上游沿河大型工矿企业较多,这些企业的主要供水来源就是边上的黄河。改革开放初期,各企业使用的设备较为老旧,落后的技术水平注定了这些企业没有污水处理系统。工业污水没有经过后期处理就被直接排入黄河,给黄河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随着经济发展,工业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多,水污染甚至开始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用水,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同时居民生活也受到影响。
工业污水是黄河上游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业污水也占了一部分—农药、化肥都是农业污水的组成部分,另外还有居民养殖的禽畜排泄物。黄河的水污染不再是单纯的工业污染,而是工业、农业、生活日常污染的集合污染。原本河段内及周边的生态多种多样,但人为排污过度致使流域内维持正常生态所需的净水减少甚至不足,污水对水生生物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变大,河内生物多样性减少,流域整体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除了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塑料也成为黄河上游的污染源之一。自从20世纪中叶聚合物被合成创造出来以后,塑料制品就成世界各国的日常用品,塑料垃圾更是随处可见,在人类还在惊叹塑料使用方便时,塑料垃圾已经飘满了全球各地的江河湖海。当人类意识到塑料的危害时已然晚了,紧急发布的限塑令也只是一定程度上减缓塑料的污染速度而已,黄河上游流域也逃不过塑料垃圾的污染。被抛入河内的塑料在水中长年漂泊,这些化工制品或是套在水生生物的身上,或是进入水生生物的腹中,无法自然降解的塑料让黄河内的微塑料含量急剧上升,也让河内的水生生物痛苦不堪。不属于自然产物的人工污染源致使河道的水生生态被损毁,河内的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流域周边植被生长需要的水资源也被影响,黄河上游的原生生态现状令人担忧[4]。
三、针对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问题采取的措施
(一)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分为三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措施。工程措施指通过修建工程设施来保护并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例如排水、灌溉一类的水利工程。生物措施指的是增加水土流失地区植被覆盖率的措施,例如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蓄水保土则是通过改变水土流失地区的坡面结构,降低坡面对流水影响的方式来合理控制水土流失。
大砂沟项目就结合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大砂沟地区原本植被稀少,放眼望去皆是荒地,水土流失问题严重。97年7月凌晨的一场特大暴雨让当地产生了重大损失,在意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后,大砂沟项目被规划出来。该项目主要建设范围包括宜林荒山与预备造林地,项目规划的种植面积超过2500公顷,灌溉自控系统首先在当地的试验林场进行试验。在项目完成后,大砂沟干旱城区的绿化程度提高,地表的植被覆盖率上升,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有大砂沟项目的案例在前,水土保持措施可以确定,成功的水土保持措施要结合上游流域原有的自然特点和科学方法共同制定。水土流失的原因不只是人为,也由于其本身的自然条件恶劣,要区分各地区的自然条件,鉴别各地区水土流失的本质,因地制宜地制定上游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地区的措施要与国家的措施一致,确保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符合我国基建总目标,促进上游水土保持建设的多层次、高标准、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应该从水固土同和净化水源两个方面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制订更具有针对性的退耕还林方案,不断通过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林,提升黄河流域上游植被的覆盖率,并通过多种管理方案,以养护林、双草代护坡等多种方式,逐渐恢复黄河流域上游的生态体系,充分发挥林地防风固沙的作用,为黄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不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上游周边地区还应该建设相关的治理监测网络,合理规划水土保持治理监测点,完善监测点的建设。同时周边地区应该加强宣传水土保持的必要性,科普水土保持措施,呼吁居民共同推动黄河上游水土保持体系建设。
(二)土壤荒漠化治理
治理上游土壤荒漠化,地区要制止乱砍滥伐和盲目开荒的行为,保护上游植被;勒令畜牧业合理放牧,保护原生牧草;呼吁各行业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地区政府可以申请款项植树造林,补贴农民退耕还林,禁止畜牧业过载放牧让牧草自然生长繁殖,恢复退化的草地。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给黄河上游流域生态自然恢复的时间,让成长起来的植被自主调节上游地区的生态平衡,最终达到治理土壤荒漠化的目的。
土壤荒漠化还需要结合上游本身的自然条件来治理,根据黄河上游的自然条件,结合区域水资源灌溉发展来治理上游的土壤荒漠化现象。上游周边地表覆盖的农作物较少,建议推动农业发展以增加粮食产量;四季选择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多种多产,减少地表裸露,防止裸露地表被风雨侵蚀。另外,土壤荒漠化也是国际问题,国内外目前都有过成功的治理经验,上游的荒漠化治理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在土壤荒漠化治理技术引入时结合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技术革新,强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从而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的作用和目标。
(三)推进黄河上游水生态保护立法
水生态保护应该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节约用水。节约水资源不仅是我国现今水情的必然要求,更是世界各国只顾经济发展导致环境严重污染后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上游周边地区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效用水、节约用水,找到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科学方式,以文明建设水生态为核心保护上游流域珍贵的水资源。
流域周边被人为破坏的痕迹较多,河道治理难度较大,单打独斗是不可行的,要协同上游甘宁蒙各地区保护黄河水生态。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仅靠周边居民的自觉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地方政府的介入。甘宁蒙各地应对上游生态保护出台相关法律,从法制层面保障上游生态保护,完善生态保护措施和监管机制,让上游周边的居民依法保护流域生态,持续改善上游的生态环境。
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出台更加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于水生态破坏的具体问题给予具体的惩治措施,减少过去生态环境保护法之中原则性过强而操作性不足的问题。各级监督管理单位也应该严格遵循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要求开展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惩治处理效力。在法律法规完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新媒体作为媒介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着重以当地的居民为宣传对象,使其能够明确法律法规构建的意义,确保其自觉遵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为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
黄河和长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上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不止关乎上游地区,还关系着整条流域,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贯彻生态优先原则,上游流域的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上游流域现存的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水生态污染等问题,不仅是上游周边的原生生态被影响,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被影响。制定因地制宜的水土保持措施,结合自然条件和科学方法,加快推进黄河上游水生态保护立法,是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