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人才需求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非均衡研究
2021-01-02西南民族大学张海颖
西南民族大学 张海颖
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开始趋向于“饱和”状态。因此出现了高层次人才就业难的现状。
据相关数据研究显示,高层次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供大于求”,而是呈现出了一种非均衡状态。这种状态的直接表现就是高层次人才“就业困难”,用人单位也同样“招工困难”。这种结构性错位关系在民族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大都属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由于其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导致高层次人才在就业选择时前往民族地区择业的意愿降低,造成民族地区人才严重稀缺,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大胆实施人才政策,要让人才到乡村中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人才对乡村振兴的强推动力作用。所以,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探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向民族地区支援。
一、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的现状
(一)民族地区本土化人才培养动力不足
受制于自然环境、办学条件和传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教育相较于发达地区而言,还处于相对于落后的状态。从1986年全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还是存在师资匮乏、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相关问题。基础教育发展动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本土化人才培养的进程。
(二)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困难且流失严重
受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民族地区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且福利待遇相较于其他较发达地区处于弱势。这就决定了其在对外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抗拒的弱势因素,处于缺乏吸引力的被动状态。多数的高层次人才在择业时会更倾向于经济发达、城市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或者生活较为舒适的二线城市,即使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接受过高等教育之后,也有部分选择留在大城市继续发展。以新疆为例,每年约有4万名新疆考生考入内地,而毕业后返回家乡的比例却不足30%。此外,民族地区还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的窘境。天然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限,进而导致生活水平不高,因受不了环境的艰苦,很多来民族地区就业的人员在一定年限后都选择调离民族地区,到环境更好的地方就业。
(三)民族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解决民族地区“造血式”扶贫的根本之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有力支撑。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截至2020年的有关数据显示,阿坝州目前对人才的需求总量约为2万余人,覆盖了11个行业、180余种专业的六大类人才,其中学历要求在本科及硕士以上的约有220种岗位。由此可直观地看出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同时,由于民族地区在文化发展方面有其特殊性,很多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若是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存在语言不通和文化不通的情况,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由此可看出,民族地区缺高层次人才,更缺适配的高层次人才。
要想解决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困难、流失率高、适配人才稀缺的现状,还应从教育入手,培养民族地区自己的高层次人才。
二、民族地区定向培养模式体系的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故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具有独特的意义。民族院校作为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其有责任和义务为民族地区培养其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本文以民族院校为例,讨论民族院校服务于民族地区开展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定向培养模式的内涵
定向培养模式早期应用于我国高校的招生就业中,是指在招生环节就通过合同或协议明确学生的就业去向,学生在学校免费接受教育,国家向相关培养单位提供培养经费。定向培养模式作为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新兴模式,在我国教育的不同领域都有所实践。例如2006年开始实行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2007年开始实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和2010年开始尝试实行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等,都是定向培养模式的摸索式实践。
定向培养模式的内涵可归纳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定向招生不仅局限于民族地区的生源,还包含非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而由民族地区政府和企业联合当地民族院校共同培养、最后输送进民族地区就业,以更有针对性的方式缓解民族地区人才紧缺和人才引进困难的现状。
(二)定向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首先,民族地区大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很多学生在经济上面临着比较窘迫的处境。对于一些贫困家庭而言,接受高等教育的投入较大,在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定向培养模式由国家和学校承担培养费用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经济上的压力;其次,对于来自民族地区的很多毕业生而言,由于语言和基础知识方面的限制,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用人单位定向收录也解决了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问题。同时,定向就业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非民族地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最后,因为定向培养需求提供方是民族地区的用人单位,所以,民族院校可较为准确地掌握民族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招生和培养,以更适配的方式缓解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基于定向培养模式对民族地区的优越性,本文提出要构建面向民族地区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民族院校筹备实施,也需要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
三、民族地区定向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定向培养模式是解决民族地区人才匮乏和高层次人才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民族院校针对性地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的理性选择。要将定向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就必须搭建一套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需要在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
(一)民族地区定向培养模式的政策支持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放在七大战略的首要位置,体现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农村、不发达地区进行优先发展的总体思路。十九大报告之后,党和国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分别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和部署,拉开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史诗序幕。民族地区能够有效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院校的人才定向培养进程,国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对人才的定向培养模式进行规范和指导。
具体来说,就是将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定向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政策写进国家教育工作的方案中,在宏观层面提出民族地区定向培养模式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民族地区教育的相关部门根据自身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拟定定向培养模式的需求方向,指导并参与定向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当定向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政策得以推行时,还需要相配套的教育资金的支持。因此,教育部应参与筹措定向培养的教育经费、教育拨款并监督教育经费的发放和使用情况。
(二)民族地区定向培养模式的资金支持
因为定向培养由国家和学校承担培养的经费,所以政府要加大对民族院校定向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建立资金投入的有效机制。以保证定向培养模式的实行对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承接的高校足够的财力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定向培养的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以及师资的培训等工作。具体来说,若运用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前期就需对所服务的民族地区进行调研,与当地的人力资源部门及时沟通协调,以取得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的培养方案。在这一系列的流程中,无论是前期的准备、中期的试行还是后期的就业追踪反馈,其培养成本相较于普通学生的培养而言,无疑都是巨大的,所以,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是定向培养模式施行的重要保证。
(三)民族地区定向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定向培养模式涉及民族地区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和民族院校三方的共同目标,所以,定向培养体系的构建也需要三方主体共同配合。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专业设置、完整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评估制度等要素,定向培养模式体系的实施也将围绕上述方面展开。
1.三方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所需高层次人才的类型,民族地区政府需对自己地域内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与定位,并结合现有行业企业的需求,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规划。对人才紧缺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沟通,进而制订较为准确的人才需求计划,继而下达到实行定向培养的民族院校。高校在需求计划的基础上与民族地区政府和相关企业三方协调,共同制定该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
2.民族院校做好定向招生的筹备工作
足够的生源是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源,就无法开展人才培养的后续工作。民族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承办者,首先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在宣传的过程中要清晰宣传该模式的优势以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报考。同时,也要对后续的就业去向着重说明,以尽可能避免培养出的人才流失。此外,由于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及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我们在招收定向生时可向人才需求地的生源做倾斜,一来是因为这类学生对民族地区的环境、语言和习俗较为熟悉,在参加工作时会更容易融入,二来是因为这类学生在回归民族地区就业时会更有归属感,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3.三方主体共同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
在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中,首先需要民族地区政府、相关企业和承接高校三方共同制定订向培养方案。方案需明确目前所缺的人才类型、人才培养方式、教学管理和后续的评估制度;其次是专业的设置,专业的结构要反映民族地区人才紧缺行业的要求,对专业的调控和优化要及时追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确保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再次,教学内容的开发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由于定向培养面对的是民族地区,生源也主要来源于民族地区,所以就必须要意识到生源在基础知识和语言方面存在的短板,结合以往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经验,应该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加强汉语的教学,包括汉语理解和汉语应用等方面。与此同时,该模式还面向非民族地区的学生,所以可设置民族地区使用语言和相关文化习俗的相关课程,以培养非民族地区学生对民族地区的了解,建立情感上的连接。还应加强定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定向生树立诚实守信、扎根民族地区发展的信念,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后,评估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培养过程和后续就业的评估能够准确反映出该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途径。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在人才资源方面面临着窘迫的处境,人才引进困难同时又流失严重。针对人才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策略。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资源。所以,本文对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状况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民族地区进行定向培养的模式。以民族院校为例,讨论其人才定向培养体系的建构过程。以期能够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人才,切实解决民族地区人才紧缺、行业企业运行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