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2021-01-02徐辉
徐 辉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三实验学校 山东滨州 25170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更加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阅读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使阅读教学真正发挥教学优势,成为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有力工具。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性不强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将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但是却并没有真正深入思考要如何教,学生要如何学,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性不强,虽然学生跟随老师的要求进行了阅读活动,但却并没有将知识内容深入内心,完成知识内化,导致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出现了教学分离现象。
(二)重知识轻表达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通常将关注的重点都集中在知识讲解上,而忽略了小学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的特点是语言建构和运用,未能给学生留出交流互动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跟随老师的脚步,将目光集中在课文中生字、词组、重点语句的学习上,导致课文阅读变成了零碎的片段,学生未能全面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而纸上谈兵的语言类知识学习更阻碍了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和能力,阻碍了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写作技巧的提升,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重分析轻品味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年龄小,直接灌输给学生会更快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事无巨细地分析给学生听,从字词的读音、含义,到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再到重点句子的深入剖析。课文中涉及的知识内容老师都带领学生分析透彻,但是却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学生已经学完这篇课文但是却并没有提升阅读能力,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只会依赖老师进行灌输,更未能与文章作者达到思想和情感共鸣,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效率低,而且质量差,也很容易给学生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
(四)重形式轻内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多老师也尝试了合作学习模式,但是却忽视了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导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1]。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融入课文阅读中,从而主动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提升。课堂导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能够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使学生更轻松地完成知识理解,从而得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效果。以《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教学为例,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展示了春节期间的一些民风习俗,除旧布新、迎喜纳福、拜神祭祖、走访亲友,以及深受小朋友喜爱的春节美食——寓意年年高的蒸年糕,象征年年有余的烧鱼,象征钱包保障的炸油角,预兆钱财滚滚来的糖环,油糍,春节经典的传统美食饺子、汤圆。老师用图片、音乐、视频的形式唤醒了学生关于春节的记忆,使学生脑海中随之浮现出各种与春节有关的画面,进而对本篇课文产生了阅读兴趣,积极投入到阅读中,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升了阅读教学效果[2]。
(二)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授业者,而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老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充分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在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展开课文阅读的深层次探究。比如,学习《腊八粥》这课时,老师不再直接为学生进行课文讲解,而是首先启发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进行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探索,从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针对这篇课文题目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腊八粥指的是腊月初八的粥还是有八种食材的粥?为什么叫腊八粥?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将内心的疑问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用问题作为线索展开对本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在无形中激发起主体意识,掌握带着问题阅读的学习方法,大大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3]。
(三)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强化学生的文章理解,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将自己代入到情境进行感知。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课文理解中,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体会到作者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从而全面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石灰吟》这首古诗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对这首托物言志诗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老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用石灰开采、使用的场景使学生对石灰形成感性认知,将自己代入到情境中调动起个人情感,进而对石灰代表的高尚品质产生感慨,从本诗中品味出洁身自好、坚强不屈的高尚品质,体会到诗人借石灰来言志,表达不惜粉身碎骨也坚决不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本诗学习。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析课文内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性探究学习。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围绕层层深入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思维碰撞来深入探析文章内涵,此举不仅能大大提升学生合作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深度阅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教学为例,老师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了问题导学: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老班长做了哪些事让人很感动?课文以老班长为主线来记性记叙,文中有几次描写到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文中描写老班长感人事迹的段落中哪些句子感动了你?你从中感动到什么?为什么明明是长满了红绣的鱼钩却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带有引导性的问题可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方向,带领学生边解答问题边深入揣摩和品味,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刻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提升课文阅读质量。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需要老师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将个人情感融入课文理解,感知到文章中的深刻内涵,从而既完成语文知识学习,也得到思想熏陶,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