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究
2021-01-02谢汝芬
谢汝芬
(广东省阳春市民族希望学校 广东阳江 529624)
一、德育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和道德素质观念得以树立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具备活跃的思想和较为鲜明的个性意识。虽然初中生的思想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尚未完整和成熟,自身价值观念体系和人生观也尚未形成,极易受到一个人物、一件事件或一些言论的影响,极易产生对世界和事物现象的错误认知,复杂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初中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这时德育教育则能为学生思想的正确发展指明方向,从而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德育教育是新课改内容中的重要要求,在初中学段的教学工作中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相关的教育指导思想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而为全面性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德育教育现状
(一)应试教育思想的深远性
新课改内容的教育思想明确了师生关系,其中规定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者身份。教师的教学应该更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和真切。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但当前的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还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和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及正确是非观的培养,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容易被学校和教师忽视,从而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不良教育现象的产生。这样的教育思想,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思想内涵与教学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方式的落后
我国初中阶段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学习都归入了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内容中,由于课时分配问题,道德与法治每周的课时较少,而且教师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给学生,没有让学生亲身实践,导致学生对道德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刻[1]。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分重视对每一位学子的价值观培养,只让孩子们为了考试而学习知识,这是十分危险的做法,这将使孩子的兴趣度降低,现代化教育要求素质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人。
(三)活动组织较少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讲授中,将考试重点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或者投影,让学生直接读和背,对于日常敬老爱老、捐赠书籍、捐款活动、参观烈士陵园、热爱国旗等活动的组织很少,因为排课时间较少和教师积极性不高,所以活动基本没有落地。但这些活动十分重要,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投入到实践中感受互帮互助的喜悦,也可以让学生的内心得到升华,让学生的德育得到充分实践。
三、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德育教育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德育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要利用德育潜移默化的特点来为学生营造德育氛围。在课上让学生按顺序发言,不大声喧哗,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怕挫折,教师在课下与学生多亲近,让学生尊敬师长,礼貌用语,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爱惜公物,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遵守道德规范,成为新时代优秀少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弘扬道德和法治的正能量,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和意识,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二)提升教师的德育教学素质
素质教育的深化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接触的信息比以往多得多,绝大多数学生都禁不住网络碎片信息的诱惑,在叛逆期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道德教育为准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讲授枯燥无味的法律和道德知识时,可以利用故事来引出今天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故事中挖掘重要信息,得出结论。教师也可播放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在看央视公益广告和国外公益宣传片的同时,学会公益活动所要传达的正能量和做法,让学生对生动有趣和引人深思的视频产生兴趣,学会以身作则,传承优秀美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国家献出一份力。
(三)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很多教育素材,教师可充分挖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就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在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教育学生追求民主并参与民主,学会知法、用法、守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而努力;第三单元中《文明与家园》的教育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形成文明社会风气,共建文明祖国;第四单元中《和谐与梦想》教育学生维护祖国权益和领土完整,团结互助,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些素材的充分利用可以让课本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从教材来看,初一的教材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初二阶段主要是法治教育,让学生遵纪守法,了解法律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知法用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初三的课本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育
教师在传授理论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课程的进展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可近距离接触社会和感受时代的脉搏,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真切感受社会现实,理解道德和法治存在的真正意义,这样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才会得到强化,体验理论知识的真正价值。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如果产生抗拒心理,可利用心理建设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伟人纪念堂、英雄纪念碑、革命遗址、文化馆等,让学生对伟人产生敬仰之情,进而萌发爱国主义情怀,自我反省与树立目标,汲取和吸收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利用媒介引导学习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信息的即时性传播让我们的学习触手可及。教师要跟随时代浪潮,与时俱进,有效抓取和呈现信息,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生动呈现德育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2]。例如,让学生观看《复兴之路》纪录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新中国建国以来发生的巨变,教师不再复述和强调这些成就,让学生亲眼目睹全程,就会明白中国的不易,油然而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轮流发言,讲述纪录片的情节,每段情节传达出了什么信息,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我们又该怎么去做,让学生自己感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六)利用新闻进行德育
前段时间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不仅有政府工作报告的汇报,还有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的提出,这些详细而切身的国家大事,应该搬上课堂,为学生分析我国的施政细则[3]。如十四五规划的第十篇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就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让学生讲文明,树新风,让学生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革命文化研究的阐释和教育,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得到培养和树立,让学生学习袁隆平院士的伟大精神,在离世前还惦记着杂交水稻的发展,这样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精神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
四、结束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提升自身的德育教学素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育、利用媒介来引导学习、利用新闻来进行德育,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与互动,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因人而异的方案,用生活化的方法给学生熟悉感,用自己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研究教材、创新方法等优化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处处有德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首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再者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以礼相待。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教师要紧紧扣住德育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成为一个思想积极向上、正直坚毅的热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