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
2021-01-02孙慧敏
孙慧敏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二中学 安徽宿州 234300)
重点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一大主要目标,高中化学老师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从基础的化学内容出发,构建一系列的优质课堂,方才有可能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说到底,我们教育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将化学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观念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核心素养精神的熏陶下,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极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化学素养的提升,而且对我国教育改革也有促进作用。总之,要想使高中化学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必须经历的便是课堂教学这一过程。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高中教学越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无疑更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对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不只是为了高考,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为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而做铺垫。这样看来,教师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方法找对了,学生就能感受到化学气息,扎实地掌握化学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和理论是高中化学的主要教学组成部分,我们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但其实实验教学才是高中化学学习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在实验过程中,那些书上的实验依据、化学原理等都会自动在学生的脑海里明晰起来。学生对实验中的化学试剂、器皿等的作用与功能也会逐渐变得熟悉,这远远比单纯听教师讲解的效率要高。
以最简单的蒸馏实验为例,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蒸馏实验过程中要避免暴沸现象,可以加入碎瓷片;冷凝管中冷却下来的水要从上口出,下口进……[1]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但是由老师讲和学生自己做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并且,实验中的细节只有学生在动手中才能够有最清楚的认识。再如,在探究元素周期律中金属性强弱时,实验过程是:加热钾和钠至熔化,然后用洗耳球将空气鼓入玻璃管,就可以看到两种金属都在燃烧,但是谁燃烧得更剧烈呢?这时学生就会联想元素周期表的性质:钠和钾是同主族元素,比较原子半径,钾大于钠,所以钾在反应过程中更容易失去电子,所以钠的燃烧比钠剧烈,而钾在表中的位置比钠更往下,也就推理出同主族元素,越往下的金属性越强。总之,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精神,进而逐渐培养其化学素养。
(二)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
化学核心素养包含许多,其中合作团队意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按照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也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小组学习涉及面很广,有小组讨论、小组讲题,还可以结合上面所说的实验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例如,探究Na与H0的反应现象、Na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Na与氧气反应现象等,小组到底应该怎样来进行合作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进行指引。可以按照成绩优劣、男女等来分配小组,然后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演示Na与水溶液的反应,然后观察现象找出反应原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根据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能推出钠的哪些性质?2.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可能是什么?3.检验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然后在小组内分配任务,因为女生比较心细,所以女学生来记录实验现象,男生就负责实验过程,最后根据每个人看到的现象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借鉴他人的观点和思维。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任务,有人设计实验,有人进行实验过程,有人记录实验现象,最后一起进行交流讨论,学生们能自觉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合作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核心素养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真实还原,让学生认识化学历史
我们一直在强调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到底从哪来呢?其实,无论哪一科目,其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要想学生从根本上具备核心素养,就要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史。化学这门科目从古延伸至今,蕴涵了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智慧,老师可以从这些真实的历史中挑选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作为拓展知识讲给学生,想必学生一定会感兴趣,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去学习知识,不但能避免空洞的说教,还能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这种还原历史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用多媒体逐一展示,使学生能听觉视觉相结合地感受化学的发展历程。
例如,学习硅元素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这些工艺,最主要的就是制陶,并且我国是第一个制造含硅的陶器的;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得不提到拉瓦锡,他确定了质量守恒定律,开辟了化学新纪元;在学习选修书中的有机物时,学到苯环的发现,可以向学生们介绍苯环的发现者——凯库勒,他在睡梦中梦到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转圈,惊醒时突然恍然大悟,进而发现了苯环,尽管这位科学家是在梦中无意发现的,但是他睡觉都向学生介绍从波义耳最初的酸碱概念到布朗斯特、劳莱等人的质子论,再做这样的梦,足以证明他对化学研究的着迷。这些化学史上的一个个故事都与我们现如今所学的息息相关,学生们在知晓这些知识的前提下学习化学,相信也能慢慢学会用发展的眼光从发展的高度去看化学的今天和未来。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傅鹰教授所说的:“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2]。”学生从化学史中摄取知识信息,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久而久之,沉淀下的是高中生所该具备的化学核心素养。
(四)分析情境,选择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有所启发,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指引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正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那究竟什么时候该提什么问题呢,这就需要老师分析不同的情境。
例如,在讲“化学能与热能”时,书中围绕能源问题进行了一些介绍,提出了面对能源枯竭危机,化学能的利用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这时教师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提出: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热能从何而来[3],又去往何处?在特定的情境下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上靠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化学能与热能。这样一来,就可以彰显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的环境意识、科学精神等都会有质的改变,从而彰显化学的学科价值和功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素质,不管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如何改变,其目的都是同一个,只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化学教学和学习,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