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2021-01-02陆建红
陆建红
(江苏省启东中学 江苏南通 226200)
新课改提出,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知识内涵,从而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中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教学老师结合具体知识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感受和思考,更加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本文通过核心素养视角下对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分析。
一、尊重学生主体,创设教学情境
以往传统的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位置,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直接影响了高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那么,基于核心素养视角,高中物理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高中物理教材中运动的描述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中执行任务,突然他感觉到自己身边有一个东西,刚开始它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当他伸手抓它时发现,竟然是一颗子弹!那么大家试想一下子弹的速度,这名飞行员真的能抓住一颗在空中高速飞行的子弹吗?通过引入这样一个趣味性故事,最大化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可以带着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接着,在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参考物体速度因素,以及相对运动和静止的有关情况。利用情境式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活跃,进而达到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1]。
二、引入信息技术,促进思维发展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物理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拓展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发展,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极具抽象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微课教学技术,播放银河系中每颗行星的轨迹,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验到太阳与每颗行星之间的引力。高中学生对这种科学类内容会表现出极高的兴趣,特别是由于引力的作用,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时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物理教师引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物理素养[2]。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习体验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发展。所以,物理教师还要充分加强物理学科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体验,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高中阶段物理教材中包含了很多概念性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研究以及体验来强化自身的物理知识吸收能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多样性的实践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摩擦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快速搓手,切实感受双手摩擦所产生的热量,顺势引入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教学重点内容。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固定在木块上的弹簧测力计实验道具,鼓励学生将木块放在粗糙的桌面上,用手拉动弹簧,逐渐增加手的拉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拉力达到某一固定值之前,木块是静止的,当拉力大于某一固定值时,木块移动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有效提高实践活动的教学价值[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认识到核心素养的作用,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实验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利用物理知识的科学性激发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