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导入方法多样化探究
2021-01-02张康
张 康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钦州 535000)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可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学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效的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有画龙点睛之妙。目前,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思考应采用什么方法导入课题教学,但是对于该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思考不够,大部分老师还是单纯地采用“复习导入法”,学生对这样的导入法已经失去了新鲜感,而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1]。
一、课堂导入及其意义、特点
(一)课堂导入的概念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
(二)课堂导入的意义
课堂导入虽然仅占课堂教学时长的1/8,但这短短的几分钟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求知欲。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巧妙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导入的特点
1.针对性:满足学生听课的需要。
2.启发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4.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简洁性: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生活化导入法
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无用论”。真是学习无用吗?显然不是,只是学生不懂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考试取个好看的卷面分?其实是他们不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产生“学习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确实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这就需要将知识生活化,而不是单纯讲授书本里面的知识,而生活化导入就是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这样能最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学习“乙酸”时,老师可以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一天跟朋友去吃酸菜鱼,结果隔壁桌一个小伙子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了,怎么办?这时,服务员说喝醋可以解决,随后拿来一瓶醋给小伙子。老师就此提问:“喝醋到底能不能解决鱼刺?”这时学生兴趣就来了,他们会兴奋地说自己身边的种种例子或者听闻还有做法。这样就能成功地导入新课,进入乙酸的学习。
学生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里,每天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面对身边各种事情,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但是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把枯燥的学习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会让学生有一种生活离不开化学的感觉,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能够以一种轻松的情绪走进课堂[2]。
(二)情景导入法
所谓情景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方法。例如,讲授“乙醇”内容时,教师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朋友聚餐,喝多了,遇到交警查酒驾,一朋友说喝醋能解酒,下车去买一瓶醋给司机喝,后来交警来检查,结果悲剧了。学生观看完视频,都急切地想知道喝醋到底能不能解酒,交警又是如何判定司机是否酒驾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情景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选择合适的情景素材进行导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由此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想法,给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并由此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接受知识。
(三)视频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对视频进行剪辑、整合等处理再呈现给学生,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苯酚”时,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法,教师课前播放视频:一运输苯酚的大货车在高速路上不小心发生侧翻,苯酚泄露出来,交警、环保局等工作人员利用生石灰进行处理泄露的苯酚。播放完视频,教师提问:“为什么用生石灰来处理泄露的苯酚?苯酚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知识源于生产生活,在教学中,运用与现代社会环境结合度高的热点问题视频、优秀电影、小品、快手等视频导入,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记忆也深刻、全面[3]。
(四)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从情景设疑、实验设疑、生活设疑三个方面设疑。此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学习“甲醛”时,根据学生比较喜欢吃自助餐,教师播放视频《毒鸭血》,不良商贩为了保鲜,用甲醛浸泡鸭血流向餐桌。学生观看完视频,会比较震惊,也会紧张,生怕自己吃到这样的食品,急切想知道如何判断哪些食品是经过甲醛处理过了,这样就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4]。
设疑导入法,一是“巧设疑问”,要根据教材,重难点及学情巧设,要求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故事导入法
所谓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先讲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者故事,以诱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这一导入法非常受欢迎,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学习“鳞”这节内容时,教师讲述《鬼火追人》故事,将学生引入到神秘、恐惧的氛围中,但是学生又充满好奇,急切想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鬼火”,也想知道里面蕴含什么奥秘,这样就能成功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5]。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能够突出情趣性,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连,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成功的课堂导入,会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使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诚然,课堂导入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总结,创新更多更好的导入方法,对课堂导入的不断探究、创新,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