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2021-01-02毛丽
毛 丽
(重庆巴蜀小学 重庆 400013)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师可通过单元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而这个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入课堂学习,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的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数学思路变得清晰明确,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一、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意义
数学教师以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基础,再对数学的知识与内容进行重构、重整,将它们有效融合,从而建立起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且活泼、生动的数学课堂,再通过课堂效应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以此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与逻辑,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形成更好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概括。
二、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单元整合下,贴合教材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因此,数学教师在单元整合的大背景下,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使学习内容更加贴合教材,让学生在教材中学得新知识,并让学生在心里重视数学教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效化,这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根基[1]。
教师通过单元整合的方法来贴合教材,从教材出发,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数学课本。小学课本上的数学课程是以单元的方式进行编排的,在六年级下册第九章的几何图形初步中,学生可以在本单元中认识到几何图形,又了解到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基本性质与概念,再深入理解角的表达方式,在本单元中,通过层层的深入,学生可以学得更深,也可以学得更精,而且本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图形与几何来构建的,教师通过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以此构建高效课堂。
(二)单元整合下,建立框架联系
数学是逻辑思维很强的一门学科,它需要学生构建一定的框架来联系住自己所学知识的内容,而在教师单元整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理解与深入来进行框架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助于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可以使数学教师的课堂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更有兴趣参加课堂活动,课堂教学[2]。
例如,虽然数学课本是通过单元的形式呈现的,但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联系的了解,来构建一个自我的数学框架联系,这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充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而教师通过单元整合的方法构建数学知识课堂,可有效加固学生对这些联系的认知,如将五年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六年级的几何图形初步认知建立一定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探索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以此帮助教师构建一个高效且活跃的课堂。
(三)单元整合下,深入思考
在单元整合的背景下,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探究数学深一层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与整合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一单元的学习,对其中的数学知识中的相关联系进行深入的思考,能提升自身数学知识素养,培养数学兴趣,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3]。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教师采取单元整合的教学方法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而在一个单元中,知识往往都是层层递进的,往往都向更深的层面发展,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第八章中,先讲整式,后讲整式的加减,有助于学生先了解根基,再进行运算、应用,而在这个单元中,学生进行了一个从浅到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整式进行深刻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探索,创新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通过单元整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对本单元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再通过教学的深入,一步一步理解,教师讲完本单元的知识后,学生又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将本单元错综复杂的知识点系统构建成一个小框架,再将框架放入整本书的大框架中,将各个框架进行连接,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提升,让整本书的知识进行串联,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外深刻地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