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心理与中学化学学习
2021-01-02董春燕杨艳华
董春燕 杨艳华
(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云南昆明 650214)
化学教学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规律的学问[1]。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化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是怎样对待化学这门学科的、了解他们学习化学时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好化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本文依据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一些的心理变化。
一、学习的好奇性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2]。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教师都会从身边的一些现象入手,逐渐把学生带入化学世界。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在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后向试管里吹气,溶液变浑浊,继续一段时间,浑浊液变澄清。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这样在身边能够接触到又现象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好奇与兴趣。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教师应当尽可能创设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课堂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向课堂的教学知识点。这样的激发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就可以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主动对知识的获取是一切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把被动性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只有自身业务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提高,才能在教授化学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讲课过程中不时穿插一些名人轶事或者化学趣事,激励学生在中学阶段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教会学生珍惜在学校里的学习机会,培养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质,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管做什么都能惜时如金、孜孜以求。从小的知识点出发,先易后难、持之以恒。再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学习目标十分的明确,才会激发学生比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够主动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即使没有老师或父母的帮助与监督,也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其实,无论是化学还是其他学科,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就一定会在这门学科上取得进步。
三、学习的多元性
学习多元性的产生,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乐于分享的性格有关。在中学教学中不难发现,理工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中,有好些知识点是相通或相互联系的,其中一门学科的知识可以牵引出其他学科的相应知识点,教师在掌握之后就可教授学生这样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相互贯通。例如,在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中,在导课时,使用NaCl的水溶液进行举例,教师可以从物理学入手进行导入:下雪导致路面结冰时,为什么要撒NaCl呢?这主要是由于NaCl溶解后变成盐水,而盐水的凝固点比水低,从而使冰溶解,车辆行驶时不易打滑。而生物中,也经常将一定质量的NaCl加入营养液中,用于番茄的无土栽培,这主要是营养液中加入NaCl可以提高番茄的品质[3]。而NaCl除了在物理和生物上有上述功能,在化学上也可作为电解质。引起学生注意后,引入所要讲解的内容。不仅在课堂上各学科之间如此,学生在生活中也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如今,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日趋多样化,通过实际活动、人际交往也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不仅可以掌握别人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学习的自信心与创造性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4]。自信源自实力。而实力的产生是对平时学习知识的稳扎稳打、坚持不懈的回报与反馈。当你拥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也能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和联想都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灵活的,才可以将知识广泛地迁移应用。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中的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看似简单,但里面包含许多知识和操作技巧,在明白了实验原理后,学生可能就会想着去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效率、增强实验现象等。
总之,教师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学习心态变化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教好学生,同时自身教学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升。